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10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戳痛中国人的印度电影

互联健谈 2019-10-18


来源:凯迪社区


你是不是哈佛的博士或是央行外管局高层?

你有没有800万的学区房?

你能不能带孩子去环游世界?

你有没有能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家长鄙视链吗?



这个社会里最焦虑的群体是谁。

当然不是最富的那群人,也恰恰不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那群人

最焦虑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这群中产阶级们

他们担心着自己跌落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

也焦虑着自己的孩子无法进入更上流的群体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虽然来自印度,可讲的都是我们身边的发生着的事情。


 

当年那个北京高考状元已经说过,坐拥着最好教育资源和家庭环境的自己,已经站在比别人更高的起跑线上,你说孩子一出生,一上学都是同一起跑线,那还真是过时了。

 

所以作为父母,怎么能不焦虑?

而这些我们没有办法拍出来的,这部电影做到了。

 

印度电影《起跑线》,从一开始上榜到现在,高居8分不下,它用最喜剧也最有共情的方式,一举刺痛了我们关于孩子教育的焦虑。

 


这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塔,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片中有一个看起来可笑可实际非常可怕的画面。


在名校报名招生的那一天,电视台发布了一则新闻,主持人煞有介事地说道:“我们拭目以待哪些父母能够赢得这场比赛。”



恩,一个看起来仿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头笑到尾,亦可从头焦虑到尾。


毕竟,那些选学校、学英语、找关系,对你来说,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也太可怕了。


首先,它说了父母的焦虑。


“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就无法有成功和快乐,就会沮丧就会去吸毒”。



其实,影片里爸爸拉吉和妈妈米塔的生活条件可以说相当好了。


拉吉从裁缝工作室起家,渐渐做到当地地区的服装店大鳄,米塔漂亮优雅,从小学习优异,婚后做起了全职主妇,两人的女儿皮雅,可爱的五六岁小女孩,可爱温和,活泼得体。



可妈妈仍然觉得女儿的起跑线不够靠前。


于是,于是选中了顶尖的贵族学校——德里文法学校。

 

相当华丽的贵族学校


比起爸爸,妈妈更焦虑,她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就无法有成功和快乐,她的朋友就不会和她玩,她就会沮丧,就会去吸毒……”

 

听起来是有点讽刺,可这不就是大部分妈妈心中的深层焦虑?


说到底,为了孩子,大家还是在拼了命去争取教育资源。

 

譬如,800万学区房?


学校只招收3公里里的孩子,那么爸爸拉吉毫不犹豫,三公里内的别墅说买就买。



譬如,报名限额?


学校招生报名当天,爸爸拉吉四五点起床去排队,却遇到了大批量通宵排队的家长,有人家长带着被子,“我们12点就来了”。




譬如,面试不过?


找政府熟人给推荐信,带着大额现金进入校长办公室,你能够想到的方法,电影里都有体现。



而为什么一定要进这个学校?


因为这是阶级的体现。

 

当我们一直记着那句话,教育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改变阶层的时候,社会发生了悄悄地变化:教育不再是撬动阶级的杠杆。

 

阶层和所获得教育的水准息息相关。


只有上流社会的孩子,才有机会进入最好的学校。


这个原则,连丝毫不缺钱中产阶级拉吉和米塔都很难打破。


他们寻遍了方法,依然没能获得进入贵族学校的敲砖石。


为什么。


因为学校觉得: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父母无法教出能够好好受教育的孩子。


然后,它还说了整个社会的状态。


“在我们国家,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影片里有一个细节。


米塔带着女儿皮雅在游乐园玩耍,一个小男孩总是不和皮雅玩,小姑娘很难过。妈妈米塔去和小男孩讲道理,小男孩说,“因为她讲印地语啊,我妈妈只让我讲英语。”

 

在某种程度上,英语是印度衡量阶层的最直接方法。


当然,你别不承认,在我们这里也是。 



这一点,和你现在有多少钱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准备入学面试的过程中,拉吉和米塔报了父母培训班,因为顾问跟他们说,不仅孩子要培训,你们父母更需要培训。



培训什么?


培训的就是上流社会该有的样子。


譬如,上流社会是不会这样穿着满身的奢侈品招摇过市的。


顾问告诉他们,你们就像两座活的品牌广告。



譬如,上流社会的孩子才不是唱个英文儿歌的水平。


顾问给他们看,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对恐龙的种类熟稔于心,或者操着流利的三国语言碾压他们的女儿皮雅的。

 

而最最难以颠覆的,是理念。


父母面试里有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和孩子谈论贫穷?”



告诉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就一辈子贫穷?


这只会暴露你的阶层。

 

富人阶层会怎么说?


顾问告诉他们,“分享及是关爱”。



你得让自己呈现得慷慨、有大爱、有社会正义感,才能证明你真的是主流的富人阶层。


最后,它讲到了公平和正义。


 “即使是公平的东西,也总有人能把你的那份公平偷走。”


 

最后,拉吉和米塔被学校的招生情况逼入绝境。


他们只有用伪装贫穷的方式去赢取入学资格。

 

学校每年会留出25%的名额,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入学。


为了显现富人的仁慈,树立学校的声誉,他们还公开抓阄,从提交申请的贫困家庭中抽取入学者。



看,这看起来的公平很容易就走向不公平。


连顾问自己都说,“你只需要用文档来证明你是个穷人”,以及她也会说,“那些真正的穷人在这个学校适应不来的。”




于是,他们举家搬进贫民窟一个月,为了应付学校的突击检查。


从一开始的张皇失措到后来的适应,这对焦虑的爸爸妈妈倒是遇到了一些最珍贵的东西,和阶层无关的东西。

 

譬如,希亚姆,贫民窟里又善良又宽容的一家,这里成为了整部影片里很让人动容的地方。



“富有”和“贫穷”真正靠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仅富有没那么容易被学习,“贫穷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教授”。

 

希亚姆很善良,里面让人动容的地方有很多。


希亚姆故意撞向飞驰的汽车,以拿到一笔赔偿金额给拉吉让女儿交学费。


在自己这个真正的贫穷者落选德里文法学校时,淡淡地说一句,“我们穷惯了,不以物喜,不以喜悲”。



在知道拉吉的骗局准备去揭穿的最后一刻放弃,他抱了抱拉吉的女儿说,“她也是我的女儿,我会让她在这里继续上学的。”

 


而那个口口声声说着公平和正义的贵族学校校长,竟也脚踏着众所周知的灰色地带。



这个社会残酷的是什么。


其实并不是富人有多么富,穷人有多么穷。


而是你无法去衡量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即使是公平的东西,也总有人能把你的那份公平偷走。”


以及你改变不了你的命运。


影片的最后,爸爸拉吉做出了正义和正确的选择。


而现实生活中,能这样的依旧微乎其微吧。


相关文章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关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