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说的魅力9:《三国演义》的“演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点击下方蓝字可查看☟☟☟
孩子们,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传统小说的魅力”第九课,上次课我们讲到《水浒传》的“传”,我们知道这是给一个个英雄人物立传,分别讲述他们的故事。《三国演义》里也有众多的英雄好汉,大概有名有姓的至少400多位,那为什么不叫《三国传》,而叫《三国演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要想了解什么是“演义”,我们先从书上的《草船借箭》开始来了解。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的一个故事。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了四个主要的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这四个人又分别属于蜀国、吴国、魏国。因为不同的国家,本来立场也会不同,各自都会想着自己的国家,但这本应该是正常的。不过我们先来看看我们书中的课文中的语句:
文章一开始这样说: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妒忌”一词是贬义词,我们想想这个词一出现,大家对周瑜会是什么看法?说他心眼小,品行不行。
我们接着读,书中又有这么一句话——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我们看看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呀?是个心胸多么狭窄的人呀!
鲁肃呢?我们不细读他的话语,但就他帮助诸葛亮来说,他还算是一个忠厚老实、愿意帮助人的人。
曹操呢?曹操在这篇文章中话语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行为来看:疑心重、笨。
这样来看,四个人物,三个人物都不怎么样,想当然,诸葛亮在这个故事中才是正面的,其他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形象。我们还记得第四节课看到的这段话吗?
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这段话说明什么?说明诸葛亮太了解周瑜这个人,早就将他要说什么都猜到了,对于周瑜给他设置的陷阱,他也胸有成竹,想好了所有的对策。他知道鲁肃会来探听消息,于是借机跟他借士兵和船只,而不是直接向周瑜要这些;他知道曹操疑心重,所以可以借大雾去借箭。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的“识人性”。除了这个,我们的文章里还有这样的话语: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两句话放在一起,我们就知道了诸葛亮的特点了,虽然他手无缚鸡之力,但他“识人性、知天文、晓地理”。这样的人,真的很厉害。诸葛亮不仅仅这么厉害,还有更厉害的:
当然,后人还列举过诸葛亮的十大发明,我们暂且不论。《三国演义》这本书花了最多的章节,最多的内容来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
但《三国演义》描绘了三个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历史上是确有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那个时期历史是如何记载的呢?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囗。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囗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原来历史上真有“草船借箭”,但主角不是诸葛亮。
那周瑜的心眼小总有依据吧,我们来看一首诗词,苏轼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看看,在大文豪苏轼眼里,赤壁之战,他只记得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讲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什么是“演义”了。“演义”就是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三国演义》从题目来看,就告诉了我们这是“小说”,是中国的传统小说。
《三国演义》是一本了不起的小说,里面记录了很多三国时期的方方面面,试着去找一找,看这本书中哪些地方是你之前不知道的,比如木牛流马呀。从书中将它摘抄出来。也可以找找书中哪些地方不符合真实历史的地方。
下节课如何,也只能下回再分解了。
“目标管理”?还是“过程管理”?|谈谈整本书教学中的“目标”与“过程”
研究•借鉴•应用——浅谈香港习作工作纸在大陆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阅读故事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寒冰
喜欢我,就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