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万没想到!延津有个辉县屯,辉县有个新乡庄......

杨杨 相约新乡 2023-01-15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万万没想到,地名真奇妙!
某天查资料的时候,偶然发现远在西北的青海省有个河南县(全称“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随手一搜,发现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河南村”遍布全国。
以“新乡”命名的地方,竟然也不只在牧野大地上独有:安阳市滑县有个新乡屯,福建省屏南县、广东省潮安县分别有一个新乡村。
有意思的是,延津县有个以辉县命名的屯,辉县有个叫新乡庄的村...... 新乡的地名,还有多少惊喜是你不知道的?

《新乡大民生》主播 彬茜

延津有个辉县屯


先来揭秘延津县僧固乡的辉县屯村吧。其位于延津、原阳、封丘三县交界处,南邻原阳县齐街镇,东临封丘县应举镇,有“鸡叫三县明”之说。


根据《延津县志》记载,辉县屯于宋朝建村,民国21年(1932年)归属延津。


众所周知,辉县和延津分别属于新乡地区各自独立的县市,直线距离也隔着五六十公里。那么,延津为啥有个辉县屯呢?

追根溯源,辉县屯的来历大至可梳理出以下两个版本。



驿站说 →

北宋时期,辉县屯村边曾有一条通往京城东京汴梁(开封)的官道。辉县的官员们到京城出差公务一天内难以到达开封或返回辉县,于是辉县官府便在中途开设了一个驿站,专门为官员们提供差旅服务,以便歇歇脚第二天继续赶路。
由于其具有官方性质,土匪刁民少有袭扰,在其周边居住的人也越来越来多,渐渐地就成为了一个村庄。


政务监察说 →

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吏治情况,除了采用官方巡视巡察惯用方式外,还会启用县与县之间相互监督的方式。于是,辉县屯村的先祖们就受辉县官府的委派,来到这里监督当地的吏治情况,并定期如实向辉县官府汇报,再由辉县官方上报至朝庭。
统治阶级为了免于辉县屯村民受到当地官府权力干预,就赋予辉县屯村民许多特殊的待遇。比如:可以不归当地官府行政管辖;惹了官司,只能由辉县官方进行处治,当地政府无权干涉等。渐渐地,辉县屯就成了一个独立于延津县域之外的村庄。

《延津县志》里的相关记载比较简单,民国政府《内政公报》第7卷·第92期,却详细记载了中华民国内政部关于河南省将辉县屯归延津的批复,时间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七月十六日。


辉县屯为什么要划归延津管辖?批复原文写的很清楚:“......查照,仍希转饬其余各县积极整理插花地段及畸形区域,呈报咨部核办为荷!” 原来是为了整理插花地段及畸形区域便于行政管理(注:插花地段 ,是指两个区之间没有明确归属的区域。“插花村”说的是村民居住在同一个自然村,宅、田交错为邻,而双方却不属于同一个行政组织管辖的村庄。)


或许由于辉县屯在历史上一直都比较独立的缘故吧,其村内所建的庙宇也比别的村庄相对要多出许多,而且辉县屯还建有一座相当规模的文昌阁,足见当地对地方文脉培育涵养的重视。

辉县屯村的文昌阁位于村中偏东南方向的文昌位上,虽只有盈盈三间,但却也建的拾阶步步登高,根基高出地平面一米有余,外表古朴雅致斗拱飞檐翘角,四红漆明柱环绕雕梁画栋。环绕文昌阁瞻仰一周让人不由浮想联翩,想必这里定是人才济济,高人辈出吧。

【注】文昌阁或文昌楼、魁星阁、奎阁、魁星楼等,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寓意祝愿文运兴盛,步步高升。


延津不仅有辉县屯,还有两个“新乡屯”,一个前新乡屯、一个后新乡屯。



根据《延津县地名志》记载,这两个屯皆是明朝时,因新乡县人迁此建村,故名新乡屯。历为新乡县寄庄(我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在本籍以外置备土地,设庄收租,谓之寄庄。)。约民国30年归属延津县,因为有南北两片,聚落较大,为便于行政管理,1962年按南前北后划分为前、后新乡屯。


辉县有个新乡庄


类似的情况辉县也有——辉县市洪州乡有个“新乡庄”。据《辉县市地名志》记载:相传明末清初时,该村为新乡县在辉县境内的一个“插花村”,故名新乡庄。



辉县有个大海乡


新乡地区奇妙的村名还有不少。比如,辉县的大海乡!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今背靠太行山的辉县,其先民也曾经也有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小确幸。

位于辉县市薄壁镇的大海乡是一个行政村的名字,包括王海、白海、宋海、陈海、李海五个自然村。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这片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片“ 汪洋大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大海乡一带还到处都是沼泽,尤其是夏季更是茫茫水域,一片泽国,既是风景如画的太行水乡,又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那么,这一带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水呢?

我们查看地图或许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在大海乡周围分布着众多泉水,其中有焦泉、张泉、苏井、王村泉、金沙泉、银沙泉等,并且这些泉水的名字大多也是村子的名字。


据《辉县志》记载:“丁公泉,旧为邑人丁公所居,故名。其泉发源于王村,下流与焦泉、张泉合而为一。”丁公泉后更名为王村泉,泉池五六亩大,泉水很旺,进入一片低洼地带,散作泽国,广袤可达二十平方公里,盛产稻米、鱼虾,人称北国江南、鱼米之乡。

村里的老人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王村泉水日渐枯竭,直至水断池空,其他泉水也都慢慢干涸了。

当地有学者猜测:或许在这些村子地下有一条从太行山穿行下来的暗河,在这里遇到特殊地质条件,地下水就如天女散花般破土而出......

大海乡小学贺校长回忆说:前几年学校盖房,挖地基挖到三四米就已经挖出地下水。这证明大海乡地下水位还是很高的,也许将来某天气候条件成熟,这里将会重现一望无际的“大海”也未可知......


如今,大海乡各自然村都配套了农田机井、硬化渠道水利设施,村内村外都铺成了水泥路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业经济大发展,人们都过上了富裕美满的新生活。

封丘县管一个“市”


有人戏说,新乡是中国最大的乡,知道吗?封丘可能藏着一个全国最小的“市”。

按惯例,通常都是“市管县”,因为市级的职能比县级的职能大。可是,在封丘县辖区却管辖着一个“市”。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应举镇的“獐鹿市”说起:

“獐鹿市”这个名字,始于三国时期“官渡之战”之后。

建安五年(200)五月袁绍亲率大军围攻曹操。当袁绍兵至官渡时七次强攻均不能克,袁绍只好停攻。形成僵持局面,相持一百多天。

曹军缺粮,不敢再相持下去,只求战斗尽快结束。袁军后方粮多,想打持久战,计划坚持到曹军无粮自退时挥军猛攻。

袁绍在浚、滑、延、封等地搜刮粮食,一万余车全部屯集在乌巢镇上,以备与曹操持久抗衡。

袁谋士许攸降曹,献计火烧“乌巢”,曹操听了许攸之计,走封丘城北向西,自背后直捣乌巢,把所存军粮一火烧光,袁绍全线溃败,结束了历时9个月的官渡之战,奠定他北方霸主的地位,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官渡之战示意图 制图 朱新国)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乌巢是乌巢泽(酸枣县)旁的一个集镇,即现在的獐鹿市村一带,有济水与之相通,水草丰盛,野生动物常常出没,是人们打猎,买卖獐子和鹿的地方,久而久之成为市场,成了村落,取名獐鹿市。

2005年,封丘县撤销獐鹿市乡,将东獐鹿市西獐鹿市两个村及其他行政区域划归应举镇管辖。关于两个村子的来历,如今人们比较认同的说法有两种:东獐鹿市 ,一说原来的名字是李家辛庄,被黄河水淹没后,后人又在这个地方建造了新的村子,因为村的东面有獐鹿市,所以取名为东獐鹿市。另一种说法是,这一带过去是卖獐鹿东边的集市,因此得名。

不过经过专家多方论证,当年曹操“火烧乌巢”遗址位于延津县僧固乡东史固村。具体的考证,相约新乡往期文章新乡:你所不知道的延津“三国志”》曾有过详细介绍。

......乌巢的大致位置不难确定,但是其具体位置却比较模糊。这也许与酸枣县的治所,曾发生过多次迁移有关......


——摘录自《新乡:你所不知道的延津“三国志”》


东汉乌巢屯粮遗址


2020年11月,东汉乌巢屯粮遗址暨三国乌巢遗址立碑纪念仪式在延津县僧固乡东史固村举行,据说延津未来还将筹建乌巢遗址公园。


昔日屯粮地,今日大粮仓,曾经的乌巢遗址已是延津县的万亩小麦示范田,这里种植着中国的第一麦,这是历史对东史固人民的厚赐,也是历史留给延津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

原阳高庄不高无高姓


原阳县官厂乡有个高庄村,高庄地势不高,村里50多户人家更是没有一家姓高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个村又叫高庄呢?

据传,明崇祯年间,黄河岸边住着一位渔翁,一天这渔翁从黄河里打到一个头上长刺,身上长鳞的怪鱼,渔翁将这鱼担到集市上叫卖。

高庄有位四十出头的汉子,此人心地良善,特爱帮助落难之人,因而大家都叫他丁大善。

这天丁大善上街赶集,正好看到这条怪鱼,他便上前问价,渔翁说:“我打了大半辈子鱼,从未打到过这种奇鱼,你若想买稀罕,就拿二两银子吧!”

这二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一般农户辛苦一年还不一定会收入二两银子。丁大善看那条鱼,似乎两眼滴出泪来,并不住地向他点头摆尾,咋看咋像乞求他救命。丁大善动了恻隐之心,回至家中将冬天御寒的皮衣、棉衣一股脑拿到当铺,当了二两银子,买下了这条鱼。

丁大善害怕时间长了将鱼干死,连家都没敢回,他一口气跑了二里多路将这条鱼放进黄河里。


就在丁大善放生后的第六天午夜,丁大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头上长角,身穿龙袍腰束玉带的奇人站在床前,奇人对他说:“我是黄河龙王,为报救命之恩,本王给您带来珍珠百颗,龙袍一件,一旦黄河发水,恩人尽管将龙袍铺在村中十字街上,管保全村人不受水淹。”

丁大善被梦惊醒,匆忙打火点灯一瞧,桌子上端端正正放着大红龙袍一件,掀开龙袍百颗硕大珍珠呈现在面前。

这天,丁大善正在门前大树下乘凉,突然听到有人大喊:“快逃啊!黄河涨大水了!”


丁大善抬头向南一看,汹涌澎湃的黄河水翻着白浪,铺天盖地而来,哪里还逃得及!这时,他突然想起老龙王的话,便急忙从上房屋拿出龙袍铺在十字大街的路中央。说也神奇,只见黄河水往上涨,村子便跟着往上涨,水长多高,村子就长多高,黄河水回落了,村子还是老样子。

就这样黄河年年发大水,靠着龙袍护佑,该村安然无恙。因为这个村庄水淹不着,村上人就自豪地称其居住的村庄为“高庄”。



  【 结 语 】



有人将村名比作“活化石”,但实际上,它要比“化石”鲜活有趣地多。这些看似有些荒诞没有逻辑的名字,仔细追寻下去,都能发现其各自的历史轨迹和意义;这些“出其不意”的地名,背后的奇闻轶事使其更加充满生命的张力。

当然,新乡有趣的地名不止文中所列举的几个,甚至不仅仅存在于书籍网络中,也许那些口口相传,却没被记录的故事也同样精彩。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故事,《相约新乡》非常期待您也能给我们讲讲,那些曾经闪光的新乡历史......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

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中共延津县委宣传部 中共辉县市委宣传部 中共原阳县委宣传部 中共封丘县委宣传部;感谢延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法祥给予本文历史指导。

【资料来源】品读延津《重磅:辉县屯因何划归延津管理找到新证据》;周国义《辉县最奇怪的村名之一:大海乡,是村还是乡?》;百家号@背着月亮撵太阳《大海乡曾是大海的家乡》;《新乡地名故事》原阳县/封丘县。部分图文资料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孟营:低于繁华一尺,高于红尘万丈

新乡:一“语”成“典”,你不知道的是……

新乡:一条老街的焕彩与烟火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