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起卫辉,怎能不说这个“汲”?

杨杨 相约新乡 2023-01-15

nn·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了解古汲城

期待新卫辉


如今提起卫辉,很多当地人的老辈人依然用“汲县”来称呼。的确,千百年来卫辉和“汲”这个字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



2021年12月24日,卫辉“汲城故址 ”新晋为省保了!借着这个热乎劲儿,咱们来好好的捋捋“卫辉”和“汲”的关系。


认识汲城故址


先从“省保新星”——汲城故址说起吧。

汲城故址,位于卫辉市孙杏村镇汲城村,卫河南岸,西邻107国道。城垣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有东、南、西三门,北为缺口。

古汲城上的“薰风解愠”刻石

东门、南门现有道路穿过,原城门已毁。西门已全毁。现在还保留有清同治元年重修城墙城门时的三个城门门额匾:即东门“蓬海映辉”、南门“薰风解愠”、西门“行山对峙”。

现存北城墙保存较为完整,地面上还保留有2—3米高的墙体,东城墙保留有50米长的墙体,西门南侧还保留有一个高约7米的夯土堆,其余部分地上已无保存,地下夯土遗迹保存较好,西城墙保存较差。

汲城东门匾额

整个四周城墙宽约12—60米不等,城墙主体中心采用版筑分层夯打,东、南、西城墙夯层厚7-10厘米,北城墙夯层厚18-20厘米,夯窝直径8-10厘米,主体两侧外围再采用堆筑加固,不同方位的城墙其土质构成略有差异。城墙内可采集到豆、盆、罐、瓦等器物残片。根据考古调查,此城墙为战国所建。

据卫辉市志记载汉代崔瑗增修,修有瞭望台,炮台等。后历代对汲城故址进行过多次维修,最后一次是在清同治元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汲城村的城墙保存还比较完整,置有3个城门,城墙上垛口密布,城头有炮台和望台,村北还有一段3米高的城墙遗址,如今遗址更像是村中的一条田间小道。

关于古汲城的人和事


关于古汲城,现有的历史资料介绍只有寥寥几句话:古汲城,因有汲水流于其境,故又简称“汲”。您知道吗?这方小小的城址,是大名鼎鼎“汲冢书”的发掘地;相传是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帅的地方......繁盛之时,汲城内建筑华丽,名人故居遍布城内。

汲城

姜子牙


汲城,公元前2100年~前1600年隶属冀州。相传,周武王姬发同军师姜尚从孟津东渡黄河伐纣时,在汲拜姜尚为帅(拜帅台筑在汲城南门里),牧野大战胜利后,又在汲举行庆功典礼,封姜太公为武圣、长子吕汲为亚圣、女儿为邑姜圣女(后来的圣母),“三圣”由此而得名。

不过当地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认为,这些说法在历史文献上没有确凿的记载,从严谨的角度上说,姜子牙和汲城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既然有民间传说流传至今,也不能说是空穴来风,只是还需要时间和考古的验证。


汲城


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崔瑗任县令七年间,筑城九里十三步,高五米修东南西城门三座,开垦稻田数百顷。当时退休太守杜宣建议崔瑗重修太公祠(庙),立了闻名全国的崔瑗碑。该碑虽早已不存,但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了碑文: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君犹存,君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主之义......”。

汲城

汲冢书


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这里发生了一件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的事一一郡人不准(音:符彪)盗发魏王墓,出土先秦竹简数十车,后整理出《汲冢书》,其中《竹书纪年》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汲城

镇国寺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汲城兴建了全县最早、规模最大的镇国寺,寺内立有魏碑一座。到了唐朝,李世民下令重修镇国寺,由尉迟敬德监工,并立了高4米的唐碑一座。


镇国寺是黄河北岸数百里最早最大的一座寺院,占地三十余亩,为一进三院的宫殿式建筑,砖木琉璃瓦结构,屋脊为烧制的蛟龙结构,建筑风格及技术标准非同一般。寺院大门前有戏楼及广场,逢节日前来朝会及上香者多达千人,是方圆几十里人们向往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寺院内,有各个朝代官方和民间立的石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文化政治、风俗民情,是一部难得的百科全书。”

可惜的是,20世纪70年代,庙舍因长期失修而成危房。如今,镇国寺已不复存在,在其旧址上伫立的是一所小学。

汲城

汲水


汲城与水有不解之缘,有人说,汲城是中原地区用井水灌溉最早的地方,也有人说,汲城因数条山河汇聚而北上成河,称汲,不管怎么说,汲城与水的关系渊源流长。

相传,早在上古时期,黄河水时常泛滥。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踞在大河南岸崇氏部落首领,与大河北岸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有着治水经验的部落,但都没有治水成功。后来,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堵”的治水方略,联合共工氏部落,依据地势高下,用疏导的办法减少了洪水灾害。


卫辉大禹湖畔禹王碑亭


禹王碑,也称为岣嵝碑,或大禹功德碑,原刻于南岳衡山之巅的岣嵝峰,故而得名。卫辉的岣嵝碑翻刻于明万历年间,由卫辉知府周思宸据拓而刻,原碑现存于卫辉市博物馆。


1959年6月22日,毛泽东召集河南省委主要领导谈话,在谈到对黄河的治理时说:“你们这的汲县就是夏禹封的,汲县人是大禹的子孙”。(见《党的文献》1995年第一期)。

早在春秋时,从现在的孙杏村镇曲里村流出一泉汇成小溪,逐渐形成为“汲水”,后来汲人发明了桔槔和辘轳从井里汲水,到了汉代,汲城人杜诗曾发明风盘提水。

杜诗发明的水排

1920年前后,汲城人王作栋在卫河上利用河水的冲力,研制建成了自动斗式提水灌溉工程,此工程被称作“扳倒海”


千余年的历史盛世,在汲城造就一大批的历史名人和历史文物古迹。据说,周穆王的行宫就建于城内;公元前196年刘邦的九卿之一公上不害(公上,是复姓。)封于汲,建有侯王府;汉顺帝年间,会稽太守杜宣、国老王喜等都在汲城有故居......


这些与古汲城相关的有些是传说、有些载于史料文献里、有些幸存有遗迹,对于留存至今的遗迹我们要好好保护,对于仍在存在的疑惑需要去一一证实,而那些更多的未知,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说说卫辉古城


咱们再来说说卫辉古城。


对于不熟悉卫辉历史的人来说,很容易把卫辉古城和古汲城理解成一回事。事实上,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古汲城位于孙杏村镇汲城村,卫辉古城就在现在的卫辉市。



卫辉府城始建于东魏,至明万历十三年(1585),建潞藩第拓城。卫辉古城庄严辉煌,布局严谨,历史文化深厚。四个城门也是高大雄伟,临水而立,且皆是高标准建造,有瓮城,内外门不相对,非常有利于城池的守护。



东门叫宾阳门。“阳”字,不仅点出了自己城东的位置,而且道出了“日出东方,其道大光”云蒸霞蔚的升腾气势。“宾阳”即“傧阳”,是指官员早早起来组织人们耕作的意思。


清末卫辉城南门——迎熏门远眺图


南城门曰:迎薰门。何为“迎薰”?它来源于最最古老的歌谣南风,这首上古时期的歌谣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就是说,那个小南风一吹一薰啊,可以解我民之酷热;那个小南风一来的时候啊!可以丰富我民的财富。


拍摄于1901年的卫辉城西门——眺行门


西门叫眺行门,原意是站在高高的城楼上,远望来来往往的行人。西门外连着南北马市街,过了德胜桥便是北阁门,这里商贾云集,长年市场不断,繁华似锦。


1949年10拍摄的卫辉城北门——拱极门


北门叫拱极门。“极”是北极星,拱极就是拱卫北极星的意思。卫辉的拱极门就是面朝北京而拱服之意。

明崇祯年间,小潞王时期在卫辉府城外,卫河南岸、孟姜女河以西修筑了西盐店城,在卫河北岸修筑了北盐店城。

那时,卫河航运盛极一时,水面百舸争流,码头熙熙攘攘,来自河北京津、汴洛等地的客商争相在此显阔斗富,给卫辉带来了无限商机。

当然,卫辉古城值得娓娓道来的还有护城河、经正书舍、古城察院、鼓楼、马市街、贡院街......只是多少笔墨,也抵不过您亲自去逛逛这座千年小城。

“卫辉”和“汲”的渊源


虽说卫辉古城和古汲城是不同的“城”,但它们之间因为历史上名称交叠的缘故,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


殷商时,如今的卫辉市地处“首都”朝歌南郊,属于牧野之地。至周武王灭殷纣,王分封纣都附近为邶、鄘、卫三国。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卫辉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

到了周武王的儿子成王平息武庚叛乱后,邶、鄘并于卫,卫辉属卫国,这个时候历史才产生了一个与“卫辉”关系密切的一个字“卫”。

摄影:李卫民 


战国时期,“卫辉”属于魏国,开始有汲邑之称。这时又产生了一个与“卫辉”关系密切的一个字“汲”

西汉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始置汲县。东汉顺帝年间(126至144),县令崔瑗筑县城于汲城村——汲县。

三国时期,“卫辉”属曹魏朝歌郡,西晋泰始二年(266),设汲郡,郡治汲城。

汲郡和汲县并不是一个概念,汲郡是个地级市,汲县归汲郡管辖,只不过汲郡的郡治设在汲县,类似于今天的新乡市和新乡县的关系。

卫辉在南北朝时曾经设过一个叫陈城的地级机构,汲县也改称为伍城县,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可以忽略不计。

隋文帝开皇六年,改伍城县为汲县。炀帝大业三年,改卫州为汲郡,郡治卫县(今浚县卫贤),汲县属之。

贞观元年(627),州治移汲县(河南卫辉),宋称卫州,州治除先后短时间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和胙城(今河南延津县胙城),其余时间均在汲县。

直到元朝把当时的“卫州”和“辉州”合起来,成立“卫辉路”,路治汲县。这个时候才有了“卫辉”这个称呼,原阳取原武、阳武一样。

明、清属卫辉府,下辖十一县,府治汲县。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属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县。

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汲县直属河南省。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七日,县城解放,县政府机关迁驻县城,划城区和城郊部分村庄成立卫辉市,与汲县同属太行五专署。一九四九二月,撤销卫辉市,其辖区复归汲县。一九八八年十月,撤销汲县,建立卫辉市。


纵观“卫辉”历史,不管是被汲邑、汲郡管辖,还是被卫辉府、豫北道管辖,它绝大部分时间都叫“汲县”。最终管辖它的上级朝歌没了、汲邑也没了、陈城、汲郡、卫州、卫辉府、豫北道也全都没了,汲县却仍然延续至1988年,仔细算来这个名字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 结 语 】 



卫辉历史上名人辈出,但如果详细查阅史料会发现,很多被冠以卫辉籍的名人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卫辉市人,而是辉县市人、新乡县人、获嘉县人、延津县人、淇县人、滑县人、浚县人,甚至濮阳人。因为那时这些地方都归卫辉管辖,辖区内的人统统都自称是卫辉府人。

现在的卫辉市和历史上的卫辉府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了。卫辉人旧梦仍在,卫辉府历史辉煌已去,无论历史是怎样的轮回,“汲”是与卫辉这片土地相处最久、最亲切、最令卫辉人念念不忘的名字。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中共卫辉市委宣传部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霍德柱老师给予历史指导。

【资料来源】大河报《史从这里找到了依据——汲冢书》;卫辉慢生活《非花非雾 || 古汲城遗址随想》《卫国、卫州、汲县、卫辉——卫辉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常识!》《卫辉府四座古城门大有来头》;《千年厚重的汲水,你可载得动卫辉人那悠悠的乡愁》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新乡:百闻不如一“鉴”

辉县书院街:承百泉书院之志 启新学教育发端

从“化工路”到“科隆大道”,65年光阴已过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