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李岳岩: 道法自然——东方的设计智慧

不断前行的 国际设计 2023-09-17

7月4-11日,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在云端召开,众多中外专家就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等领域展开充分的研讨交流。其中,在7月6日召开的建筑设计与城市风貌学术研讨会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李岳岩副院长发表了题为《道法自然——东方的设计智慧》的演讲。李岳岩院长认为,在建筑教学当中,学校课程设置多倾向于西方的建筑思想,而忽略了东方的建筑智慧,但后者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良多。演讲中,他用古今中外的多个精彩案例,展示了在设计中所体会到和表达出的东方智慧。


在现今的高校建筑教学中,大部分课程是基于西方的思想和建筑体系,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东方的思想和建筑智慧。如果说西方哲学思想是建立在《雅典学院》画中那些先哲和学者的思想基础上,那么东方哲学思想的代表就是诸子百家。哪种文化对东方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不得不提到道家的思想文化。


象天法地


1.古城西安的发展历史


西安是一个典型的按照象天法地建造出来的城市。从选址来说,它地处关中平原,坐落于渭河河岸,南接秦岭。回顾西安的发展历史,它初为西周首都,即丰京和镐京,后秦统一六国,建为咸阳,而咸阳城的建造,实际上遵循的就是象天法地的原则。“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这是在建造咸阳城时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渭水像天上的天河一样从都城穿越,咸阳城的宫殿散落地分布在渭河两岸,就像天上的星斗一样分布在银河两边,两岸以渭河桥相连,就像天上的天河一样联系着织女星和牵牛星。



到汉朝,咸阳城的区域被划分为皇城和陵邑,皇城位于渭河南岸,陵邑位于渭河北岸,这依旧运用的是象天法地的原则。再到唐朝,咸阳城采用的是“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即以子午谷作为城市的南门,目的和象天法地类似,也是达到天地人合一的状态。



2.现在的西安城


2010年,西安启动西咸新区的建设,该项目致力于将西安的城市定位由滨河城市转变为跨河城市,但由于几十年来西安一直呈摊大饼式发展,转变的道路并不容易,这也给西安的城市发展建设带来莫大的挑战。未来的西安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未来西安的城市发展方向在哪里?这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此,举办了一个关于渭河生态景观带设计的国际竞赛,西安建大和美国的麦可索金教授组成团队,共同就西安未来的发展进行研讨。在设计方案中,延续了古代象天法地的原则,抛弃了过去几十年摊大饼式的发展观念,以西安现有的城市为核心,致力构建一条契合中国传统观念的区域组团式发展道路,再通过现代化的交通手段,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把各个组团连接起来。同时大的绿化带穿插于城市之间,城市大部分区域以点状散布在渭河两端,形成人和自然相互融合的城市格局。



藏风聚气、顺风顺水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经》中,他在书中将风水定义为一种“气”,所谓“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谓之‘风水’”。后来发展为“藏风聚气,顺风顺水”,即“借助山水之势,融人工于自然”。从某种角度而言,这都是中国建筑智慧的体现。


风水讲究顺应自然,一处理想的风水地中,最佳位置称为吉祥地,吉祥地南侧有水,地势较低,北方阳光普照,背后有山,可以阻挡北方来的冬季寒风,左右两侧有山岭,整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微环境,适宜人聚居,同时要有水,这利于人生存,需要注意的是,建筑不要建在山顶上,要建在半山腰,避免寒风的侵袭。



风水是东方智慧的体现,这种智慧在今天也需要学习。在秦岭深山中,团队做了一个关于旅游度假的项目。在第一版方案中,建筑选址为坡顶,山沟为绿化,坡顶和山沟通过桥梁连接,但是在看到现场之后,设计团队改变了最初的想法,考虑维持坡顶原貌,将建筑分布在沟底和半山腰,让建筑被绿化环绕,同时维持内部的天然环境。以上进行的所有的后期调整,目的都是使建筑与山体更和谐地融为一体。



借助自然山势创造设计空间。在山沟公路项目设计中,因为项目所处位置坡度较大,不适宜建设大体量建筑,所以最终选择设立露天剧场。



在建造技术上,选择雇佣当地工人,用当地传统的技法,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毛石材料砌筑成一层层的看台和挡墙,再在表面铺一层花岗岩作为座位,看台上露天的石块作为踏步。在功能分区上,选择在山坡的最高位置设置集散广场,山沟下面为舞台,中间为看台。最终建成后,整个剧场能容纳15000人,但它的造价很低,不足2000万。可以说,整个设计都是依山就势,将建筑空间巧妙地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中。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借助山水之势,融人工于自然。”黄土高原的人们,利用自然地形,建成不同类型的窑洞,靠山则造靠山窑,平原地区则向下挖,形成地坑院,后者常分布在陕西、山西地区。



位于庆阳的毛寺村小学和马岔村村民活动中心,利用当地的夯土技术建成,完工后的热工效能远远好于当地建筑,在冬季,在完全不使用采暖设备的情况下,室外温度零下十几度时,室内温度能达到零上十度以上。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贝聿铭设计的美秀博物馆,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作为灵感,“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整个美术馆巧妙地融入自然之中,仿若世外桃源,其实贝聿铭先生在设计中便是借助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概念。



——END——



相关链接: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执行院长胡洁: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设计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戎航:城市治理中的集体智慧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刘玉龙:医疗设施——绿色生态城市的急救站
张立鹏:全球建筑能耗发展趋势及丹麦低碳建筑经验
北京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冯长春:自然解决方案实现城市绿色更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设计改变乡村——乡村设计与建造实验
英国ARUP(奥雅纳)全球董事马尔科姆·史密斯:适应多样化未来的城市设计
高野文彰:乡村生活中“景观之梦”的可能性
朱锫:自然建筑——有关东方自然观当代性思考的实践
亚洲园林协会主席奥斯曼·莫哈末·塔希尔:未来城市景观管理面临的挑战
刘泓志:进化中的城市公共性与空间设计
清华大学张利:北京冬奥会规划设计中的“主动式健康”理念
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云端开幕  国内外专家畅谈人居环境建设
【直播入口汇总】2020国际人居环境与未来城市大会暨第十届园冶高峰论坛
滨水城市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美国TAT副总裁Michael Liu将在园冶高峰论坛发表精彩演讲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将主持汤姆·梅恩报告会并作主旨报告
医疗建筑在城市中发挥什么作用?清华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刘玉龙将在园冶高峰论坛分享观点
与大师有约,普利兹克奖得主汤姆·梅恩讲座强势来袭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大会直播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