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年心声:有时我就想自己一个人待着

AnnXiao 安潇 2023-02-10

你老公怎么样?
嗯,他很体贴。
 
孩子乖吗?
她们非常可爱。
 
家庭美满吗?
挺幸福的。
 
工作顺利吗?
充实忙碌。
 
经济宽裕吗?
上升状态。
 
你的生日,还有什么物质愿望吗?
好像没有。家里也没地方了。
 
那你想要什么礼物?
我就想有几天时间,离它们都远远的,爱咋咋地,我就自己一个人待着。
 
 


上个月我生日的时候,老R问我有什么心愿。
 
我内心跟自己进行了上述对话后,回答他:“我想一个人去登山,但我哪儿也不认识,你给我制定路线,给我买火车票吧。”
 
老R点点头,他明白我在说什么。如果他也能许愿,那必定也是“想要一个人待着”,这是中年人最奢侈的礼物。
 
但他对我的找路能力毫无信心,怕我自己坐火车和登山会走丢,于是他趁孩子们十月期中假的时候,在山脚下订了一个大篷车,全家都到这里待一周,以此为基地。然后他给我制定了几个登山路线,白天我可以自己去暴走。
 
 
第一天登山,我听着音乐在泥泞里走了五个小时,腿肚子都快抽筋了。没有房屋道路、没有话语人烟、没有微信短信,只有我自己、山路、溪流和满眼红绿金色的树叶。
 
路很不好找,要看着地图仔细辨认,我好几次跨越小溪、穿越羊群、钻过窄窄的树间小道。它们都不像是正经的路,让人走得心里没底,担心迷失方向,但最后都豁然开朗。
 
 
登顶了,风景也就还好。英国连绵的田园风光是一绝,地球独一份。但是大风快要把我吹飞了,也没法坐下来好好欣赏。
 
于是我寻找下山的路,走过了一个个深嵌在林中的湖泊。我在云下的一个深色湖边坐下,有几只羊陪着,吃了顿野餐。


我累得快要走不动了,鞋上都是泥,眼看要下雨。这样一个人有意思吗?我问自己。一路的风景,岂不是该和心爱的人一起欣赏?
 
 
但这真的有意思。
 
迷路特别有意思。孤独最有意思。
 
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自己,这份清净,是中年人最不敢奢望的。
 
没有路线和目标,走到哪里是哪里,这份迷途,是中年人最不敢挑战的。
 
 
人到中年,我们被太多人需要着:爱人、孩子、父母、朋友、同事、客户、和无形胜有形的社交圈。他们用爱和责任的名义,霸占着你的每一分钟,你都不好意思说一句“请勿打扰”,被打扰本来就是你的使命。
 
人到中年,我们要走的路已被定死:家庭、事业、存款、房子、孩子教育、父母养老,每条路再艰辛你也要死磕着走到底。开个小差、迷个路,早已不再是选项,你没那个时间去耽误。
 

 
我们就好像被封在了一个个齿轮上,必须竭尽全力、无时无刻不在蹬着,才能让这一大套齿轮系统看似顺滑地转起来。你容不起那个停歇的时间,尤其经不起“掉链子”,哪个齿轮不转了,你都会备受良心谴责。
 
所以从何时开始,你就成了这套齿轮系统的既定“动力提供者”?这无休止的付出,就是你童年时的梦想吗?
 
诚然,当生活的齿轮运转顺滑的时候,你会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与成就感。但有时,你是不是只想从那个蹬轮的座椅上走下来,漫无目的地一个人待着,再当一次孩子?
 
 
只有中年人,才懂得心疼中年人自己。
 
 
我走在树林里,看到十月已经是满世界金黄。松鼠搬运着松果,兔子寻找着洞穴,地面上有婆娑树影,叶子上有细微纹路。
 
天上的云和地上的羊群,是一朵朵呼应的白色。那一瞬间,我好像闪回了童年。
 
 
“童年”就是那样一种不慌不忙的心情,目光都沉浸在“静止的画面”里,它静止到:你就简单地在这儿,哪儿也不用去,你就和天地时光一起凝固着、融化着。
 
而中年人是没有“静止”的。你总是想要奔到下一个时间单元里去。你渴望着尽快把这个时间单元的任务完成,就可以开始下一个时间单元的任务。
 
当然,下一个任务之后还有下下个、下下下个。时间飞逝,是因为你总在奔跑,你从来没法安心地,就在此时此刻的这个时间单元里待着。
 
不相信的话,就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时间是多么缓慢?你的中年,时间却快到模糊。
 
 
 
每当有读者称我是“时间管理大师”,我就会无地自容。
 
我还不是和你们每个人一样,想要在24小时里塞进100件事来做?每天睡前都会觉得不满足:好像还有几件事没完成,如果能更有效率些就好了。
 
我的一天和你的一样,是一个典型的生活齿轮系统:
 
早起、照顾孩子早餐、送孩子上学、处理公众号事务、绞尽脑汁写作、中午有时忘了吃饭、挤时间运动一下、下午接孩子回家。
 
 
孩子放学后的时间更加紧张:陪俩孩子写作业、陪老大练两个乐器、陪老二练一个乐器、陪孩子英文中文阅读、陪玩、然后做饭吃饭、共读哄睡,晚上我和老R休息片刻追个剧、没完成的写作再最后收尾。
 
只有每个环节都运转正常的时候,我才能按照计划完成这所有的事。
 
但谁又是天生不出差错的“平衡大师”?掉链子、完不成,那是常态。
 
 
公众号或写作没完成的话,我会焦急忙碌;

孩子作业、练琴或阅读没完成的话,我会有负罪感;

孩子的玩耍时间被挤压的话,我会心疼她们;

我和老R的休息或运动时间被牺牲的话,我会心有怨言。
 
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有任何一片齿轮没能理想运作的话,最后的代价都是自己内心的不安。
 
若想要心安理得,就得一刻不停地蹬轮子,以成为“平衡大师”来要求自己,付出再付出,累得趴下,才终觉完美。
 
 
 
中年人,真是对自己的要求太多了。
 
我经常看着朋友群的聊天和读者的留言,顿生心疼的感觉。
 
很多二胎妈妈,因为要照顾小的而顾不上大的,就气馁自责;
 
很多双职工爸妈,因为晚上时间太少来不及早教陪读,就深感忧虑;
 
有些夫妻与老人同住,一边要照顾老人情绪,一边又要协调和老人不同的育儿理念,各种摩擦忍让;
 
还有些妈妈为了不耽误孩子显出的一点天赋,周末要开车来回三个小时就为求个好老师上课。
 
都这样了,大家都在拉扯着自己,做到尽了,却还经常怪自己做得不够好,各种纠结和羡慕他人。
 
还想要学习更完美的“时间平衡术”、“事业家庭平衡术”、“人际关系平衡术”,怎不让人心疼?
 
 
我们这一代中年父母,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认真最卖力的一代父母了。
 
但也许,我们太看重身边所有的一切,却太不够善待自己。你其实已经做到了自己平衡的极限,不是吗?
 
你缺的,是那一句问话:今天,有没有拥抱自己一下?
 
你也许最需要的是十分钟的独处:不去想工作、家庭、爱人、孩子、父母,不看短信和新闻,就花十分钟和自己相处,回想一下童年时最令人陶醉的那些“静止的画面”。
 
 
你的那份童年梦想还在吗?
 
渴望起飞,渴望自由,渴望发现宇宙天地间的奥秘,渴望穿越到最远的星系。那份心情,你还有吗?
 
它们似乎成了今日生活里最不重要的命题。
 
但其实,它也许才是“你是谁”的终极答案。
 
 
 
在登山的时候,我找到了久违的童年感动,一份可以握在手心的、清晰可见的“我自己”。
 
第二天,我登了更高的一座山。
 
山路很陡,但只有一条路,不会迷路,所以挑战不大。
 
山顶上的视野很美,好像能看到地之边、天之尽、时间的终点。似乎只有这样的画面,才能让我十足充电、找回“自我”。
 
 
这或许证明了我是个内向的人:据说,外向型人在感到低能量的时候,需要走到人群里充电;而内向型人,在人群中是耗电的状态,要在独处的时候才能充电。
 
所以对我来说,当我觉得“一切都好、只缺孤独”的时候,就说明那个“内向型的自我意识”需要充电了。
 
你是什么型的人呢?不管是什么方式,别忘了时不时地,给“自我意识”补充关怀。
 
 

一周很快过去,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大篷车面对着开阔的草地,她俩每天都在追逐打闹。
 
我们还带孩子去了森林和农庄,发现了很多万圣节的灵物。
 
 
孩子只要有大自然和奔跑时间,就能电力满格。
 
但我还是觉得没够,“孤独”还不够彻底。
 
大篷车离婆婆家很近,婆婆这边有些需要处理的事情。老R本想留下来,但我和他说:“你带孩子们回家吧,我还没待够。我自己在酒店待几天,然后帮婆婆处理事情。”
 
老R同意了,大雨之夜开车带着俩孩子回伦敦。走时,他满脸嫉妒,酸酸地说:“你好好享受独处时间,下次该轮到我一个人待着了!”我扑哧笑了。

 
 
一个人在酒店过夜,爽就一个字。
 
中年人难得自由的时候,应该做点啥?
 
我考虑着,也许应该好好吃一顿、做面膜、读书、写作,像模像样的精致。
 
然后我忽然对自己的想法很生气:难道平时还不够自律吗?明明是“爱咋咋地”的时间,干嘛还要严格要求自己!自由就是拿来“造”的。
 
于是我泡了一个小时的澡,直到手指泛起皱纹。
 
然后买了些垃圾食物,开始打游戏。我一口气玩了四个小时《纪念碑谷2》,直到打通关。
 
这样就对了,“自由”就是像青春期那样,对自己毫无要求、无所事事。有时,就是那种“毫无价值、不功利”的时间,才最治愈。
 
但我还是很没用。
 
在玩《纪念碑谷2》的时候,看到小女孩和妈妈告别,乘着帆船远离,我还不争气地哭了。我想着:等女儿们长大了,有天要和我告别,我该怎么办?我太伤心了,我要回到她们身边去。
 
 
唉,瞧,这就是中年人的自由,都没有办法彻底享受。“不管不顾”只有那么两天,孤独的需求很快就被填满。你还是会很快回到自己既定的身份上去,心甘情愿地再次被拉扯、被需要。
 
 
亲爱的你们,今天我这份奇特的倾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我只是想说:你已经做得足够好。
 
一年里,找那么一点时间,给你的孤独充充电吧。它奢侈且重要,它让你不再那么苛求自己。
 
独处的时候,你会再次邂逅童年的自己,你握着她冰凉的小手,安心地说一句:我知道你还在这儿,我会时不时地回来看你。
 
 
 
安潇 2020年10月 于北英格兰



前文推送:

正在团

全球销量超3亿的I SPY视觉游戏书,牛津树和毛毛虫WiFi点读笔上架,赠品丰厚!
返团|护牙行动全面开启!性价比超高的KUTA亲子款电动牙刷和德国elmex牙膏

安潇的真实故事
我和他在虚拟的世界“相遇”,在真实的世界“冥想”
初到伦敦时,我也曾在街头打零工......
9年,我家花园的变幻史
孩子,请张大眼睛看看妈妈的失败
别提什么育儿博主,感觉自己是个糟糕的妈妈
我们的伦敦婚礼
老二的独白
幸福的定义就是我姥姥
关于幼年时代与内心底色的一场追问
谁爱美国人

最新文章
想让自己和孩子有“钱途”,这份财商书单就是路
姐俩一路读过来的那些好看的英文初章书,内页实拍大展
放假啦,开心吗?和Suki一起满世界跳牙线舞吧!
宇宙启蒙绘本和视频清单,送给未来太空时代的“掌舵人”

最近微信改版了,很容易走失,请别忘了“星标”我的公号,这样就能再次遇见你了!

游戏式早教、项目式学习,艺术、音乐与学术同行,分享英式教育和育儿的点点滴滴。微信公众号@安潇
中年人
也要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点“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