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大受|敏锐的眼光 开阔的胸襟——《杜甫研究学刊》予天水杜甫研究会之情怀
聂大受,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此次年会是天水杜甫研究会成立以来首次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省杜甫学会、《杜甫研究学刊》联合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给甘肃特别是天水、陇南地区的杜甫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引发了专家学者对杜甫陇右诗研究、天水杜甫研究会的关注。此后天水杜甫研究会又与草堂方往来密切,2015年4月,我们考察组一行四人前往草堂学习交流,双方就草堂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杜甫研究学刊》办刊历程以及天水地区丰富的杜甫文化资源、天水杜甫研究会研究与宣传工作等方面分别作了介绍,我们一行获益良多。
清初诗人宋琬任分巡陇右道备佥事,驻节秦州时,曾主持刊刻《二妙轩碑》,选杜甫陇右诗60首,集王羲之、王献之之字,汇为一体;诗圣书圣,诗妙字妙,誉为二妙,堪称一绝。二圣之妙品,珠联璧合,韵辉墨映,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享受,一种高品位的文化熏陶,这在杜甫陇右行吟文化传播史上当为首创,在杜甫流寓地尚无先例。近年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继往开来,以大气魄、大手笔精心打造“杜甫千诗碑”项目,涵盖了杜甫各个时期的诗作,气势恢弘,影响巨大。2019年初,我应邀赴草堂参会,方伟副馆长一见面就提出将“千诗碑”成果在天水展出的想法和计划。2019年元宵节早上,草堂杨恒老师又专意打电话与我商议具体事宜。我即时到天水博物馆、文化馆联系协商,确定“五一节”时将其他已列展览推后,专门安排“杜甫千诗碑”成果展览,因为这对产生过《二妙轩碑》的天水来说,意义更为特殊,大家都翘首以盼。后来因计划有变,“杜甫千诗碑”项目成果巡展先行到西安、北京等重点城市展出而未能如期前来秦州,但草堂领导对天水的关爱眷顾,使我们深受感动。冯至先生在评介杜甫陇右诗时曾说:“他写这些诗,不只用了他的眼,更不只用了他的想像,最重要的是用了他的两只脚;我们可以说,它们是杜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杜甫在陇右的足迹所涉与诗作所记,遍及陇右的胜地殊境、俗风异情。二十年前,我曾提出“一诗一地,一地一碑石”的设想。就是给每一首咏写了陇右风物的杜诗,明确一个地方,或依山石刻诗立记,或移大石刻诗立记,或刻诗碑立记。2006年天水杜甫研究会成立后,我又提出建造杜甫陇右诗碑林或碑廊的建议,将117首诗作全部刻立。这既是对《二妙轩碑》的一个传承,也是一个扩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2020年11月6日,在张家川县文化部门的配合协助下,我们在杜甫当年由秦入陇处的关山老爷岭上竖立了杜甫《秦州杂诗》第一首诗碑。我撰拟了《碑记》,并与张家川县委常委苏红娟同志共同为诗碑揭幕。张家川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文化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界人士以及天水的部分专家学者共一百余人参加了仪式。多年的夙愿初有成果,虽然微不足道,但也算是有了一个小小的开头。而这,是和“杜甫千诗碑”成果的鼓舞和促进分不开的。
这里,还想再说一点我个人和《学刊》、学会、草堂的情缘。2017年新年过后,我和家人应邀去成都访友。虽然友人的计划中没有安排草堂,而这些年因参会、考察等“公事”也已多次造访草堂,所以到了成都而不去草堂,心里总是过意不去。不过这次是“私访”,我们自购门票、自助观览,没有去打扰《学刊》的老师们,就在准备离开时,却巧遇张宏老师,并得到《学刊》编辑部的盛情接待。时逢草堂召开四川省杜甫学会年终理事会,我又见到了张志烈、祁和晖、周维扬、曾亚兰、濮禾章、吴明贤、徐希平等各位先生及一些远道而来的老师,也得以和刘洪馆长、贾兰书记等领导晤面,确实太高兴了!返回的路上我一直思忖:怎么这么凑巧呢?这真是情结所驱,缘分所使啊!一年多后,我应邀又到草堂开会,再次感受了老师们的热忱关爱。借此机会,再次表示诚挚的感谢!
六年前的天水会上,张志烈先生赠诗二绝,题为《留别聂大受教授》:“陇南蜀地紧相邻,山水连通习俗亲。学会共襄如手足,弘扬传统结同心。”“温文尔雅硕儒容,敏事精思著述鸿。归去锦江明月夜,蜀山望陇忆清风。”诗歌对陇蜀两地、两家学会之间的情谊做了恰如其分的概括,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在此权且借花献佛,作为对《杜甫研究学刊》创刊40周年,杜甫草堂博物馆建馆66周年的诚挚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