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润华|从我与《杜甫研究学刊》的情缘说起
编者按:原文刊载于《杜甫研究学刊》2021年第3期,总第149期
我与《学刊》结缘需得从我与张志烈先生的交往谈起。1995年我考入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在阅读杜诗的过程中,受到业师周勋初先生、莫砺锋先生的指导教诲,我决定以明末清初钱谦益《钱牧斋先生笺注杜工部诗》(后称《钱注杜诗》)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2000年完成博士论文《〈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答辩之前,二位老师决定请张志烈先生、张忠纲先生、杨明先生等几位老师作为我学位论文的评审专家。毕业之后,经莫砺锋老师的引介,我与张志烈先生开始有了书信联系。张先生那时已任《学刊》主编,我早期的几篇有关杜诗的论文就是在张志烈先生的推荐下发表在《学刊》上的。从张先生来信中看得出他是一位豪爽又平易近人的学者,对青年学者的关心与帮助让我非常感动。后来因为忙于家事与工作,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去成都参加杜甫研究会议。直到2012年受邀去成都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杜甫诞生1300周年纪念大会”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主办的“杜甫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六届年会”。那次会议给我很强烈的震撼,也使我感动不已。纪念大会在金牛宾馆举行,规模盛大。我当时在想:杜甫作为一个诗人,生前穷困潦倒,既非显贵又非达官,在其身后1300年,却有这么多官员、学者聚在一起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可见诗圣的伟大,亦可见杜甫精神是永存的。莫砺锋师的《杜甫评传》将杜甫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来进行研究,真可谓恰如其分,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研究杜甫的决心。另外,在这次会议中,我终于得以拜见张志烈先生。张先生果然诗才奔放、和蔼可亲,他笑着对我说:“我当时看你论文写得很扎实,以为你是一位男生,后来才知是位女士。”原来张先生是如此幽默的一位前辈学者。后来又在成都参加过两三次杜甫研讨会,每次都找机会与张先生聊聊,感到获益匪浅。若非张志烈先生、张忠纲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鼓励与帮助,我也许在博士论文《〈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黄山书社2000年版)出版后便不会继续专注于杜甫与杜诗学的研究。可见,在青年学者成长道路中,的确离不开前辈学者专家的引导与帮助。
《学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的杜诗研究文章,是国内外杜诗研究的一个最重要平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刊》刊载过不少青年学者的文章,促使很多年轻学者成长为杜诗研究界的中坚力量,比如我所了解的吴淑玲、吴怀东、赵睿才、孙微、曾祥波、曾绍皇、武国权、王燕飞、张家壮等。我在《传承与创新——〈杜甫研究学刊〉三十五周年感记》中曾说:“(《学刊》)团结了一大批国内外研杜的著名学者和作者,也培养了一批茁壮成长的学术新人,刊登了数千篇杜甫研究文章,奠定了在杜甫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根据最近几年《学刊》发表论文来看,作者队伍越来越年轻化,不仅有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甚至还有硕士研究生,如,我在西北大学指导过的一位优秀本科生成丹彤,毕业前顺利推免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攻读硕士,在学习期间,她积极参与四川大学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学刊》所组织的“杜甫读书会”与“硕博论坛”,在她的勤奋努力下,《学刊》发表了她的论文《重读〈石壕吏〉——从叙述学的角度来分析》(2019年第1期)。一般来说,档次较高的学术期刊几乎不发表硕士研究生作为独立作者的论文,甚至很多核心期刊规定硕士研究生即使是第二作者都不能署名。在这种环境下,《学刊》却能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大胆刊发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这不仅是对学术至上精神的一种贯彻,也是对年轻学子的鼓励与期待,也可说明《学刊》在青年学者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巨大推进作用。
《学刊》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近几年做了许多工作,致力于青年学者与作者队伍的培养。除了中国杜甫研究会、四川省杜甫学会的年会之外,《学刊》还定期举办“杜甫读书会”“全国硕博论坛”等学术活动,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相关论文提出评议与指导,效果良好,获得了学界与社会上的一致好评,这对于青年学者的良性成长十分有利。我在此也举个例子:曾在西北大学文学院读本科的冯臻远同学,毕业后也去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攻读硕士,他也积极参加“杜甫读书会”与“全国硕博论坛”,在细读杜诗的过程中有感而发,发表了《从〈赠韦左丞丈济〉看杜甫长安十年的干谒》一文(《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第5期)。众所周知,《古典文学知识》与《文史知识》两份期刊,均以“大专家写小文章”而享誉海内外,发表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与成就的学者,一个硕士研究生能在上面发表文章,说明他的文章得到了评审专家与编辑老师的肯定。因此,《学刊》这些学术活动无疑为发掘培养国内杜甫研究人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作对于《学刊》而言,都是具有前瞻性的,甚至可持续发展的,应该继续保持,乃至发扬光大。
《学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研究平台,现在办得越来越好,不仅刊发的文章质量高,而且推陈出新,对杜诗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密,研究视野也越加开阔,有关杜诗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关注,如地域文化、文体学价值、文化学意义、流传接受与传播、杜诗文献、域外杜诗学、近现代杜诗学等方面。《学刊》在专载杜甫研究论文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唐代文学以及古代文学研究栏目,酌情刊载一些其他古代诗人与作家研究的论文,使得刊物不单是杜甫研究的阵地,也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另外,《学刊》的微信公众号也经常推出一些重要的、代表性的或者有创新性的论文,使读者群不断扩大,《学刊》的影响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学刊》历经岁月发展到现在,除了老中青编辑老师的不懈努力外,也经过了几代杜甫研究学者的传承与创新。我作为《学刊》的忠实作者与读者,首先衷心祝贺《学刊》创刊四十周年!同时希望这份期刊越办越好,不受目下浮躁学风的影响,心平气和,持之以恒,崇尚学术,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格施行“双盲评审”制度,不拘泥于作者身份,继续刊出高质量的杜甫研究乃至古典文学研究论文,使《学刊》的学术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希望一如既往地定期举办“杜甫读书会”“全国硕博论坛”与其他学术活动,吸引全国有志于杜甫与杜诗学研究的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在青年学者的培育方面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使《学刊》能够永远保持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