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被掉包,藏家两行泪!世界500强踩了的坑,你能躲开吗?
近日报刊,美国雅培公司(对,就是雅培奶粉那个雅培,世界500强)与一位美国老太打起了官司。雅培公司声称,本公司收藏的一副油画大概在1987年委外修复期间被掉包,当时拿回来的是件高仿,而真品则被辗转卖给了这位老太。2016年,雅培公司偶然察觉此事,后向老太索还未果而对簿公堂。
摊上事儿的艺术品:《玫瑰》,作者:Marsden Hartley
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居然被“狸猫换太子”的把戏蒙了30年,那我广大的人民群众又当如何啊?
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
收藏千万条,保全第一条;
藏品被掉包,藏家两行泪!
防范艺术品伪造和掉包,
请练好登记造册、身份标识、点交检验和系统盘点这四项基本功!
登记造册(即藏品的信息著录)是藏品管理的第一步,应在艺术品入藏的第一时间完成。著录所需基本信息常包括作品名称、艺术家、材料、尺寸、来源、存放地点、价格信息以及照片等,亦有一定规范和标准可以遵照参考。详细介绍可参考《喂,国务院喊你去给文物上户口!》一文。
Excel格式的藏品清单就很好用
资料整理好后应妥善保存。保存方式可以是纸本资料或电子文档,也可以借助藏品管理软件或SaaS平台保存在云端。这份资料是一切藏品管理活动的基础。
身份标识是识别和区分艺术品身份的证明,要求具有唯一性。目前,艺术品身份标识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类:
1
附加标识(Marker-Added)
这种方式首先为艺术品附加某种标识物(Marker),之后再通过识别标识物来间接地区分艺术品,其思路类似于给阳澄湖大闸蟹带上防伪戒指和序列号。
客官,这个牌牌就代表我~
根据标记物所用技术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物理标记。比如在艺术品本体或包装上加贴防伪标签、火铅、RFID或二维码贴纸等,是比较常见的标记方式。
生物标记。比如在艺术品材料中加入合成DNA分子等标记物,拥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化学标记。常见方式是将特殊的纤维、药水、颜料、气味、条码等材料,通过印刷、喷洒或粘贴等方式附着在艺术品本体上,并以此作为识别物。
英国Tagsmart的DNA防伪标签附着
这类方式总体而言都是一种标签(Label),通常成本不高也便于实施。不足之在于,要么标签自身容易被伪造,要么需对艺术品本体进行干预或破坏,但总体而言是行之有效的身份标识方法。
2
自我识别(Self-Recognition)
这种方式并不向艺术品额外附着标记物,而是直接以艺术品自身的某些固有特征作为标记物来识别和区分艺术品,其思路相当于用人的指纹或虹膜等特征来确认身份。
早在2005年,欧盟研发信息服务委员会(Commun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简称CORDIS)就资助了一项名为“FING-ART-PRINT”的科研项目,旨在研究以艺术品表面的微观3D影像特征作为艺术品指纹的可行性。
FING-ART-PRINT的表面微观3D影像
这种基于物质的光学特性,以特定物质的影像数据或特征光谱作为标识物的思路被现今的大多数自我识别方案所采用。比如,雅昌集团鉴证备案提取纸张纤维的微观影像及墨、色的X射线荧光光谱作为艺术品指纹,SGS艺术服务依据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扫描电镜等资料发放艺术品身份证,而Artmyn公司则以5D全景扫描图像来锁定艺术品身份。
Artmyn的5D数字扫描防伪证书
尽管此类方式具有无接触、无损坏、难篡改的优点,但其数据采集过程通常需要使用特殊设备或实验室,进行身份验证时的便捷性亦不够理想,总体成本偏高。
就藏品管理而言,具体采用哪种艺术品身份识别方法,应该综合考虑,大可不必一味追求高科技。
艺术品在拍摄、研究、借展、送拍、转存、修复、抵押等情况下,会暂时移交给其他方保管,而艺术品移交时的清点、检验和记录(简称点交)是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管理措施。
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文物点交
双方点交人员借助自身专业知识,依据藏品清单、状况报告等原始资料,对移交艺术品的保存状况、损伤情形、脆弱程度等方面详细检验,并将观察发现和注意事项形成记录,留存备查。
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文物点交
为获取深层信息,点交人员会借助放大镜、紫外光灯等设备器材,进一步检查艺术品的各项体征,与既有资料(包括身份标识)进行对照验证。如有可疑之处会立即报告,不予验收。
与工厂盘点库存品类似,系统的盘点藏品有助于掌握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迅速采取行动。
盘点的方式多种多样,因地制宜。以藏品清单与实物一一对照的清点方式虽然传统,但也最为可靠。大规模或多地存放的收藏体系,可制定计划分批实施盘点。
系统盘点的确消耗人力物力,借助电子化的藏品管理系统则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点交检验和藏品盘点看似简单,确是实打实的技术活。篇幅所限无法展开论述,小正以后会单独推文介绍,敬请关注。
2015年,广州美院图书馆原馆长监守自盗,临摹掉包了馆藏的143件大师真迹,私自变卖后获利数千万,造成了国家和馆方的巨大损失,值得以此为鉴。
登记造册、身份标识、点交检验和系统盘点这四项管理措施,与管理活动形成的不间断记录,共同维持了一个艺术品防伪溯源的基本框架。作为国际艺术管理最佳实践经验的“基本功”,这一框架有助于在艺术品入藏、流转和存储三个关键场景下控制仿冒和伪造风险,特分享给朋友们对照参考。
文中所涉信息链接如下
-Elderly woman accused of replacing pricy painting with fake:
https://nypost.com/2018/09/23/elderly-woman-accused-of-replacing-pricy-painting-with-fake/
-Fake Marsden Hartley found in medical giant’s collection points to a larger scandal/Abbott Laboratories suspects fakes found their way into its collection during conservation process
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news/fake-hartley-in-medical-giant-s-collection-points-to-a-larger-scandal
-Fingerprinting Art and Cultural Heritage
https://cordis.europa.eu/project/rcn/78594/reporting/en
-图书馆长掉包名画:只有自己懂美术 其他人只会点数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07-22/7421473.shtml
往期精选
艺术怎样管,不来看看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