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在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亲历苏联解体

新经典 新少数派 2022-03-19


在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
亲历苏联解体
文|新经典

1989年7月,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日招待会上,戈尔巴乔夫将美国大使杰克·马特洛克拽到一旁,低声说道:

“杰克,我想让你带个话……你告诉总统,请他体谅一下我的苦衷。”

▍外交生涯

从哥伦比亚大学俄语文学专业毕业后,杰克·马特洛克进入了美国外交部门,在其生涯的早期阶段,他访问了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的14个,广泛结识包括作家、艺术家、导演在内的一大批苏联人。

马特洛克与苏联诗人贝拉·阿赫玛杜琳娜、小说家瓦西里·阿克肖诺夫

在积累了30多年的研究经验与外交声望后,马特洛克成了全美国最了解苏联的人,1987年春,当他带着里根总统的任命重返莫斯科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最后一任驻苏大使。

马特洛克初到时,苏联内忧外患不断。在内,经济形势严峻,粮食供给紧张;在外,阿富汗战争成为苏联“流脓的疮伤”,与美国的核裁军谈判也因分歧巨大毫无进展。

急于推行改革的戈尔巴乔夫焦头烂额,他急需提升威望,以压制国内的反对派。而尽快与美国缓和关系、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成了当务之急。

尽管戈尔巴乔夫十分有诚意地在裁军问题上做出让步,但马特洛克让他明白,除非在人权、经贸、人员及信息流动等方面同时开展对话,否则美国不会接受任何条件。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会晤,左一为马特洛克

迫于压力,戈尔巴乔夫同意放松管制,调任改革派主管外交、宣传,允许新闻媒体刊载国外政要对苏联事务的评论,逐步取消苏联公民出国旅行限制,并宣布从阿富汗撤军。

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加盟国地方势力尤其是分离主义势力日渐强大,马特洛克的工作内容也随形势的发展发生变化。

地方实权派以及分离主义者很快成了大使馆的常客;而每到一个地方,马特洛克也总会尽力用当地语言向民众发表演讲。

他尤其关注叶利钦的动向,后者1989年第一次访美之旅就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那时马特洛克认为,苏联改革的前途乃至整个联盟的命运,将取决于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二人的关系。
但他失望地看到,两人从盟友到敌人的关系转变最终将苏联引向了无可挽回的毁灭。

更有意思的是,在加速苏联解体的“8·19事件”爆发之前,即将卸任的马特洛克警告戈尔巴乔夫提防政变,但后者却错失机会,在茫然中丧失了最后的主动权。

“8·19事件”

几个月后,当即将下台的戈尔巴乔夫再度见到马特洛克时,他平静地接受了自己与苏联的命运。

▍美国的胜利?

就在戈尔巴乔夫于12月25日发表辞职演说后不久,美国总统布什便宣称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了胜利。对于这一说法,马特洛克一笑置之。

早在1990年7月,马特洛克就在报告中向华盛顿警告苏联发生崩溃的可能性,建议美国为可能的后果做好预案。但在与幕僚商议后,布什总统将这份报告丢到了一边。

1991年8月1日,在莫斯科向戈尔巴乔夫表示完郑重支持的布什转道乌克兰。他在基辅发表演说,直斥“自杀式民族主义”的危害,警告乌克兰人切勿步南斯拉夫的后尘。

后来的事实证明,布什严重误判形势,美国政府高层对于苏联即将崩塌的现实毫无准备,直到最后时刻,仍在为戈尔巴乔夫背书。

布什与戈尔巴乔夫

马特洛克认为,只有区分冷战的结束、苏共的失势和苏联的解体,才能理解美国在这一切背后所扮演的角色。

里根政府最初制订结束冷战的战略时,并没有将结束苏共的统治当作目标,马特洛克坚信,外部的强力只会让苏联更加顽固,而结束冷战才是推动苏联内部变革的必要措施。

当全球范围的冷战在1989年落下帷幕时,苏联改革真正进入了关键期。在马特洛克看来,苏联制度变革的速度既没有满足人民的渴望,也不足以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改革的失败最终摧垮了戈尔巴乔夫与苏共的威望。

但即便苏共的绝对统治已经动摇,美国也仍旧希望一个基于自愿的联盟继续存在下去,这一方面有利于延续核裁军谈判成果,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南斯拉夫那样的血腥内战。

遗憾的是,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布什与戈尔巴乔夫一样,遭遇了难堪的失败。应当为联盟瓦解承担最终责任的,不是其外部的敌人,而是苏联国内的政治势力。


▍回顾与迷惘

当苏联迎来结局时,并没有发生人们所担心的大规模冲突与内战,但直到今天我们所有人都还在应对苏联留下的遗产。

1991年布什在基辅的那场演讲提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各加盟国的独立并不会自动带来他们想要的那种自由与民主。这一点马特洛克尤为赞同,从后苏联时代各加盟国的转型之路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其中的艰难。

2020年白俄罗斯抗议示威

而苏联解体在世界地图上留下的巨大裂隙,则让欧亚大陆原本的地缘政治格局重新洗牌。

就像开头戈尔巴乔夫希望的那样,在美苏谈判期间,美国对苏联的苦衷的确十分“体谅”,除了向戈尔巴乔夫承诺经济援助外,还保证北约绝不向东扩张。

但事实正好相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部分加盟国在九十年代经历了惨痛的经济萧条;而北约东扩的步伐,在今天已经扩无可扩,直接踩到了俄罗斯的家门上。

经济危机中的俄罗斯

苏联是解体了,但东西方间的敌意仍在或明或暗处滋长。在最近的一次回顾中,马特洛克直言,美国的背信弃义,在很大程度上让冷战阴霾挥之不散。

当克里米亚危机、阿富汗乱局、立陶宛问题等一个接一个热点此起彼伏,当“新冷战”的论调一日日甚嚣尘上,或许我们都应当调转眼光,重新望向那场终结一个时代的世纪剧变。

毕竟在三十年前,当红色巨人倒下时,有几人预见,余波难平直到今天?





一个曾与美国争霸半个世纪的超级大国,如何因内忧外患而步入穷途末路?为什么苏联在那个时期以那种方式崩塌?美国的目的是终结冷战,还是终结苏联?美国驻苏联大使小杰克·F. 马特洛克亲历大国崩溃,在他的著作《苏联解体亲历记》中为世人讲述不一样的苏联往事,还原大国解体的漫长历程,描摹帝国黄昏的全景图像。

◎独一无二的分析报告
 
作者以“外交官+学者”的双重身份,以“局内人+学术研究”两种视角,以档案和史料无法还原的一手观察,回顾了苏联解体并成为历史的全过程,最终以一份独一无二的报告概括他的研究结果。《华盛顿邮报》盛赞:本书首次全面讲述了从1987年到1991年的惊人事件,并且仍然是同类书中最好的一本。
 
◎重现美国的谋划与布局

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美国的胜利”,这个结论站的住脚吗?苏联解体,对美国来说是最好的结果吗?作者以其特殊身份亲历历史,并采访当事人,独家揭秘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重现美国的谋划与布局。他曾深入苏联腹地,对苏联上层与地方的纠葛与撕扯,有着极深的认识。《外交事务》评价道:他在书中展现了苏联关键人物回忆录中也没有的洞见。

◎读懂苏联解体,理解当下世界

后苏联时代,美苏冷战的阴影真的消失了吗?苏联解体后,欧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苏联的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30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断回响:美苏冷战残留的阴影、克里米亚争端、阿富汗乱局……重温剧变,正是为了理解当下。

为此,新少数派鼎力推荐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记录与剖析世纪剧变的兴亡启示录。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由新经典文化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结束与开始:一个步入穷途末路的超级大国
书讯|全网首发:一部苏联崩溃的醒脑之作
理性的僭越,“屠杀”着每一个"现代人"的灵魂
昨天的异端,明日的信条:当智者遍地时,他又成了时代的稀缺品
刘擎:动荡世界中的思想迷宫
刘擎:人类政治的发展会殊途同归吗?
当大多数人都没有逻辑时,我们只会更怀念米塞斯
梁文道:良知若没有被摧毁,那恶就不会胜利
秦晖:现代意义的大国
越失控,越控制:过去20年,世界发生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