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0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齐邦媛 新少数派 2022-10-26


《巨流河》我一生的皈依
文:齊邦媛  编:先知书店

历史长河里,国族存亡间,城头旗色中,有惊心动魄,有温馨宁静,有热血碧涛,有蝇营狗苟,有家国风云,有儿女情长。历史如何裨益未来,又如何归于烟云,最终如书中所言: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

决定下笔写时,我跟着父母的灵魂作了一次返乡之旅,当我坐在大连的海岸,望着曾经扎根的岛屿,那一幕幕历史场景重现。

我原只想写我父亲齐世英,自从巨流河一役失败,终生流亡的事迹。但是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料写那个壮阔的场面。我终于决定,只能从小我的观点写我跟着父母生存过的那个时代。

作为亲历者,我的写作态度是客观的

这本书出来以后,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归类。有人称它为自传体散文,有人把它归为长篇小说,我自己更愿意把它称为散文。事实上,自传、小说这些题材原初都是散文。

我没有想要给这本书一种特定的形式。开始我想写大的历史。但我发现这样我没法写。像东北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我写当年我父亲的事,也都是根据他的口述史资料。但我的资料实在是不够,我也不能随便写。而从个人记忆角度切入,以文学的方式呈现,是可以多写,可以少写的。


▲巨流河之役老照片

我的写作态度是非常客观的,因为客观,所以平实。我作为亲历者,80岁以后看人间事也许真的超然了一些———你连生死都超然,你还激越吗?

所以,我只想写自己能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我觉得我并不仅仅为自己写那段历史,我的故事真的代表很多人,我死了就没人知道了。我出书时已经80岁,我只想我能不能说一些我能说别人不能说的话。我知道的,在我之后的人都不知道,在我之前的人都死了,所以我要说的是别人不知道的事。我现在说得很高兴,我居然还活着。


▌文学永远是少部分人“必要的坚持”

假如我当年留在上海,我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当时来台湾,我可以说是自愿流放的,没想一来就是一辈子。所以感觉到心里很不甘心,打日本的时候,你拼命保护自己的家乡而打仗,结果你回头一看家乡已经没有了。我们当时以为抗战胜利了,就可以回老家了。我父亲是家中的独生子,家还得靠他撑起来的,结果没有家了。我们那样的流离终身并不是浪漫的故事,而是你真的无家可回了。

所以,在半生的时间里,我都想写我父亲那个时代,写他们的理想与幻灭,可以说到了魂牵梦萦的境界。对我个人来说,《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我幸运能受高等教育,启发我日后进修研习文学思想,终能取得感情与理智的平衡,我自六岁起就是“外省人”,到了晚年,常常幻想在北国故乡,若是还有祖居三间瓦房多好。春天来时,也许会有燕子来到屋檐筑窝。


现在回想起来,人生有许多道路,每条路都有许多人在行走。我有幸(或不幸)出生在革命者的家庭,所见所闻影响我一生思路的选择。八年抗战中,我由少年长大成人,曾深切投入英雄崇拜的感情。文学教育帮助我更客观、深层认识人间悲苦与活着的意义。教书时也以此为目标。

朱光潜先生有篇文章,《慢慢走,欣赏啊》,受它的启发,我知道文学包含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态度与品位。其实,文学有多少人在写,多少人在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它的人真正懂得。哪怕,只有少数人真正喜欢。文学能给人以温暖,让人理解并同情他人的痛苦,叫人学会容忍。文学永远会是一部分人“必要的坚持”。

▲在武汉大学念书时的邦媛

知识分子关怀国家社会,并非只有政治一途。事实上,政治是一种专业,并非人人适宜从政。在卷入政治之前,必须先有政治认识,也必须有自知之明,最好还有些具体的理想。


▌知识分子首先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

所以,知识分子首先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对于任何主义,宁可在心中有距离地了解,慢慢地作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说,我最伤心的就是我们很崇拜闻一多。我伤心的是,他一个那么有才气的人,竟然像个孩子一样疯狂。我写闻一多那段,是对导致国民党失去大陆的学潮运动的一个很大的反省。因为,他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太大了。那时他每一次公开演讲,学生简直疯狂。闻一多那时候骂国民政府骂得实在太厉害了,他说这个腐败的、坏政府绝对要打倒,不能再让它存在下去,但他很不冷静,他看不到更远的未来,他不知道怎么去建设。


我觉得一个理智的人最反对的是暴民政治,我不赞成任何狂热的东西,爱情也是,狂热的东西都不持久。我父亲跟我最常说的话是,“任何事情要沉住气。”我们小孩时觉得沉住气没意思,可我后来知道这个很重要。

到了台湾以后,我曾回过大陆。到过我从小生长的家乡。可惜的是,物是人非,早已看不到我记忆中的影子。那还是我的家吗?我已经没有家可回了。我大半生都在台湾,但我早年生活在大陆,那里才是我的根。所以,在台湾,有时我会有没根的感觉。但毕竟是台湾包容了我,在这里,我可以自由地谈话、交流,做我喜欢做的事。死后也将安葬在这里。



齐邦媛的一生从东北到关内、西南,又从大陆到台湾,从巨流河到哑口海,她用波折重重的大半生,见证了一位“大陆人”如何从漂流到落地生根的历程。


81岁时,齐邦媛开始撰写《巨流河》,历时四年将这一切写出来的动力,并非藏了多少个人的喜与泪,而是那个时代一直放在她的心上,在彼时彼地的台湾,想着那遥远的白山黑水,想着那死去的无数数的人,心里回荡着那首《松花江上》……


她的学生、著名作家简媜以“一出手,山河震动”来形容此书的份量。因为她的所经历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还有一个民族的命运。


为此,我们诚荐齐邦媛老师这部纵横百年、横跨两岸的著作《巨流河》,曾被誉为“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


●不仅是个人活生生的经历,更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见证:齐邦媛是赴台国民党高官齐世英的女儿,作者以个人最真实的遭遇,透视出现代中国种种不得已的转折:东北与台湾——两个故乡的剧烈嬗变;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和他们无时或已的忧患意识;还有女性献身学术的挫折和勇气。既是中国现代史的侧记,也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文笔真挚,感人至深:齐邦媛对我们民族和那段历史是有独特的温情和敬意的。若不经历风雨和沧海桑田的人世,难有这般笔触。如钱穆先生所说,我们在看惯民族的伤痛和历史的阴霾后,依旧要满怀对历史的温情和期许。齐先生做到了。文笔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王德威评《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断货很多次,精装版上架首发:记录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的书很多,但是能独特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完整的记录这场历时的巨变,还是非常少见的。平装版豆瓣评分9.1,断货多年,本次精装版由三联再版,其中过程殊为不易。


战争年代生活的残酷和绝望,血腥与疯狂,愤怒与伤心,被她用时间蒸馏、升华,用文学的刻刀琢璞成玉,点石成金。其中不只有个人,还有一个民族的命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规格中含燃灯者系列等独家书)



▍延伸阅读

人云亦云了一辈子,读到王鼎钧才算打开我们的眼睛
徐庆全:王鼎钧何许人也?
王鼎钧:我来了,我看见了,我也说出来了!
高尔泰:弱者的胜利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高尔泰:对抗荒诞,就是最大的幸福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我们再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了
“真理就是真理,没有中西之分”
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
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葛兆光:他的回忆中,有我们从没见过的时代
“传灯者系列”:暴力所不能消灭的,恰恰是人性的希望




关注兄弟号,看更多深度好文


“阅读原文”进入先知书店独家好书专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