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太阳电池之“成业之路”
引子
莎士比亚所著戏剧《亨利四世》有言“Heavy is the head who wears the crown”,翻译成中文便是“欲戴皇冠,必成其重”。虽然这世间不乏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子公孙,但是,王子公孙的成业之路也从来不是唾手而得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成业之路纵然是需要天赋与机缘,断也是历经磨难、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有机-无机杂化的钙钛矿材料,或许称得上是当代光电能源领域的“天选之子”。这类材料,具有强的摩尔吸光系数、双极子输运能力,并易于溶液加工。应用于太阳电池后,制备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自 2009 年诞生以来,光电转换效率从 3.8 % 攀升至目前的 25.8 %。而且,材料和电池制备成本较低、加工容易,与柔性衬底相容,因此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晶硅太阳电池相比,钙钛矿太阳电池优异的弱光发电效应,更拓宽了钙钛矿太阳电池在室内弱光下的应用场景。图 1 乃一方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模样,虽不炫目,但可堪大用。
然而,正如世间没有完美的人,世间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集万千厚爱与期望于一身的钙钛矿太阳电池,怎能少了自己成业路上的磨难呢。自 2009 年诞生,钙钛矿太阳电池发展如火如荼,似乎成了研究与讨论的中心。没有理论就提出理论,材料种类受限就寻找与扩充材料库。学人们经过十年刻苦寒窗,终于将电池效率推到了举世瞩目的水准;加工方式也得到极大丰富。看起来,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评估这一电池类别,其与产业化之间的 gap 正在不断缩小。近年来,着眼于钙钛矿太阳电池产业化的公司逐渐增多,更伴随着资本的持续关注与投资。似乎可以说,钙钛矿太阳电池的产业化正式走上了快车道,看起来是前景广阔。
当然,乐观归乐观,问题依然是问题。当科研与产业界浪潮儿们摩拳擦掌、摆好姿势,准备作离弦之箭时,却也不得不等待发令枪响。而这发令枪会不会卡壳?问题可能就在钙钛矿太阳电池面临的最后一道终极挑战——稳定性——这里。正如诸多武侠小说用的那些传统套路,钙钛矿材料在产生的时候,也就注定了限制它发展的也只有它自己。
我们用于钙钛矿太阳电池中的钙钛矿材料,其内部的主要化学键形式是:以离子-共价键组成的无机框架结构,与单价的阳离子,通过较弱的静电作用相互结合起来。简单来说,在赋予其优秀的载流子输运性、溶液加工性及易于调节的能级结构之同时,其结构的稳定性在极性溶剂中十分脆弱。例如,环境中的水汽,就会导致材料钙钛矿结构的坍塌,并触发连锁的降解反应。
Round 1
按照英雄主义盛行的漫威故事套路,这种终极考验,通常是英雄最终突破自己,通过能力得到升华而打怪成功。钙钛矿材料也经历了类似的经历。学人们在丰富材料体系的过程中,一直摸索与尝试如何通过改变组成或加工方式,去提升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纵观文献之海,以容忍因子 (tolerance factor) 大于 0.76 并小于 1.13 为优选,似乎给学人们第一道曙光。尽管这一优选的确可以帮助筛选出相对稳定的钙钛矿光伏材料,但其根本的离子晶体性质并没有得到改变,其较弱的晶格形成能也没有得到改变。
而按照“敌人变朋友、同仇敌忾”的故事线索去发展,这种终极考验的应对方法,则必定是将看起来不相容的两者各取所长、融合在一起。钙钛矿的“破冰”,也必将是通过这个途径来完成。这个看似“敌人实则是朋友”的角色,就是非共轭的疏水聚合物了。既然通过自身的修为,终将没办法克服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那就只能通过引入疏水性强的聚合物来阻隔水汽的传输通道。这里特别指出,尽管通过器件的外封装 (EEL),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隔水汽的进入,但是,单单使用外封装是不够的。一方面,器件内部的缺陷引起的降解无法抑制;另一方面,钙钛矿层以及载流子选择层间的离子迁移无法阻挡。
因此,学人们尝试通过在钙钛矿薄膜中加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或者在钙钛矿表面涂覆各种薄的疏水聚合物,意图实现钙钛矿材料稳定,的确取得了短期稳定的成效。但是,疏水聚合物是把双刃剑:增加膜厚,可以提升疏水性能;但同时,绝缘性也随之提升,光电流自然无法输出。如果保证光电流的无损传输,那薄膜厚度一定要控制在 10 nm 以内,才能使载流子顺利隧穿通过。
可见,如何平衡看似矛盾的厚膜疏水聚合物,实现高效的载流子传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针对以上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姜月副教授、高进伟教授、研究生徐冬冬等,似乎看到了个中灵动之关键:在外封装的基础上,引入内封装,利用聚合物厚膜优良的阻隔物质 (水汽、离子和分解产物) 迁移的作用。同时,考虑到异氰酸酯基团遇水自聚后会强化阻隔水汽扩散通道这一现象,可以采用原位聚合技术,将羟基化的 spiro 结构单元,与异氰酸酯取代的芳香族结构单元,在钙钛矿薄膜上交叉耦联。由此,他们制备了“内封装 (IEL)”聚合物 Spiro - NPU (膜厚100 nm),并与上层 Spiro - OMeTAD 空穴传输层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系展示了较高的导电性与空穴传输效率。如果将 Spiro - NPU 应用于钙钛矿太阳电池,基于刚性衬底和柔性衬底的电池效率分别为 23.26 % 和 20 %,令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Spiro - NPU IEL 还显著提升了电池器件的水汽和热稳定性。在大气环境、60 % 的相对湿度 (RH) 下,无外封装电池储存 3000 小时后,电池效率无衰减。在 85 % RH @ 25 oC、或者 55% RH @ 85 oC下,老化处理 500 小时后,无外封装电池效率衰减小于 10 %。最终,在 1 个太阳条件下置于最大功率 (MPP) 处,无外封装电池可以稳定工作 200 小时 (衰减 < 3 %)。部分结果如图 2 所示。
此外,基于 Spiro - NPU IEL 钙钛矿太阳电池,有很好的可修复性与阻铅性。在 Spiro - NPU IEL 的保护下,失活的钙钛矿薄膜及太阳电池,经过退火 / 辐照处理后,可恢复到具有光伏活性的钙钛矿相,并依旧有相应的光电转换效率。最后,结果还显示,IEL 层内较多的氧原子,可以有效阻挡铅离子扩散,实现钙钛矿太阳电池的低铅泄露。可见,IEL 可以助力获得高效、稳定、安全且可修复的钙钛矿太阳电池。
Round 2
如上所述,貌似这个稳定性的终极挑战,在加了个 IEL“外挂”后,就被解决了。然而,boss 总归还是有秘密武器的。常用的 Spiro - OMeTAD 空穴传输材料的化学结构复杂,制备与提纯困难。而且,它的本征空穴传输效率低、导电性差,需要掺杂具有吸水性的盐等掺杂剂,而该掺杂剂的可移动性对电池稳定性构成了重要威胁。于是,学人们开发了一系列替代的空穴传输材料,如 DTP - C6Th 和 DTPC13 - ThTPA。但相较于已经商品化的、加工工艺确定且可重复性较高的 Spiro - OMeTAD 空穴传输材料,这些新型空穴传输材料并没有推翻垄断、改天换日。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能最终打败这头“稳定性”大怪兽的,只能是利用已经成熟的材料替换掉 Spiro - OMeTAD。P3HT 就是这样一种优秀的空穴传输材料。然而,P3HT 是以“edge - on”的方式堆积在钙钛矿材料表面上的。也就是说,烷基侧链与钙钛矿接触,形成了一道载流子传输的屏障,无法实现优良的电子级别接触。这,导致钙钛矿与 P3HT 界面处产生严重的非辐射复合,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只有 16 %。
由此,利用界面工程的方法,将 P3HT 在钙钛矿表面的“edge - on”堆积方式改成无序堆积,从而促进载流子的传输,就成为一种很受青睐之法。但是,P3HT 在钙钛矿表面的不良接触接触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依旧是华南师范大学姜月、冯炎聪、高进伟和徐冬冬他们,独辟蹊径,“变堵为疏”,在不改变 P3HT 堆积方式的前提下,于钙钛矿 - P3HT 界面处,架起一座供载流子传输的分子桥 (MDN)。在分子桥内,一方面,利用分子内的丙二腈基团,与钙钛矿表面形成强的分子间作用,以钝化表面缺陷;另一方面,分子桥内的三苯胺基团与 P3HT 链段形成 π - π 相互作用,以稳固分子桥的两端,构建载流子传输通道。部分思路如图 3 所示。
采用此方法,他们获得的基于 P3HT 空穴传输层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 22.87 %,且无封装器件在梯度湿度下 (75% RH 下保存 60 天后提升湿度至 85 %,再在 25 oC 下保存 30 天) 储存 2100 小时后,效率仍可保持原效率 90 % 以上。
姜月、高进伟他们经过两轮挑战赛,取得了良好进展。可想而知,如果能将内封装与 P3HT 类的高效、稳定空穴传输层相结合,则极有希望实现钙钛矿太阳电池的高效、稳定、环保、可修复等众多优异性能。当然,前路看似平坦,实则荆棘密布,能否成就“大业”,吾辈仍需勤身忧世、砥砺前行。
各位读者若对此有兴趣,还是请前往御览原文 (或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原文链接信息如下:
(1) Round 1:
An internal encapsulating layer for efficient, stable, repairable and low-lead-leakag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Dongdong Xu, Runsheng Mai, Yue Jiang, Cong Chen, Ru Wang, Zhengjie Xu, Krzysztof Kempa, Guofu Zhou, Jun-Ming Liu, and Jinwei Gao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15, pages 3891 - 3900 (2022)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ee/d2ee01016j
(2) Round 2:
Constructing molecular bridge for high efficiency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ased on P3HT
Dongdong Xu, Zhiming Gong, Yue Jiang,Yancong Feng, Zhen Wang, Xingsen Gao, Xubing Lu, Guofu Zhou, Jun-Ming Liu, and Jinwei Gao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article number 7020 (202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768-7
渔家傲·南国阳光
些许芳菲南粤卧,花城寄北秋流火
多久未能欢几个
今又可,重温过往非凡做
却有丝丝凉意播,诗情物理当衣裹
允否再来吟唱和
君笑了,山川正把阳光锁
备注:
(1) 两篇科学论文主要作者之姜月博士、高进伟博士,于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任职副教授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能源材料与器件,包括钙钛矿太阳电池、金属网络透明导电电极等。详细信息链接:https://www.x-mol.com/groups/jinwei-group/publications。
(2) 小文标题“钙钛矿太阳电池之成业之路”乃感性言辞,不是物理上严谨的说法。这里只是表达钙钛矿太阳电池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但又颇为曲折的发展历程。
(3) 文底图片乃编者拍摄于南国清晨 (20220106),见证了阳光灿烂于物理方圆之间。小词乃朋友杜撰 (20211028),原本表达对南国时光的感怀,这里稍加修订以表对这一“成业之路”的敬意!
(4) 封面图片形象化展示钙钛矿太阳电池材料设计理念。图片来自科技新闻媒体SciTech Daily,https://scitechdaily.com/new-design-improves-efficiency-of-next-generation-perovskite-solar-cells/。
精选文章
欢迎订阅 npj Quantum Materials 的 Email Alerts
点击https://idp.nature.com/register/natureuser完成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