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2. 固体表面晶体结构重构导致的变化。(上部)
https://www.slideserve.com/lita/surface-reconstruction-and-mesh-generation(下部) Si表面重构示意图:structures of the
Si(100)-1 × 1 virgin surface (左下:俯视图和侧视图) and reconstructed
Si(100)-2 × 1 surface (右下:俯视图和侧视图)。这里展示了 model of symmetric
dimers 和 model of asymmetric
dimers。M. V. Gomoyunova
& I. I. Pronin,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of atomic core levels on the
silicon surface: A review, Technical Physics 49, 1249 (2004),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34/1.1809696 这一似乎能够“未卜先知”的物理效应,看起来并没有得到充分关注。过往对拓扑量子材料的能带计算和测量,可能较少考虑此类表面重构的后果。特别是外尔半金属态,其体态和表面态都呈现半金属输运特征,从输运角度去区分之会更为困难,更别说去盯住其中的费米弧之表现了。 最近,来自米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 Zheng Gai 博士 (盖峥老师) 团队,与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凝聚态物理知名华人学者金荣英教授团队合作,似乎关注了这个问题,并对此开展了很有意思的甄别实验。她们的研究对象是外尔半金属层状 AMnX2 化合物 (A 为碱土金属离子或稀土离子、X = Bi / Sb),具体而言是化合物 BaMnSb2。它是三维外尔半金属,表层如果为 Sb 层占据时,亦具有二维狄拉克半金属表面态。有意思的是,她们通过不同解理操作,能够得到两种不同表层晶面:一种是 Ba 离子层晶面 (T1),位于 Sb1 晶面层之上;一种是 Sb 离子层晶面 (T2),位于 Sb2 – Mn – Sb2 三明治夹层之上。某些结果如图 3 所示,详细了解可以关注原文细节。
图 3. BaMnSb2 体系中,Ba 离子层晶面和 Sb 离子层晶面作为样品表面时 QPI 图谱。详细解读请参阅原文! 能够挑选到这一体系,并实现两种表面晶面的高质量解理,是她们的幸运。随后,她们运用扫描隧道显微谱学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spectroscopy, STM) 和低能电子衍射谱技术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LEED) 对这两类表面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结构进行了系统探测,最主要的结果包括两个层面: (1) 两种表面都会发生 2 × 1 的结构重构。至少从 STM 和 LEED 结果看,重构使得表面形貌和电子结构出现了不小的畸变。 (2) 虽然并非确定无疑的结果,但对观测数据所进行的准粒子干涉谱分析 (quasiparticle
interference analysis, QPI) 揭示出,似乎只有 Ba 离子层晶面的表面态才有狄拉克半金属色散锥 (Dirac
cone) 的踪迹,锥也不在费米面处。而 Sb 离子层晶面的表面态,在费米面附件没有狄拉克半金属态存在的踪迹。 Ising 作为此道外行,给出了太多不靠谱的评价,应该就此打住。不过,盖老师和金老师显然是固体表面科学的高手。她们擅长 STM 和 LEED 这些经典的表面电子结构探测手段,并将之移植到“半自由二维材料”的基本物理效应观测上,自然是驾轻就熟。本文的结果,别出心裁、也颇具独特价值,提示我们:分析二维材料的观测结果和理解其中物理,需要考虑表面重构的因素。很显然,这一因素,不是说可有可无的,因为它无处不在、对拓扑量子材料表面态可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Exploration of
two surfaces observed in Weyl semimetal BaMnSb2 Qiang Zou, Silu Huang, Wonhee Ko,
Mingming Fu, Yifan Yang, Kun Zhao, Scott R. Crittenden, E. W. Plummer, Rongying
Jin & Zheng Gai npj Quantum Materials volume 7,
Article number: 85 (202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5-022-00494-y 五律·吟秋 秋约夏比邻,青若彩难分高处金风浅,榛丛落叶深且听竹涧语,还眺北湖颦雾解台城旧,光华赫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