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曉園先生:漢字與孔子學術

袁曉園先生 文字研究 2021-10-27

【漢字與孔子學術】


——九〇年孔子文化節孔子學術會堂上講話


 袁曉園

 

承蒙山東省市各位領導和朋友們今天給我這個機會在孔子文化節莊嚴的孔子學術會堂上講話,我感到十分榮幸和感謝。孔子文化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發展,已經由涓涓細流匯集成汪洋大海,成爲人類智慧的源泉之一。不僅中國人就是許多外國的學人也都對孔子十分崇拜。十七世紀法國著名文學家、哲學家Voltaite把孔子的畫像,也像中國人那樣供奉在書房裡,早晨起來,行禮致敬。可見孔子學術感人至深,不分中外。歷來學者,對孔子的學術闡述發揚,所寫出的學術專著,早已汗牛充棟。我在這裡就不多談了。

我對漢字平時遇到許多不被人發現的問題,時縈於心,今天就在漢字與孔子學術有什麼聯繫,以及中西文字有什麼不同,提出來和各位專家談談,請大家指教。

世界上的文字由自己民族獨立創造,至今還活躍爲人民服務的唯有漢字。中國悠久的文化也是由自創的文字來表達發展的。所以中國文化與文字有不可分割的聯繫。中國文化,包括孔子文化,與自創的文字同一源流,同一思維經絡而繁衍。中國文化,除了地面上的建設和地下的埋藏,一切歷史民俗主要是用漢字記錄保存在文獻之中。離開漢字,恐怕就不會有多少文化了。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自稱“吾少也賤”。孔子之所以能由一個貧家少年,逐步發展成爲舉世敬仰的聖人,這個漫長的路程,是經過深切體味文字精髓而通達到他那樣宏博淵深的最高境界。

識字是讀書的必要條件,不識字就只能聽人說書,而不能自己親自讀書。這樣的人習慣稱之爲文盲,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高低之評值。中國有孔子這樣的聖人,爲什麼也還有文盲,而且竟達到億萬之數。《論語》開章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如果既不學,文不“時習之”,那麼學從何來,樂從何來,哪能沒有文盲呢?

自鴉片戰爭百年以來,解放以前,中國被堅槍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以後,中國變成列強宰割的對象。愛國之士,志在強國,竭力主張學夷以制夷,而把民智不開,中國衰弱之罪,都算在繁難的漢字身上,認爲救國之道,惟有廢棄漢字採用拉丁化拼音。在三十年代,凡愛國之士莫不異口同聲,認爲文字必須改革才能救國。本人也是虔誠推行拉丁化之一員。後來到了西方國家遊學,又經過幾年教學漢語的經驗,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工作數年,才瞭解中西文字是絕對兩種不同體系的文字。要想把漢語漢字拉丁化是不可能之事。

歐西是多音節語,每一音節是用音素符號聯綴起來,一個詞可能有二十個字母之多。它是線形文字。漢語是單音節語是一個方塊字形。一個方塊代表一個音節內涵形音義,這種是平面文字,平面文字自較線形文字的信息量大。據前人分析出漢字有六種構字之法,即東漢許慎所寫的《說文解字》這部書突出了漢字字有字理的特點。六種構字法之中有會意法。把兩個字合成一個單位,成爲可理解的另一字。例如“人言爲信”,“少力爲劣”。富有智慧的先民,把這個單音會意法發展爲多音節會意法,用的是人們認識的單音字聯綴而成,無數的新詞。例如火車、腳踏車、圖書、圖書館。漢語常用字匯不過四五千字,但可組合成無數的複合詞,所以漢字初學難,但掌握了幾千基字之後,就越學越容易。英文初學只須認記26個字母,照語音拼寫就完了,可沒想到以後須要認無數的新詞。字典越來越厚就要爆炸了,而漢字仍就是那幾千個基本單字,很巧妙地用六書會意法組成無數的有可解性的新詞。由於字有字法,詞有詞法,構成漢語漢字簡短明確的優點。當我在聯合國工作時,發現五種應用正式文件,漢字用字用的最少而明確性不遜於其他語言。爲證明我的體會,邀同一些對於漢字有興趣的同事們到檔案室裡去證明,結果五種同一文件,確實是漢字本永遠是最薄的一本。漢字明確簡短,言簡意賅,現在已經成爲公認的事實。

漢字是什麼時期成熟的,現在還沒有確實的文獻可證。但至少要早於孔子時代兩千年。孔子思想在一部論語中,重點在一“仁”字。我們具有高度智慧和德性思想,早就造出一個“仁”字。“二人爲仁”,意思是人們應理解“世界上除我自己以外,還有與我同樣的人”,所以應當“待人如待己”。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孔子以仁爲核心,推衍到孝悌忠信,一切人與人相處的道德和內涵豐富的哲理和情操。我們古字有“和”字,有“信”字,都是孔子教育語言中常用之語,表現著後世對於先民造字之哲理是一脈相通的。所以孔子的名言“和爲貴”,直至今日,我國對外政策,從不侵略他國,而-直主張“互相尊重、和平相處”。今日中東發生混亂,聯合國也在“和爲貴”的政策下努力,孔子的言論真是垂之千古而不朽!

漢字是我國至可珍貴的弘揚文化的寶器。像中國這大幅員的國家,這麼多複雜的方言,我們如果採用拉丁化拼音,那中國將分裂爲無數的酋長國,怎能成爲一個像今天這樣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呢?再說,漢語有同音特徵,“成”與“城”、“程”不是一個字,按音拼成一個字,怎能使人瞭解得清晰呢?

漢字的偉大在於數千年來雖然發展途中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楷書、行書、草書直至今日的簡體字,漫長的道路中文字面貌已經今昔不同,但是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有血緣關係。許多國家的古老文字大都是國亡而文字也隨之而亡。我們的漢字歷史悠久,雖曾受外族統治,但文字屹然不動,所以我們才能有幸讀到孔孟和一些先哲之書,受到宏博精通的教導。歐元1956年,人民政府採用了一部份簡化字,文字是書寫的工具,避繁就簡,以求迅速是自然之趨勢。但是繁簡字的進展並不是單行道,求簡速成必然舍繁就簡,要求辭意明確,則不惜舍簡就繁。要不然,字典目錄中有很多的三五筆之古字怎麼都廢棄而要用筆劃多的字呢?現今小學、中學一部分繁體正楷字不再教,不再學了,以致二三十歲的青年甚至大學生認不得繁體正楷“後漢書”(只認識“后汉书”),那麼《後漢書》的內容他們怎麼瞭解呢?漢字的偉大就在於古今相通,四方共識,現在把繁體正楷削除一部份,兒童青年不教不學,這不是在開放時期,卻把文字自我封閉,上不能通古,下不能出國門,香港、澳門、臺灣對於國內簡體字都成了文盲。那麼我們這次隆重編纂的《孔子文化大全》,又給誰看呢?漢字與漢族文化不能分割,因此園曾一再呼籲當今之世,必須識繁寫簡,繁簡並用西方拉丁字母不是也有大寫體、印刷體和小寫體與手寫體嗎?爲什麼我們中國就必須把書寫方式如此嚴格地分割呢,這與海峽兩岸和平不利、文化交流不利,在文化歷史方面來講更是漢族文化絕緣的大關鍵,希望各位領導、學者、專家共同努力,使我們博大精微的《孔子文化大全》能對後世發出更盛於前代的光輝,造福人類!

本文來自袁先生著《曉園作品選》65-68頁


文字輸入  李君振

文字校對  胡非才




【相关阅读】

袁晓园先生:“识繁写简”以利促进文化交流和祖国统一

袁晓园先生:识繁写简、书同文字、共识互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張朋朋先生:论“识繁写简”的学术价值及其重大意义

《漢字文化》期刊創辦人袁曉園先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