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重磅讲座实录:最终可能80%-90%的人都会感染新冠!

法研在线 2023-03-24

来源:清华大学学生处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新冠病毒相比以往也距离我们更近。应对疫情,清华大学再次在荷塘雨课堂面向全校师生推出“春风讲堂”系列讲座,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清华大学卫健学院、公管学院、社科学院等专家学者共话奥密克戎,旨在帮助清华师生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和临危不乱的勇气从容应对疫情形势的全新变化和任何挑战。


12月6日下午,“春风讲堂”系列讲座第一讲邀请中华预防医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作“如何理性面对奥密克戎”专题报告。副校长、教务长彭刚主持本次讲座。

冯子健作专题报告,彭刚主持


观点回顾

01

当前疫情发展的形势是怎样的?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采取了严防死守,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的疫情防控策略。经过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非常艰苦的努力,保障了相对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说,我们和疫情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争。


回顾在过去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所面临的历次局部疫情爆发,大多都是由境外独立输入事件引起。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疫情不再主要由境外独立输入事件引起,而是境内不同地区之间互相传播。同时,当前的奥密克戎毒株传播能力强、潜伏期和代际间隔短,同时致病力和毒力明显下降,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更高,造成高度的传播隐匿性,给防疫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好在经过三年的准备,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90%以上的三岁以上人口都获得了两针以上的接种,这给后续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最大的安全保障。


02

长期来看,未来的疫情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际上的基本认识是,在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再经历自然感染,可以使人们对病毒的免疫力得到温和的加强,使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大大钝化。随着人群的感染背景的丰富,会形成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的共同构成的杂合免疫,使人群有更强免疫背景,最终使奥密克戎向着周期性、季节性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方向发展,新冠病毒由此建立其生态位,而人类则实现与病毒的适应性共存。


对于这样一个短潜伏期疾病,无论自然感染还是疫苗免疫所诱导的体液免疫都会随时间衰退,而免疫记忆反应的动员速度赶不上病毒在人体建立感染、增值和排毒的速度,加上免疫逃逸,人群难以形成持久的群体免疫。针对早期毒株所生产的疫苗对奥密克戎感染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小,之后可能需要进一步补打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开发的含变异病毒的疫苗。不过可以明确的是,疫苗虽然对于阻止感染和阻止轻症的作用有限,但对于预防重症的作用非常可观。


总体而言,这个病毒本身已经变得温和了,这一点是非常可以肯定的。目前数据表明,奥密克戎感染以后,发生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在50%以上。还有接近50%比例的感染者虽有咳嗽、咽痛、头痛、流涕、发烧等症状,但比较轻微。


03

短期来看,政策调整可能会对疫情产生什么影响?

不论政策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调整,我们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当然,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冲击的到来时间,与不同地区政策调整的方式、调整前的感染者人数、人口流动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在这过程中,我们亟需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采取适当的压制高峰的措施,包括减少人员聚集、减少人员流动、减少堂食、减少娱乐活动、鼓励非关键工作岗位居家办公等,减轻疫情高峰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当然压制高峰的代价是使疫情拖得更长,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更大压力。这需要每个城市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衡。


第二,提前做好医疗系统的有关准备。疫情高峰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需要提前做好医疗服务的流程、模式转换的准备,使没有接触过新冠重症病例的医务人员尽快熟悉新冠的诊断、治疗的规则和流程,能够快速识别重症和有重症倾向的病人;还要改进医院的管理模式,保护正在住院的其他各类病患,并尽量减少因医护人员感染而造成的人员压力。


第三,要进一步加快疫苗的接种进程,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的接种进程。当前的疫苗对于降低高危老人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效果非常显著,建议还未完成疫苗接种的老人尽快接种疫苗。


04

如果感染奥密克戎,应当注意什么?

首先,如果大家由于自己感染,导致同寝室或同班同学也被感染,请大家不要有内疚感,也不要自责。感染在未来会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难免的事情。


其次,建议大家保持呼吸道的礼节。一方面戴口罩、保持手卫生都能降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如果感染,也请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尽量和其他同学、老师保持距离,减少近距离接触。如果不得不其他人接触或前往公共场所,务必要遮掩口鼻、佩戴口罩。


第三,要遵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制定的疫情防控措施。学校是人际距离较短、疫情容易聚集性爆发的环境,因此,应该会有一些针对学校这类机构的降低传播强度的措施。配合校园疫情防控政策是很有必要的,这既是对大家的保护,也是对校园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保护。


05

是否需要常备药品或再次接种疫苗?

关于常备药。现有针对流感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的对症治疗药物可以有所储备。其他旨在保健预防的药品,对年轻人来说大可不必,更没有必要去吃效果并不确定的其他药物。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


关于再次接种疫苗。我国绝大部分民众都完成了三针疫苗接种,当务之急是推进老年人的疫苗补接种。在这之后,相信国家会推出新型疫苗或第二剂加强针。到时候,无论疫情在什么阶段,建议大家都要尽量接种。


06

如何看待重复感染、“长新冠”和后遗症的问题?

关于重复感染。目前没有定论认为重复感染会提高重症概率。大家不必为此担心,即便是个别患者的症状在重复感染时有加重倾向,这一比例也非常低。不论是第一次感染,还是再感染,发生重症的概率都很低。


关于“长新冠”的问题,现在的确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临床数据显示,在德尔塔毒株之前大概有6%-7%的患者报告有超过三个月的“长新冠”症状。不过,这些症状多是诸如乏力、头痛、胸闷等主观性症状;实质性、器质性病变的比例非常低。绝大多数经历普通感染的患者,都会在较短时间内自愈。


另一方面,由于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毒力已经大大降低,再加上疫苗的广泛接种,它形成的以主观感受为主的所谓“长新冠”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了。随着时间的延长,“长新冠”发生率会进一步降低,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长新冠”和后遗症的问题。


07

病毒未来的变异会不会使毒性增强?

对于病毒来说,一个毒株能代替另一个毒株成为主流毒株,一般会有两项变化:传染能力变强或免疫逃逸能力变强。而毒力和致病力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部分专家认为,毒力变弱可以成为病毒进化选择的一个优势,但目前奥密克戎的毒力已经相当弱,进一步减弱毒力是否可以作为进化优势,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预测。类比流感,不同年份流感的毒性同样会有不同,也会出现毒力增强的情况,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奥密克戎在未来的变化中有毒力增强的可能。目前全世界已经建立了严密的病毒变异监控系统,可以非常及时地评估病毒致病力和毒力等特征的变化。我相信政府公共卫生部门会根据未来的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08

疫苗的安全性以及不能打疫苗的人应当怎样应对?

目前全世界超过百亿剂的疫苗接种数据表明,疫苗是很安全的。


对新冠灭活疫苗和蛋白重组疫苗来说,它对除有严重过敏等绝对禁忌症之外的几乎所有人都是安全的。实际操作中,通常还会对正在慢性病的急性发作阶段和处于生命终末期的老人暂缓接种疫苗。此外,对腺病毒载体的活疫苗、流感活病毒为载体鼻喷疫苗来说,免疫功能低下者、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孕妇等可以不接种,应该选择其他种类疫苗进行接种。除以上特殊情况外,希望大家不要自我设限,接种疫苗一定是第一选择。


针对确实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现阶段也有一些药物正在研发,这些药物的预防感染效果值得期待,但目前尚未上市;另外,未接种疫苗的人群要尽量减少到人员聚集的地方去,做好个人防护,严格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家庭成员有感染的,最好适当分开。


09

关于吸入式的疫苗和喷鼻式的疫苗的下一步安排是怎样的?

目前吸入式和鼻喷式疫苗都已经国家批准紧急上市。但下一步具体的推广接种还需要考虑接种的年龄范围、接种费用支出等相关问题。另外据我所知,新的加强针接种政策可能会推荐异源序贯接种,就是推荐接种与此前自己所接种疫苗不同种类的疫苗加强针,其中含有奥密克戎毒株的疫苗优先。下一步疫苗接种的具体安排,估计也会跟所在地区采购的疫苗种类有关。


教育部:有关考生可在外地借考!

最高检发布5件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

司法部关于完善律师事务所名称命名规则建议的答复

司法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523号建议的答复

浙江、江西、甘肃3省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

山东大学法学院关于202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人员名单的公示

不调休,元旦最新放假通知来了!

中国人民大学自2023年起,停止两类招生!

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群组交流措施,适时开展线下交流活动的通知!

北京理工大学通报“教师方岱宁相关视频事件”处理结果
重磅好消息!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发布!
第八届“小城杯”公益之星创意诉讼大赛圆满落幕,附获奖名单
第六届曾宪义先生法律史奖学金评选征文公告
中国海洋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关于启动2023/2024年度匈牙利互换奖学金(200人)遴选工作的通知
清华大学最新防疫措施

专家说新冠肺炎应更改名称了!

沉痛悼念陆柱国先生

沉痛悼念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薛康同志,享年64岁

沉痛悼念著名教育家、厦大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

因不满,律师多次以个人和律所名义投诉举报法官,被罚款5万!

13+14!2022年河南省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拟认定建设名单公示

月底截止,抓紧填报!事关明年收入

中国海洋大学关于2023年三亚海洋研究院博士招生计划的说明

中国海洋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西大学2023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400人
2023级南方科技大学-鹏城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浙江工商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办法
河南农业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南财经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学术潜质测试考试公告
福建农林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关于202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报名工作的通知

第十三届中国破产法论坛优秀论文征文获奖名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

月旦法学杂志330期 - 2022年11月号

《重大法苑》征稿启事

“全面从严治党与依规治党”青年学者论坛

第三届齐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论坛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5、6期目录

关于线上举行“杰赛普”模拟法庭赛事的通知

第九届陈光中诉讼法学奖学金评选结果公告

《人民法治》“普法课”栏目征稿启事

《知识产权研究》第三十卷“大国竞争与知识产权”征稿启事

最高人民法院通报2021-2022年度司法改革专项调研课题结项验收评审结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创刊40周年特刊征稿启事

第六届律师行业发展论坛暨家事律师的坚守与创新主题研讨会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2年度年会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公示

知识产权创新与发展论坛,含直播

《政治与法律》2022年第12期要目

《南开法律评论》改版了!

第十七届西部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终评结果公示,3595篇投稿!

《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法学论文要目

“建设高质量法学教育体系”高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六届专题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

首届“中国资本市场法治论坛”征文启事,有奖征文

“企业合规实务研究”征文获奖名单

《上海法学研究》2022年第11卷目录

第十七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终评结果公示

第十届中国婚姻家事法实务论坛预通知

“法学翻译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议程

纪念卢曼《法社会学》出版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北航德国研究中心2022年年会

“法治话语、法治思维与中国式现代化” 暨第十三届全国法律修辞学学术会议议程

天津市法学会应用法学分会2022年年会征文通知及年会预通知

关于举办第八届“天大·中国司法论坛”研讨会通知

《天津法学》2022年第3期要目

又有87个社科基金项目暂缓结项、5个项目被终止!

《盛京法律法律评论》第14卷征稿启事

《财经法学》2022年第6期要目

北京市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会议议程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暨第三十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会议议程

新时代法学教育与卓越法律家培养会议直播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推动新疆党内法规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

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2022年年会议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