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古村|北乡:志勇村(运盐河畔聚落遗址,神秘古井及其它)
志 勇 村
马志刚
前些时,一位友人传给我几幅井砖图片,说是来自城北志勇村的一口隋代古井,砖为弧形,榫卯结构。另外,据说村里还有木井遗存。这些信息引起我对志勇村的浓厚兴趣,遂与村干部取得联系,得空便前往探访。
对于志勇村,此前我是很陌生的。经了解,此村位于柴湾古市镇北边不远,为如海交界村庄,其西侧有古老的运盐河蜿蜒流过,村内大小河流众多,曾分布有胡家港、熊家港、钱家庄、杨家庄、西河湾等自然古村,历史积淀应很深厚。不过随着后来的地理重塑,现在呈现于眼前的志勇村,也是常见的条线式水网和居住格局,形态已与一般乡村无异。
(杨家庄前河)
在村干部指引下,我们首先来到古井遗址所在地杨家庄。此庄除了宽阔的前河,已看不出任何故迹。当地人告诉我,这里原本有七八个“团沟”式庄园一字排开,这些庄园长100多米,宽约70米,过去住了不少人家,现在都散开了。
在此村查访,我看到了两种弯砖,带榫卯的弯砖较大,不带榫卯的弯砖整体要小一些,但都很坚实。弯砖井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肯定的,但是不是隋代所筑,还有待专家鉴定。
此外,村内还有木质古井遗址一处。综观如皋境内的水井,井壁都是砖砌而成,木井闻所未闻,而这已是我今年继汤家湾之后,探访获悉的第二口木井。据考证,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位于著名的河姆渡遗址,这口井正是木井。
另据了解,木井的建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木板拼接成“井”字形的井框,另一种是将圆木剖开两半,刨凿成半圆形凹槽后再拼接成圆筒形井框。木井的建造方式在技术上较为原始,因此在历史上较砖井出现的时间更早。
(北京J12西汉古井 网络图)
关于木井,这几天又查了一些报道资料。2020年,北京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挖掘到三口木井,均为两汉时期所筑。其中J13是一座西汉早期的方形木井,J12是是西汉木井圈井,这一时期井是以木圈井为主。J11水井则是东汉时期的水井,井圈是木井圈加砖井圈,已经有了近现代水井的模样。
(田间碎片)
循着指引,我们还走进了一片田野,地里可见大面积的陶瓷碎片,以及较高等级的碎石。据村民回忆,这一带旧时无人居住,但有几处比较大的河塘,所以怀疑会不会是一处古代宅园。由此我又联想到多年前在徐家桥一带田野间的发现,这里距离古运盐河不远,会不会也蕴藏着惊世的秘密呢?
(老屋一角)
一路随行,我在村内还看到一处百年老屋遗存。此处原有地主所建的四合厢大宅院,现仅存正屋最西边一间,与八十年代所建二层小楼组合,形成别具年代感、又能体现岁月演变的特色民居。老屋屋顶已改建,外观较一般,而内部木板壁、雕花床、踏板、高橱等旧时陈设均保留原样,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漫步志勇村,还能深刻感受到这里的红色历史传承。“志勇村”因纪念徐志勇烈士而命名。1946年8月,年轻的共产党员徐志勇秘密来到该村土改工作队,被捕后面对毒刑毫不畏惧,最终惨遭杀害。
(叶邦瑾烈士 资料图)
在村内,还有一条“邦瑾路”,也是为纪念烈士而得名。叶邦瑾曾任如皋交通支站副站长、新华社一支社记者、柴湾区区委委员等职。抗战时期,她参加组织反“清乡”斗争,火烧竹篱笆。抗战胜利后,参加土改工作团,坚持敌后斗争,1946年8月不幸被捕,最终于如城东门英勇就义。
(一个宅院)
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此上演。岁月远去,而记忆永存,这方古老的地土也早已换了模样。解放后,志勇村一度成为蚕桑大村、养鸡大村。村里涌现出不少能人,发源于此村的黑鱼产业,就“游”出了一条约20亿元的如皋黑鱼产业链。近年来,村里的花木盆景产业也是生机勃勃,其成熟的垂榆技术营造了一道独特风景,当地的“90后”新农人还将盆景技艺与湖桑老桩结合起来,推出充满创意的树桩盆景。
(熊港今貌)
(启扬高速防护林)
如今的志勇村,成为通扬运河、盐通高铁、宁启铁路、海洋铁路、启扬高速等多条过境大通道在此交会的要地。村内熊港故河宽阔依旧,两岸大树繁茂,景色怡人。
四处走走,在村内还能看到不少古砖、石质柱础,以及叫不出名的石质精美农耕器具。仔细拭找,应该还有不少古村遗痕及老旧物件,这些都是难得的村落文化遗存,期待都能得到妥善保管。并且我相信,这方古老的土地,必定会迎来更多的关注和发现。
“寻迹如皋古村”系列文章:
本文内容为原创首发作品,其中所呈现的任何资料版权均属如皋城建论坛f和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时请完整转载,并使用17号以上的粗字体注明“来源”:如皋城建论坛。欢迎通过私信或邮箱提供优质稿件或相关内容,本平台择优录用。邮箱:rgcjl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