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 | 语文八年级(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图文讲解+知识点习题

精典往期

初中英语初中语文初中数学物理八年级物理九年级  初中历史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更多课文预习

第一单元1.第1课《社戏》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2.第2课《回延安》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3.第3课《安塞腰鼓》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4.第4课《灯笼》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第二单元5.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__

图文精讲+知识点+同步练习

__

课文朗读

__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__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汇总

__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

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

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 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  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 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本题可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


4.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呢?

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7.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


8.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9.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六、课文主题

《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微课精讲

__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下载教学视频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离线观看视频

如何用手机观看和下载教学视频?点这里


图文解读

__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__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  )(  )

(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  )(  )

(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固” (2)“洁具”改为“用具”

(3)“适应”改为“适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卫生”前加“的”字 (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D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 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 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三)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 列数字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温馨提示

1、课件习题文档下载地址

http://1ydt.com/v/down-3150.html(复制链接至浏览器下载)

2、扫码下载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课件习题

3、文章底部左下角,点击“阅读原文”进行下载


往期精彩回顾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资料汇编 

期末知识点+文言文知识重难点

 期末文言文知识重难点复习

期末复习知识归纳

电子版高清电子课本教材图片

初中语文知识点+期末试卷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教学资料汇编

知识点总结资料汇编

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新苏教初中七-九年级数学上下册电子课本


初中英语:新目标初中英语789年级电子课本人教版初中英语教学教学资料汇编
八年级上下册 必背重点单词/短语/句型
外研社初中英语789年级上册下册 知识点精讲
冀教版初中英语789年级上下册 全册知识点精讲
北师大版初中英语789年级上下册 知识点总结
仁爱版 初中英语789年级上下册 知识点精讲

初中政史地:初中道德与法治789年级电子课本
初中历史789年级 高清电子课本
初中道德与法治789年级上册知识点+期末试卷初中789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教师教学资料初中历史789年级学生教师教学资料汇编
初中地理78年级学生教师教学资料汇编
初中理化生:初中物理化学89年级高清电子课本人教物理九年级全册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资料人教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学生教师教学资料人初中生物7年级8年级学生教师教学资料汇编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