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说事儿(66)|| 耕夫呓语:野菜

园地作者 一枚新园地 2021-02-19

我想,既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悲剧也就永远不可能被重演吧!

  野菜!野菜!
耕夫呓语|文
①     

春天是个美妙的季节,万物复苏,百花竞放。当大多数人抬起一双充满喜悦的眼,尽情地欣赏鲜花和柳丝时,老妈却将目光投向脚下的土地。

自从老爸离世,老妈就告别了老家那处老两口厮守了几十年的低矮平房,来到城里,和儿子们居住了。

老妈居住的小区,建造于2000年,由于长年疏于管理,楼群之间的花圃早已失去往日的光彩。树木荒芜,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还被一楼自私的住户辟成小小的菜园。

老妈来到这里居住不久,就在杂草丛里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老家的土话称之为“劳豆秧子”。这种野菜,叶子细密,乍一看,有点像含羞草,可以长到一尺多高,并且会长出很细小的豆角。

在它们还没长高时,老妈掐了嫩绿的头子,洗干净了,拌上面粉和食盐,放在笼屉里蒸上五分钟,一盘热气腾腾的野菜就端到了餐桌上。

观之青翠浓郁,闻之清香扑鼻,食之嫩滑爽口。


老妈对野菜情有独钟,因为她经历过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是一个全民饥荒的年代,野菜成了农村人捱度荒年,与饥饿抗争的必备物品。而当粮食极度匮乏时,野菜和树皮也成了人们竞相抢食的东西。

六十一年前,老妈是一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然而赶上了饥馑的年头。我是在大饥荒结束7年后,才来到这个世上的。所以,关于1960年代的事情,我是从老妈的口中和只言片语的书籍里得来的。

我的童年,生活在偏僻贫困的乡村。本来吃的东西就少,然而我却有着一个天生的坏毛病,那就是对食物近乎苛刻的挑剔。对于不入自己法眼,不合自己胃口的食品,坚决拒之嘴外。

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形,老妈就会面带愠色地呵斥并感叹“你是没经验过六零年呀!”

“经验”这个词从老妈的口里出来,这样的用法,是不识字的老妈自创的,现在想想,她把这个名词作动词用,倒显得鲜活而生动。


如同现在的高血脂、高血压一样常见,那个年头,也流行两种疾病。我后来从所学的专业课本上得知,这两种病症都是与吃有关的疾病,确切地说,是一种与缺吃有关的疾病。

一种病,搞学术的知识分子称为“蛋白质缺乏症”,一个很羞羞答答的名称。

民间的老百姓不懂那么多的道理,只是根据这种病的表现称之为“浮肿病”,病人的脸部和全身肿得几乎透明了,如同一个点着蜡烛的灯笼。

这是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而导致机体组织液的紊乱,从而出现全身浮肿。当浮肿出现的时候,死神的脚步就临近了。

还有一种病,有一个比较术业而又含蓄的称谓——肠源性青紫症。

它是因亚硝酸盐在人体血液内积聚而引起的中毒症状。一般表现为口唇青紫,严重时全身皮肤发青发紫。

这是因为长期食用大量的野菜,野菜在肠道内发酵,产生了一种亚硝酸盐的化学物质,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和红细胞中的高价铁离子结合,从而使红细胞丧失了携带氧气的功能。红细胞罢工了,人还活的了吗?

这种食物中毒的症状,现在还偶有发生,倒不是因为过多进食野菜所引起,而是工地食堂由于管理疏忽,把用来促进水泥凝固的工业用亚硝酸盐放在食堂里,它的外形和食盐一模一样,炊事人员在炒菜时误当做食盐而引起。

除了这两种常见的疾病外,还有大量因误食有毒野菜而引起的中毒。所以,在那个年代,向民众宣传和普及野菜什么样的可食,什么样的有毒,成了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在八十年代后期分配到一家卫生机构工作。那会儿,单位管理图书资料的老张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言谈诙谐,然而举止怪异,近乎于神经质,据说是文革期间挨了批斗,大脑受了刺激的缘故。

老张头知道我喜欢收藏旧书。有一天,他把我喊去他的办公室,指着地板上散乱堆放的旧书对我说:“小伙子,你随便挑,剩下的都给他弄走。”

说着,指了指边上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人。他左手拿着一个很大的蛇皮口袋,右手拖着一幅杆称,拘谨地立在那堆旧书旁,脸上露着讪讪的笑意。

我知道老张头又要把旧书当废纸卖了。地板上的旧书,大部分都是过期的专业医学刊物和杂志。

我蹲在地上,很认真地翻捡了一会儿,最后挑拣了一本《可食野菜与有毒野草》。

这是一部16开本、双面开页的折页书籍。厚实的纸张已经泛出暗黄色。展开了,是正反两面各印刷有二十三幅可食野菜和十九幅有毒野草的图案。


全是手绘和人工上色的图案,然后翻印成册。想必是那个年代,照相技术的应用还没有普及。

打开画册,有一段前言,落款时间是一九六O年四月。开篇第一句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悠久的采食野菜的传统……”

这话是一点不假的。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每每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最终的结果就是饿殍满地,哀鸿遍野。所以,野菜就成了与劳动人民长期患难与共的最忠实的朋友。

西晋的“永嘉之乱”,老百姓流离失所。当大臣把老百姓没有粮食吃的情况上报皇帝(司马衷)时,这位仁兄百思不得其解,困惑地问属下“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呢?”晋惠帝就是凭着这句话,成功上位于历史上最混蛋的皇帝之一。

我想,既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悲剧也就永远不可能被重演吧!

如今的野菜,已经登堂入室,变成了宴席上的一道菜。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物质富裕、食物充足的今天,这映射了一种心理情结,一个民族古老而灾难深重的心理情结。那是历史的深处、遥远的风中,漂泊不断的记忆。

但那一段特殊的岁月,我们却不能轻易地忘记。老妈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人证,我收藏的这本陈旧的折页书,是那个年代的物证,而老妈蒸的那盘野菜,算是对一段特殊岁月的回味吧!
    
【作者简介】耕夫呓语:六零后,安徽人在上海。喜欢码字,陆续写了点散文和诗歌,亦作时评随笔。上海某企业员工。一枚园地耕耘者。
(本文编辑:呼斯楞豫锟)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新园地      一枚园地ll       一枚园地lll 
请全部关注,不再失联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民声IV(20)|| 耕夫呓语:方方与《小说月报》
说事儿  (50)  || 耕夫呓语:酒,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李大同:悼念钟沛璋先生
牟广丰:黄钟大吕佩垚璋 - 怀念钟老
民声IV(29)|| 李文亮周年祭:一首挽歌
民声IV(27)|| 南宫踏舞:嫁出去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过年吗?
民声IV(28)|| 小草:在上海,过年一定是回娘家

说事儿系列        民声IV系列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 (183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