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民声IV(28)|| 李文亮周年祭:一首挽歌

园地作者 一枚新园地 2021-02-19


一年前,中心医院前,那一束束献给你的花。(图片来自网络)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李文亮周年祭:一首挽歌

杨明|文


这是一篇祭文,纪念李文亮逝世一周年。

我们一起来祭奠2020年2月6日深夜,因新冠病毒在中国、湖北、武汉、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去世的李文亮医生。

一下子,就已经一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

然而,快与慢,各人自有各人心中的考量与感觉。我们作为旁观者眼中的光阴如梭,在李文亮至亲挚爱的人心中,或许,更是度日如年。

然而,我相信,作为大多数遍布全球的华夏儿女,有一点感受应该是基本趋同的,那就是,对于李文亮医生以34岁的青春年龄就化为一团灰烬,我们心中将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哀痛与惋惜。

所以,祭文也是一首挽歌,大中华的挽歌。

不少曾在外企或者大型民企摸爬滚打的人也许还记得,有一个所谓的“大中华区”,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是一个地理上的行政区划,它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

这既是对一个全球产业链分布区域的描述,也是在描述一个全球销售版图中的区域之一。

然而,在今天这篇祭文中,“大中华区”及“大中华”这三个字,在我心中,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人文概念。

一直以来,在我的心目中,“大中华”这三个字都包含了太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含了上述四地的人和物,还包含了全球的华侨华人,我的骨血同胞,那一群又一群活生生的华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中华人文形态,一段又一段活生生的中华人文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历经了千辛万苦、历经了千奇百怪的沧桑与磨难,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这三个“如此”,既出自《巨流河》书中,也出自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对该书的一篇著名评论。

在后记中,在评论齐邦媛先生的巨作《巨流河》时,王德威教授特别引用了书中出现的诗句: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这三个“如此”,是台湾诗坛老一辈诗人覃子豪
(1912~1963,出生于四川广汉,祖籍湖南沅陵)在诗歌《金色面具》中的经典句子。

今天,我在此再次引用,以此作为这篇祭文及挽歌的基调,以最崇高的敬意来告慰年轻的李医生的在天之灵:

《金色面具》(节选)
作者:覃子豪


夜深了  琴弦断了 
在烛光熄灭的一瞬
你投下森然的一瞥

葵花一瓣瓣的开放
又一瓣瓣的死亡
看哪!你脸上有极度的热在燃烧
为何又泛著青铜一般冰凉的冷嘲
你是在不屑的看我?
活得如此愉悦,如此苦恼,如此奇特
......
在这个世纪,这个季节 
唯你能令我忘却自己 
去认识世界真实的面貌



一、我要对李文亮说的话


几天前,当我看到一枚在深夜给我的约稿留言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我回答她说:好!我尝试一下。

我当时想的是,文亮去世快一年了,在这么一个超速健忘的时代,也许很多人都把他给忘记了吧?在周年之际,我确实应该写一篇祭文来祭奠一下他,尽可能让更多的人记着他,记住这个特别的日子。

然而稍后,我就发现,我要完成的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说,这是一个纯粹多余的任务。

首先,我所要写的话,有大把大把的人已经都写了,即使没有写尽,也写得差不多了。而不能写的话,一年前不能写,现在仍然不能写,甚至更加不能写。

李医生,你叫我如何是好?你叫我能写出什么稍有新意的话?

我突然发现,我真的好难。

甚至,作为一个武汉人,我连你的坟墓在哪里,至今都无从知晓。

我上百度搜索:李文亮的坟墓。

结果跳出来的第一条是:将儿的坟墓向东方。

这应该是老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一句著名唱词:

娘啊 儿死后 你要把儿埋在大路旁
将儿的坟墓向东方......
儿要看 天下的劳苦人民都解放


这个结果,符合百度的一贯风格。

我又去新浪微博看了一下。虽然你走了一年了,但是你的微博下,仍然有无数的人在给你留言:


李医生,你一定没有想到,你这最后一条微博下的留言区,在这一年里,早已经成为了无数人在深夜里倾诉的地方。



二、武汉的2020这一年


从2019年尾,至2021年初,满满当当的这一年,武汉是怎么过来的?

武汉封城的第十五天,武汉95岁的老人艾仁宽老先生去世了。

他老人家是武汉东湖中学的退休老师,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的父亲,不是因为新冠病毒,而是因为无法到医院去治疗别的病,去世了。

在武汉,好像没有“疫情之后”这个概念。武汉似乎一直都处在疫情期间。哪怕是今天,在武汉的公共交通上,仍然还在提醒所有的乘客:“疫情期间,勤洗手,戴口罩。”

武汉人,也的确是出门就戴口罩,哪怕是在去年盛夏的六月、七月,也照戴不误。

然而,在我心里不同的是,在2020年2月6日之后,是没有了李文亮的时间。因为在此之前,还有文亮与我们同呼吸。

我在汉口保华街旧居的一位邻居,在南京路与保华街相交处的转弯角炸油香的阿姨因新冠病毒而去世。这是我活生生的邻居,疫情之前,看起来是十分健康的人;疫情一来,平时看起来健康的人也完全不堪一击,说走就走了。与李文亮一样。

只是这位阿姨,直至她去世,我都不知道她姓甚名谁。

油香与面窝一样,都是武汉所特有的著名美食小吃。不知道文亮在武汉生活多年,也爱吃这两种武汉小吃吗?

汉口沈阳路炸面窝的熊阿姨,也是因为新冠病毒而离世。

熊阿姨在很多武汉人心中,是位大名鼎鼎的名人,在沈阳路炸面窝多年,多次上过武汉的媒体。有的人后来搬家离开汉口去了汉阳、武昌、青山,还常常要跑回到汉口沈阳路来返场追捧熊阿姨的面窝。

现在,熊阿姨的面窝摊,由她的老公在主理,有时候,也会看见熊阿姨的儿子在现场帮忙。

但是,在熊阿姨去世后,我无数次走过那里,却再也没有买过一次熊阿姨家的面窝。

我也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

我第一次知道熊阿姨去世的消息,是在公众号“小引诗歌”里。在武汉封城的日子里,公众号“小引诗歌”和“赋渔的文字”,都是我每期必看的内容。“赋渔的文字”,让我知道了在法国巴黎的华人是怎么渡过难关的,也知道了普鲁斯特的故居依旧存在——南京旅法作家申赋渔,把法国巴黎的文化名人故居、巴黎的著名景点与街道,介绍得栩栩如生,搞得我神昏颠倒,仿佛既在武汉又在巴黎,并且还和普鲁斯特、左拉、雨果等法兰西文化巨人在一起。

在2020年这一年里,我流了许多泪,从年头到年尾,以致于,我在2021年的年头,忽然有一天感觉我的眼睛很不舒服。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情况,虽然还不至于如艾芬那样去匆匆更换晶体,但足以引起了我的警惕。

所以,当我面对齐邦媛先生的巨作《巨流河》,我无法阅读,而是以听的方式“读”完了全书。

2020年,武汉这一年,对我个人来说,也是降临巨大灾难的一年,是我生命中的灾难之年。

对于武汉所遭受的灾难,我感同身受。


三、武汉,兜兜转转的中国近代史


2020年4月8号,武汉解封的那一天早上,我走在汉口的街头。

在惨淡的阳光中,我看到行人惨白的脸,忽然想起,兜兜转转100多年,又是武汉。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汉爆发的辛亥革命,腥风血雨之后的武汉,想必街头上人们脸,也是如此之惨白。

人们冷眼相看,你看我像鬼魂,我也看你似鬼魂。大家都是大难而不死,不过是侥幸逃脱。

在汉口球场街,有一个辛亥革命的纪念地,武汉当地的人将这里俗称“六大堆”——据说,当年辛亥革命的列士的遗体,在这里堆成了“六大堆”。

每年的元旦,只要人在武汉,我都要到这里来走一走,在心里祭奠一下这些铁血英灵。要不是他们在一百年前的的舍生忘死,我们的大中华,今天的男人头顶也许仍然是人人顶着一只“猪尾巴”,也许我们的国号,仍然是令人屈辱的“大清帝国”。

从1840年至今,中华民族的今天是多么的不易,是多少英灵的鲜血直流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让我们这个民族走到了今天。

汉口球场街,也是网球巨星李娜小时候的故居地。

2017年的春节,我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正值澳网公开赛的日子。我已经走到售票口,掏出了钱包,可一想到李娜已经退役,不可能再出现在赛场上,我就收回了已经向外奔跑的钞票,一点购票的兴致都没有了。

返程的路上,火车上,国际奥委会的官员,穿着鲜艳的彩色袜子,捧着苹果iPad,碰巧坐在我的对面,与我同车。

火车上的我,心里怀揣着的,是中国人的心气高昂,泰然平和。

当时的我,万万没想到,不久之后的2020年,会有这么大的一场灾难会降临中国,降临武汉。

我也没有想到,会有李文亮,这一位与李娜同姓氏的骨肉同胞,首当其冲,命殒其中。



四、巨流河,大中华的挽歌


在听《巨流河》的过程中,我发现在齐邦媛先生的父亲齐世英身上,与李文亮身上的一些相关特征颇为相似:

当仁不让,勇于担当,勇敢。

在最近一期的大型视频节目《十三邀》中,主持人许知远与法学教授罗翔相互打趣,两个胆怯的人漫谈勇敢,同时愤恨自己的不勇敢。

两人共同的期许是,希望命运之神降临的时候,自己能够勇敢。双方共同认定,勇敢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之一。

确实,在今天,勇敢,已经成为一种稀有的品质。

太多的人,当大难临头时,都希望别人勇敢再勇敢一些,都希望有更多勇敢的人站出来有所担当。

太多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而每当遇事之时,却都是知行分离。

在上世纪初,民族危亡之际,齐世英先生做到了勇敢。

在一年前新冠病毒突袭武汉之时,李文亮,同样做到了勇敢。

1938年,南京失守之后,齐邦媛一家撤往武汉。在船上,她妈妈和妹妹大病,在汉口一上岸,就进入了一家天主教医院。

虽然在书中,齐邦媛先生没有注明医院的名字,但是根据武汉的历史来推断,这家医院,很可能就是今天的武汉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即李文亮生前所在的医院。

医院背后的上海路,就是武汉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上海路天主堂。

多年前的某一个凌晨,我路过那里,听到了上海路天主堂内传出来的圣歌。忽然间,我浑身颤栗,如同通了电一样。

现场版的圣歌,超越了APP中“格里高利合唱团”的演唱,更像是意大利的顶尖歌剧中咏叹调,触动了我的灵魂。

在武汉的上游重庆的南开中学毕业之后,齐邦媛阴差阳错地考进了武汉大学,在她盘算着转学至西南联大之际,又巧遇恩师朱光潜先生的一番开导,以及父亲同事的一番分析,最终留在了武汉大学,成了武汉大学的毕业生。

几十年后的李文亮,也成为齐邦媛先生的武汉大学校友。

巨流河,是旧时东北人对辽河的称呼。齐邦媛先生是辽宁铁岭人,李文亮是辽宁锦州人。

这么多的巧合,令我在听《巨流河》之时,眼前总是不由地浮现出李文亮的身影。

巨流河,辽宁的母亲河,它哺育一代又一代的辽河儿女,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

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在武汉大学的杰出校友名单中,也会出现李文亮校友的名字。

述事沉静且低缓的《巨流河》,在我的听觉中,就是大中华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在普鲁斯特的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时间成为人的永恒生命,生命的一切永恒只有在时间中才得以存活,栩栩如生。

所以,同样是叙述时间的《巨流河》,是我们民族的《追忆似水年华》,同时,也是一首吟唱我们中华民族当代苦艰历史的挽歌,大中华的挽歌。

它连接上了1840年前后的苦难中国近代史,在地理上,穿越了浩瀚的太平洋,在时空上,又指向了中国的未来。

而李文亮,恰在其中,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从波澜壮阔,到波澜不惊。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作者简介】杨明:武汉人。一枚园地耕耘者。


(相关阅读:雪人 · 眼睛 - 纪念李文亮去世一周年)


(本文编辑:一枚)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新园地      一枚园地ll       一枚园地lll 
请全部关注,不再失联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雪人 · 眼睛

风吹沙:陶勇发微博声援艾芬 - 这一次,我挺的是勇敢

百日祭文亮,天使在人间

独家对话:方方获奖作品背后

"现场直击"——方方作品获奖颁奖典礼

王斌 ||  记忆记忆:一种返身眺望的自我救赎

重庆唐云:今夜,我送走人人

杜甫,你这《三吏三别》要这样改

说事儿系列        民声IV系列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 (183篇)

丁东:我对一枚园地的期待之一,是成为有良知的文学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