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3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丁东:女性的苏醒 - 记沈睿

丁邢 一枚新园地 2021-03-10

  

和沈睿相识是十六年前。当时,妹妹的女儿准备去美国留学。沈睿已经在美国的大学教书。妹妹想找沈睿咨询留学的情况,邀请在女性读书小组认识的她来家做客。

沈睿是北京人,在北京上小学、中学,上山下乡在北京郊区,恢复高考时,考上武汉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1990年代到美国读博士,毕业后留在那里教中文。她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仍然心系中国社会、文化与学术。当时,《新京报》的时事评论处于鼎盛期,编辑曹保印约她开专栏,坦言对中国公共事务的关切。初次见面,我们感到和她有很多共同语言。对她在美国教书、生活的感受,也颇有兴趣了解。一来二去,成了交往至今的朋友。

沈睿从事中文教学,每年暑期都要带美国的学生来中国实习。小群在中青院教书,知道沈睿专攻女权主义研究,请她到学院演讲。她从学生的感受发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解读女权主义,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论男女,实际上已是女权运动的受益者。她的演讲受到欢迎。她把贝尔·胡克斯的《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读懂的女权主义》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文汇出版社则把她讨论性别问题的随笔结集成《假装浪漫》。

沈睿的文章不掉书袋,如同面对面娓娓而谈,时而有低语的会心,时而有忘情的感动。沈睿不回避自己婚姻曾经遭遇创痛,对性别问题,格外敏感。涉及爱欲,她笔触坦诚。“我们的成熟的身体,懂得男人。也懂得女人,懂得欲望,也懂得满足。” “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回应着我们的探索。”“在浩淼的人流里,只有我们是同路的伴侣,我们小心地握住彼此的手,在此刻,别丢了。”“男女平等并非男女一样。男女平等是说男女都有选择设定自我、实现自我、并受到尊重的权利,不管这个自我与传统的男女形象何等不同。”我参加过一次新书发布会,方知有些女性读者,对她的文字多么痴迷。

沈睿最有份量的作品,是2005年完成的长篇散文《残酷的青春》。《假装浪漫》没有收入这篇。后来商务印书馆给她出文集,也没有选入这篇。

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陈大钢约我编一套回忆逝者的文集,名为“背影书系”,由《先生之风》、《追忆双亲》、《此生此情》、《风雨同窗》四本书构成,分别编选回忆老师、父亲、配偶和同学的当代散文。

在《风雨同窗》中,我收选了沈睿这篇文章。我在序言中说:

本书的主题是追忆逝去的同学。同窗是同学的雅称。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同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不是亲属,却可以比亲属更融洽。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之间的关系可以亲密无间,也可以反目成仇,却又不能不面对。而同学关系相对单纯,年龄相近,人格平等,合得来则交往,合不来则疏远,可深可浅,可聚可散,没有共处一处互相折磨的必要。所以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人在家庭中得不到亲情,却可以在同学中获得友情。同学去世,能写出感至深人的悼文者,必是同气相求,心灵相通。

沈睿和姚锦云是闺中密友,一起经历了小学、初中、插队时代。她以细致的文笔,生动的细节,展示了从文革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初,两个花季少女的成长史。沈睿赴美读博士,专业就是女性主义,这个过去中国人不熟悉的视角,沈睿运用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文学中,少女青春期的性心理很少写得这样鲜活,这样令人心碎。

姚锦云引起社会关注,是因为一起重大的刑事案件。1982年,她开出租车在金水桥前撞死了五名无辜的普通人,还撞伤了十九人。作为重大恶性事件的肇事者,她被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当时22岁。

这件事十分轰动。但新闻报导没有道出肇事的内在原因。当时,北京的出租车很少,经营出租车的只是极少国营企业。姚锦云作为一名未婚女司机,受到已婚的男性汽车队长的骚扰,队长在公共场合竟然把手伸到她的腿间。她拒绝性骚扰,队长就滥用职权,扣发奖金。当时国人还没有择业空间,姚锦云找不到维护权利、讨还公道的渠道,甚至无法自我保护,于是引发了极端的冲动。


篇幅所限,《风雨同窗》只选了十九篇文章。但我还是想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扩展时间的跨度。书中李锐和文立徴、赵俪生和王瑶、冯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同学;龚育之和郑惠是四十年代的同学,刘发清和林昭、郭罗基和沈元、王学泰和遇罗克、毕星星和南岩是五十年代的同学;章立凡和史铁生、沈睿和姚锦云是六十年代同学、野夫和李如波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同学。把这些不相干的文章编排在一起,无意中展开了一部20世纪同窗的历史长卷。

同学少年,处于不同的时代,受到理想的感召,从投身救亡,反对独裁,到追求自由,告别蒙昧,可称风雨苍黄,气象万千。超越政治史的角度,从社会史、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的角度,亦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品出酸甜苦辣的不同意味。浏览追忆同窗的悼文,我发现以大学、中学同窗居多,小学同窗又能写出丰厚人文内涵的文章则十分稀缺。因而,沈睿对小学同窗姚锦云的回忆就显得别具一格。她们在特殊年代共同经历了残酷的青春期。那个年代少女特有的精神历程,史家缺少记载。所以沈睿此文的篇幅虽然近80页,我仍然整篇收入。


【作者简介】丁东:前《炎黄春秋》编辑。以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主,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思想操练》、《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参与编辑《口述历史》、《顾准日记》、《顾准寻思录》、《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反思郭沫若》、《悼念李慎之》、《阅读文革》、《李锐口述往事》、《当代学人自述》等书。个人微信公号:丁东小群


请参见今天一枚新园地的头条推送,阅读沈睿的《残酷的青春(上)》

(本文编辑:一枚)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新园地      一枚园地ll       一枚园地lll 
请全部关注,不再失联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丁东:梅娘和遇罗克
丁东:傅聪与胡耀邦
丁东:“告别愚昧,敬畏文明”-从翁丁村大火想起......
丁东:王利波和纪录片《掩埋》
丁东:我对一枚园地的期待之一,是成为有良知的文学平台
胡发云:我们七十年代的“异端”爱情
胡发云:《追捕》和我的1978

一枚:“一群人走得远” - 牛年新春快乐,继续同行
民声IV系列       说事儿系列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183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