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心/ 第五十三讲/十九世纪挪威文学、瑞典文学

希燊視界 2022-11-24




第五十三讲

十九世纪挪威文学、瑞典文学 

一九九二年元月五日




天才号码大了,要走出去。许多不肯离开老地方的作家,或到了国外写不出的作家,和易卜生比,我可名为“易不生”——不生蛋了。


我年轻时,常常听说有人妻出走——中国只有一个真的娜拉:秋瑾。革命,赴死。她是完成了的娜拉。其他娜拉都未完成,中国许多娜拉走过一条路:去延安。


“同情心”在中国人心中分量很重,其实就是人道主义,是仁慈,慈悲,分量很重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同情心。人要靠人爱,此外没有希望。人到教堂,或养猫狗,不过想从神,或从狗,得到一点爱的感觉。真正的同情,应该来自人,给予人。俄国文学的同情心,特别大。


与鲁迅同代的,郁达夫学卢梭,郭沫若学歌德,茅盾学左拉,巴金学罗曼·罗兰——学得怎样?


我在三十年代的茅盾书屋中见到这些北欧的译本,可见当时中国译者花了许多功夫,后来却看不到什么作用:延安、二流堂来的人,作品中有世界文学的影子吗?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吗?假如唐宋之后,中国直接进入十九世纪,接受世界文学影响,那可精彩啦!


去年讲到最后的大章回是斯堪的纳维亚,其实就是北欧。北欧在当时南欧影响之下,文学艺术很兴旺。和南欧一起想,对欧洲文学的概念就完整了。

今天讲易卜生(Henrik Ibsen)、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有个常识:挪威,十九世纪以前没有独立文学,是和丹麦联在一起的,浑然不分,直到十九世纪才有自己的文学运动、地位和杰作。

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生老病死。十九世纪前的挪威文学还没有开花结果。挪威十九世纪文学可有三个时期:

前驱者时期,易卜生时期,新运动时期。


第一时期以三作家为代表。第一个是韦格朗(Henrik Wergeland,1808—1845)。诗人,革命家,爱国志士。作品特点:力量宏大,热情,热烈,人称“北方的卢梭”,三十七岁死,留下作品很多。

第二个是科莱特(Camilla Collett,1813—1895),是韦格朗的妹妹,提倡写实主义小说,是女权主义急先锋,哥哥三十七岁死,她却活到八十七岁。

当时写实、女权都才刚刚开始。

第三个是魏尔哈文(Johan Sebastian Welhaven, 1807—1873)。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也是抒情诗人,他是个世界主义者。

这三位前驱者都有成就,但都未达到世界性成就和声誉。以后总会去北欧,看到这些名字,心里凉凉的:“我知道。”这才是旅游的乐趣。

前驱者的路是酝酿,是等待天才。


天才来了: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易卜生的出现,带来挪威文学的黄金时代。他是一个半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戏剧家。

文学史、美术史,不过是天才的传记。

童年不幸。药店学徒,没进过学校。一切写作能力,全自学。《喀提林》(Catiline)是用无韵诗体写的悲剧。喀提林是罗马的叛逆者,易卜生把他写成革命英雄。

当时有人名波尔(Ole Bull),创办剧场,识易卜生,聘为顾问,报酬优,每年要他提供一个剧本(莎士比亚也有类似经历)。

药店学徒——剧院顾问——戏剧家。

他大部分生涯不在挪威。三十六岁离国,迁居意大利,此后遍游欧洲,大部分时间在德国。他很老了才回到国内,度过晚年。

天才号码大了,要走出去。许多不肯离开老地方的作家,或到了国外写不出的作家,和易卜生比,我可名为“易不生”——不生蛋了。

他的一生以诗歌开始的。写革命的诗歌,又以象征性的戏剧结束。剧本四个时期:一,浪漫主义的(六部)。二,转变到写实,但有浪漫有写实。三,写实的(六部)。四,象征的(六部)。

他的表现方法不执着于极端。梅特林克执着于象征,左拉一本自然主义,易卜生则是平允的,批判的,有想象,经过理性,达到自觉。这个态度,非常大气。

我反对“主义”。一个艺术家标榜一个主义,不论什么主义,态度非常小家气。

顾炎武说过一句话:“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好像连他的笑容也能看到,如见其人,闻其声。

我扩大一下:“文学、哲学,一入主义,便无足观。”

东坡闻米芾《宝月观赋》,曰:“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与米元章九首》之四)

这种信收到了,多开心!


易卜生早期的韵文,取材古代传说。当时挪威怀旧。不久时代变了,易卜生写成《皮尔·金特》(Peer Gynt)、《少年党》(The League of Youth)、《皇帝与高里留》(Emperor and Galilean)、《布兰德》(Brand)。易卜生自己认为《皇帝与高里留》最好,流传最广的是《皮尔·金特》,写挪威人的弱点:有才,自己不知怎么用(这是许多国的人都有的毛病),到处流浪,后来得到爱,被爱拯救。

我的定义:皮尔·金特是平民的浮士德。

不久,他放弃浪漫的诗的写法,去写现实生活,他之所以得世界声誉,靠这期间六部写实剧。

《社会栋梁》(Pillars of Society)写一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后来大家发现他是个无耻之徒。《傀儡家庭》(A Doll’s House),写娜拉,恋爱结婚,丈夫有经济困难,娜拉假冒签名,救了丈夫。丈夫知道后,看不起她,平时当她玩偶,娜拉渐知,出走。

好在对话,好在真实。主题更好,影响了欧洲和全世界。走后如何?各不相同。许多人还是回去了。你们时代不同,我年轻时,常常听说有人妻出走——中国只有一个真的娜拉:秋瑾。革命,赴死。她是完成了的娜拉。其他娜拉都未完成,中国许多娜拉走过一条路:去延安。

文学,这样地写,这样地影响,后来是这样的结果——也蛮有意思。现在上演,不会有太多观众了,但这个剧本还是好。

靠文学艺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开始就打错算盘。我从来不想靠笔济世救人。鲁迅,论文学改造国民性,完全失败。

可是鲁迅的文学,无疑是“五四”以来第一人。

易卜生又有《群鬼》(Ghosts)。写父亲生活放荡,儿子却是个有为青年,正在有为时,父传的梅毒发作,死了。

这些戏一上演,凡伪善的丈夫,堕落的父亲,无耻的名流,都恨他、骂他。易卜生不但不退,又写出一本《人民公敌》(An Enemy of the People)。我非常喜欢这个剧本,在纽约看过演出,实在好。

主角斯多克芒(Stockmann)说:“世界上最孤立的人是最强大的!”

接下来写《雁》(The Wild Duck),是理想主义者的不幸。又成《海妲》(Hedda Gabler),写一个女人的感情、命运、遭遇。不提问题,忠实描写。

很多批评认为易卜生热衷社会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我以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诗人。

到了晚年,他又去写纯粹诗意的想象的剧本。《海上夫人》(The Lady from the Sea)、《大匠》(The Master Builder)、《罗斯马庄》(Rosmersholm)、《小爱友夫》(Little Eyolf)、《博克曼》(John Gabriel Borkman),还有《当我们死人醒来时》(When We Dead Awaken)。注重心灵,神秘,象征的作风。

现代把他看成过时过气的,其实他是不朽的。他的社会剧不公式,不概念,是不过时的。

什么是现实呢?就是不公式、不概念化。所谓“体验生活”,这种方式本身就是概念的。

我不反对写实主义,我反对伪写实主义。徐悲鸿是伪古典伪写实。他的弟子既不懂古典,也不懂写实。

易卜生写对话极精炼,一句不多。他之前,挪威戏剧对话用丹麦话,到了易卜生,用挪威语。受他影响,瑞典出现斯特林堡,丹麦出现勃兰兑斯,德国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意大利贾科萨(Giuseppe Giacosa),英国,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他有自己的舞台世界和独到之处。他担当了一个人性的可能。而且是大的可能,而且发挥到极致。


挪威还有比昂松(Bjørnstjerne Bjørnson,1832—1910)。他和易卜生同时代。易卜生离开剧场时,比昂松接下去。他与易卜生不同,牵涉很广,多方面,由浪漫、写实,进入象征(同时有唯美派,高蹈派)。

易卜生专心写剧本,也写诗,比昂松写戏剧,写小说、诗、政论,作品繁多,比起来,不如易卜生精审。

有才者,贪博,其实不如精。博而不精,很可笑的,这也可以用在爱情上。

比昂松最著名剧本《新结婚的一对》(The Newly Married Couple),写一个女子从少女到妻子的性格心情。小说多写北方挪威农民的生活。他的演说很多,以作家兼社会家,是名人,在各界出面,属人格影响大于作品影响的一类(中国的蔡元培,法国的卢梭,美国的爱默生,均属这类人)。

他个性火辣辣的,为祖国热情奔走,晚年被人称为“老熊”。他是第一个得到诺贝尔奖的挪威人,可见诺贝尔奖向来喜欢风云人物。

比昂松是属于挪威的,易卜生是属于世界的。


乔那士·李(Jonas Lie,1833—1908)。名声仅次于比昂松、易卜生。童年生活在最北部的海岸,作品多写故乡。当律师,三十五岁才开始写作(大家,还不迟)。他在写实主义流行的时期,独写他的浪漫,但不写史诗,写挪威家庭的平静生活。人在巴黎,写故国。


新运动时期。经前两个时期,挪威文学不但独立,而且蓬勃发展。作家很多,大抵二流,对于挪威重要,对我们太隔。最杰出者,汉姆生(Knut Hamsun,1859—1952)。译家认为他是易卜生、比昂松的后继者,个性很强,到处流浪。少年时到过美国,充满冒险经历。中国没有他的译本,据说是冷酷的描写,注重心灵,又有同情心,颇似俄罗斯。

“同情心”在中国人心中分量很重,其实就是人道主义,是仁慈、慈悲,分量很重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同情心。人要靠人爱,此外没有希望。人到教堂,或养猫狗,不过想从神,或从狗,得到一点爱的感觉。但真正的同情,应该来自人,给予人。俄国文学的同情心,特别大。

挪威作家中最近俄罗斯者,汉姆生。我特别看重他这点同情心。

半自传小说《饥饿者》(Hunger),写饥饿发狂的心理。又写《维多利亚》(Victoria),超现实的,是现代牧歌。汉姆生曾得诺贝尔奖。


瑞典当时小说多,剧本多,诗人多,但散文不及丹麦。到十九世纪末,受法国现实主义影响,又受到易卜生和勃兰兑斯影响,瑞典起来了,出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

斯特林堡是个精力充沛、性情乖僻的人。易卜生初见他的照片,说:这个人将来比我更伟大(现在看,我认为易卜生还是比斯特林堡更伟大。他凭照片能出此判断,已经伟大)。

斯特林堡长相雄伟,像海盗王。易卜生同情妇女,斯特林堡极力反对女权运动,把男人失败归罪于女人。有小说《红房间》(The Red Room),短篇小说集《已婚的人》(Getting Married),都写这意思。

心态不太平衡,作品或好或差,有时粗率,有时好得无与伦比,但天性一直保持着:忠实的观察,大胆的表现。剧本《父亲》(The Father)、《朱丽小姐》(Miss Julie),都写男人因女人堕落。

家庭背景:杂货店。败落后,母亲沦为佣人,他的出生被视为多余者。十三岁,母亡,继母苛待他。早熟,深思,此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及长,开始写作。直到成为文学院人士,方始安定。

1879年,《红房间》出版,揭露瑞典社会各个层面,一举成名。1883年旅居瑞士,又因《已婚的人》讽刺妇女运动,被控亵渎罪,送回瑞典受审,所幸判决无罪。

结婚三次,皆不幸,一度精神失常。

他成剧本六十多种,戏剧性强烈,有股苦味。最有名的是《朱丽小姐》,写主人公爱上仆人,最后自杀。他写心灵与欲望的冲动,令人想起瓦格纳,也可说他是查拉图斯特拉在瑞典的使徒。他最爱读尼采。

有作品《通往大马士革之路》(To Damascus),已开始手法打乱、时空交换的写法。主角唯一人,独白,叙说对世界的绝望,对爱情的恐惧。又有《梦剧》(A Dream Play),写天神的女儿要下凡,嫁给律师,失望,又回天堂。

他是个悲观主义者。他总是要证明:那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得不到的东西,人是制造痛苦的工匠。

小说一流。剧本最多。有自传体小说《仆人之子》(The Son of a Servant),又有《在海边》(By the Open Sea),写得刻画入微,元气淋漓。

“这一切都是尼采教我的。”他说。最后一部作品《黑旗》(Black Banners),猛烈抨击权贵。他奋斗一生,令人感动而尊敬。他是由性格上接近尼采进而从思想上受到激励的。退远了看,易卜生和斯特林堡都是超人哲学。

人称斯特林堡是“暴风雪之王”。

在斯特林堡之前,没有独幕剧。他之后,独幕剧才正式确立为一艺术种类,如莫泊桑以后,短篇小说始成为短篇小说。


瑞典还有一位重要的女权运动家艾伦凯(Ellen Key,1849—1926)。她不是文学家,当初对中国影响很大,晚年写作《爱情与结婚》(Love and Marriage),提倡母爱、人伦。

还可提提海登斯坦(Verner von Heidenstam,1859—1940)。诗人,散文家,慕古,唯美。善写各时代各地域的美的追求,有唯美主义倾向,和当时瑞典的现实主义风气不合。

我在三十年代的茅盾书屋见到这些北欧的译本,可见当时中国译者花了许多功夫,后来却看不到什么作用:延安、二流堂来的人,作品中有世界文学的影子吗?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吗?

假如唐宋之后,中国直接进入十九世纪,接受世界文学影响——那可精彩啦!可是空掉这么一大段。

一句话:唯有天才才能接受影响(只有健全的胃口才能消化影响)。敦煌、云冈,受到多少外来文化的影响!鲁迅之为鲁迅,他是受益于俄国文学的影响,写好了短篇小说。他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也一流。但他接受得有限,成就也有限。

与鲁迅同代的,郁达夫学卢梭,郭沫若学歌德,茅盾学左拉,巴金学罗曼·罗兰——学得怎样?

第一心不诚,第二才不足。


讲到斯堪的纳维亚文学,时时刻刻想到北欧如何受到南欧影响——北欧文学的高度出现了。

再说一遍:艺术家是敏于受影响的。

再添一句:受了影响而卓然独立的,是天才。

过去没有受过影响,现在补受也不迟。受了影响,不要怕自己不能独立。我曾模仿塞尚十年,和纪德交往二十年,信服尼采三十年,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多年。凭这点死心塌地,我慢慢建立了自己。不要怕受影响。

“智者,是对一切都发生惊奇的人。”

(第五十三讲,完)

往期精彩:

  1. 梁文道:文学,局外人的回忆

  2.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一讲/希腊罗马神话(一)

  3.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讲/希腊罗马神话(二)

  4.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讲/希腊史诗

  5.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讲/希腊悲剧及其他

  6.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五讲/新旧约的故事和涵义

  7.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六讲/ 新旧约再谈

  8.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七讲/福音

  9.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八讲/新旧约再谈

  10.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九讲/东方的圣经

  11.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讲/印度的史诗、中国的圣经

  12.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一讲/诗经续谈

  13.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二讲/楚辞与屈原

  14.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三讲/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15.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四讲/先秦诸子:老子

  16.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五讲/先秦诸子:孔子、墨子

  17.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六讲/先秦诸子:孟子、庄子、荀子及其他

  18.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七讲/魏晋文学

  19.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八讲/谈音乐

  20.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九讲/陶渊明及其他

  21.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讲/中世纪欧洲文学

  22.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一讲/唐诗(一)

  23.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二讲/唐诗(二)

  24.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三讲/唐诗(三)

  25.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四讲/宋词(一)

  26.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五讲/宋词(二)

  27.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六讲/中世纪波斯文学

  28.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七讲/阿拉伯文学

  29.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八讲/中国古代戏曲(一)

  30.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二十九讲/中国古代小说(一)

  31.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讲/中世纪日本文学

  32.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一讲/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33.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二讲/十七世纪英国文学、法国文学

  34.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三讲/中国古代戏曲(二)

  35.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四讲/中国古代小说(二)

  36.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五讲/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37.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六讲/十八世纪法国文学、德国文学

  38.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七讲/歌德、席勒及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39.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八讲/十八世纪中国文学与曹雪芹

  40.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三十九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一)

  41.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十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二)

  42.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十一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三)

  43.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十二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四)

  44.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十三讲/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一)

  45.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十四讲/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二)

  46.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十五讲/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三)

  47.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十六讲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四)

  48. 木心/第四十七讲/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五)

  49. 木心/第四十八讲/十九世纪德国文学

  50. 木心/第四十九讲/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俄国文学

  51. 木心/第五十讲/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再谈

  52. 木心/第五十一讲/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续谈

  53. 木心/第五十二讲/十九世纪波兰文学、丹麦文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