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

秦思仪 师德研究与评价 2022-05-17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亮色。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现代教育理念的推行以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教育领域出现了某些功利化、庸俗化的倾向,工具理性日渐取代价值理性,纯净的“象牙塔”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变为“名利场”,教育生态的污染现象日益加剧。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为师之道面临危机,师生关系出现“杂音”。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师生互不信任

在传统文化里,教师在学生面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师道尊严很少受到挑战。如今,随着学生人格平等与主体独立意识的增强,“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等观念深入人心,一向被视为教育和管理对象的学生,“地位”显著提升,历史上“尊师重道”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与此同时,一些学校教室里的监控设备以及个别学生不恰当的“信息收集”行为,使广大教师时时生活在固定和流动的“监督”之下,这无形中造成了师生之间的对立,加剧了师生之间的不信任。

二、师生互相讨好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都是通过学生(甚至家长)评价打分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管理,这使得部分教师为了获得好评而讨好学生。不少教师为了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一味地讨好迁就学生,相互讨好、互不为难成为师生关系中的一种潜规则。这不仅使教书和育人大打折扣,也让教书与育人严重脱节,最终将使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化为泡影。更为严重的是,迫于各种压力,教师不敢再严厉地管理和要求学生,“教不严,师之惰”在扭曲的师生关系中渐成令人担忧的常态。

三、师生相互伤害

近年来,师生相互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从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案、山西省朔州二中的弑师案到2017年湖南省沅江三中的弑师案,还有不断被媒体爆出的女教师被逼向学生下跪、教师因批评学生挨耳光等等;当然,社会上也时有老师打骂、体罚学生的事件发生。这一切折射出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反映出少数师生理想信念的失落和价值观的异位,特别是功利化教育和办学模式所导致的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

如何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为引导,用道德治理的方式化解当下师生关系紧张态势,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伦理氛围,这是教育伦理与教育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师生应相互尊重而非相互贬斥,相互信任而非相互敌视,相互理解而非相互责备.


近三四十年来,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功利化风行,使得教育界工具理性思维盛行,一些教师把教书作为生存的工具,不少学生把接受教育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工具,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金钱和利益关系。目前,出现了一些学生对教师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以及一些老师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既有教育功利化所导致的部分教师追逐利益、工作懈怠、师德水平下降等因素,也有学生礼仪教育滞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还有全社会教育理念偏颇、师德评价标准不科学等因素。我认为,为了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化解师生关系的紧张,师生双方应做到以下几点:

1.师生应相互尊重而非相互贬斥,做到“师徒同体”

“师徒同体”是指学生与老师志同道合,他们勤奋学习,尊重老师,敬仰老师所崇仰之道;师徒“异心”是指学生不努力学习,夸耀权势,喜欢立异,滥用巧智,贪小便宜,沽名钓誉,不尊重老师。“师徒同体”则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业有成,道术彰显;师徒“异心”则师生关系困厄,学业不疾,道术难以传扬。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首先,学生要尊重教师。在“君师者,治之本也”思想的影响下,尊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的学生理应牢记“疾学在于尊师”的古训,从内心深处尊师敬师。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做好心灵的“雕刻师”。“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爱学生,老师爱生与学生尊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也是教育成功的基本保证。 

2.师生宜相互信任而非相互敌视,成为“严师”“高徒”

信任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由于不满意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存在工作懈怠和敷衍现象;一些老师由于职业认知和个人修养之故,存在唯我独尊、主观臆断、滥用职权甚至侵犯学生权益的现象等。


真正的“严师”是对自己和学生都严格的老师。只有对自己严要求、高要求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建立在教师的师德与诚信、才学与能力之上;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建立在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之上。一个好老师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安定、快乐、舒适、自由(渊博)、庄重、严谨。如果学生从师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这六个方面的感受和收益,其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就会被化解,老师所传之道就会被接受。否则,老师的教育就会失败,家庭和社会的教化也将无从谈起。


3.师生要相互理解而非相互责备,成为良师益友

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良师益友式的师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徒同体”而非“异心”,如果说前者是师生相互理解、同心同德的状态,后者则是师生相互埋怨责备、离心离德的样貌。


老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善于从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真正理解学生,这离不开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教师要在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创造平等、宽松、和睦的环境,学生才会理解和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并把老师当作朋友。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相处的氛围是民主和谐的。

综上,为了有效化解师生冲突,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都要做出相应的努力。社会要从制度层面保护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家长和学生要从内心深处尊师重教,教师要像爱护和尊重自己孩子一样尊重和爱护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师生才能真正成为良师益友,师生关系才能如沐春风,教育生态才能温馨和谐。

作者:秦思仪,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教授、博导


往期回顾: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新要求

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

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名单正式公布

全国专家研讨“新时代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

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

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而更具特殊意义

全国第六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将在西安召开

专为教师发声的公众号向您约稿啦!!

怎样使“尊重教师”不成为一句空话?

尊重教师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优化

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

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

文字编辑:缪美芹

美工编辑:夏   祺

微信编辑:范春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