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研究与评价

其他

课程的价值取向与积极型师德建设

“课程思政”或“课程育人”这一理念早在2014年就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并在上海的一些高校付诸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各地高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使大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真正起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综合功能。实践证明,“课程思政”这一立德树人创新理念与实践,不仅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进一步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的角度考察,课程思政或课程育人是对“教书育人”这一教学本质的回归。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和基本价值取向。首先,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是基于各类学科的课程内容及其教学的规律。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所讲的内容,涵盖所有学科和课程。就教育的本质而言,立德树人是所有课程应实现的目标之一。因此,尊重学科、课程自身建设的规律,是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它强调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塑造功能。具体而言,各类课程需要充分提炼其蕴含的价值基因,通过隐性渗透、元素融合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塑造,进而达到课程思政与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整体协调与同一。其次,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是基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作为人格养成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仅仅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这既是高校教师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追本溯源,也是自古以来每名教育工作者的应循之本、应尽职责。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既要精于“授业”和“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时刻心系国家和民族,不忘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第三,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是基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课程思政所要影响的主要是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等。这正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因此,课程思政要通过系统的协同育人模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专业兴趣、创新品质、健全人格,让学生既要学会应用专业知识,用于立足于激烈竞争的专业力量,更要拥有良好的品行,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课程思政要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尤其是师德建设就显得十分紧迫。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把师德建设做一个类型学的区分,分为消极型师德建设与积极型的师德建设。前者是基于师德的困境与假、恶、丑展开的师德底线建设,后者则是基于师德的进步与真、善、美展开的道德高地建设。客观地分析,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基本上属于消极型的师德建设。这种类型的师德建设是难以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有一个从消极型向积极型的转变。新时代高校积极型师德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以价值塑造作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注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认同、价值塑造和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推进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使所有课程都要承担立德树人的功能,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德育,从而使专业课教学与整个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紧密结合。二是以教书育人的师德标兵为人格示范。课程思政的成效取决于教师这一关键主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要通过选典立范、示范引领,有效带动教师全身心投入课程思政建设。尤其要善于总结经验,大力宣传教书育人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以教书育人的师德标兵为人格示范,激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不断强化师德意识,提升育德能力。一方面,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内容贯穿于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三是以师生心灵契合的融洽关系为伦理依托。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积极型的师德建设离不开尊师爱生、师生心灵契合的融洽关系。这对于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十分重要。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无疑是一种心灵碰撞的艺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体现着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要取得成效,师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构建的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依托心灵契合的融洽关系,师生之间既是知识的交流,又是心灵的撞击,在身心的和谐统一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和发展。作者为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研究员,上海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往期文章精选:全国第九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将在长沙召开呵护学生自尊心:一项关涉生命的师德准则新“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启动生命至上:师德建设应当倡导的一种伦理精神师德培育的过度与不足问题造访大师:我听叶圣陶谈师德当前师德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构陷中伤教师的行为不可容忍!师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伦理效能面对疫情,教师的大爱在哪里?《教育伦理学》入选“2019年十大教育图书”引起全国关注的“师道网”上线啦!明德引领教育伦理的人文范式不讲教育分寸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对教师"体罚"的处理应恰当合理对师德考察和评价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教师伦理道德建构的三个维度人性培育的缺失:“北大学子弑母案”的教育伦理反思依托道德激励重建新时代师德师风全国著名专家力荐系统研究新时代师德的新《教育伦理学》教师立德树人何以可能?论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更具特殊意义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文字编辑:申
2021年6月21日
其他

全国第九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将在长沙召开

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学术会议联系人
2021年5月22日
其他

呵护学生自尊心:一项关涉生命的师德准则

近日,媒体披露了这样一件令广大师生揪心的事:2021年4月16日,西安一名中学老师发现自己放在办公室的1200元钱失踪了。后去查看了监控,发现竟然是成绩非常好的学习委员茜茜所为。为此,学校3名老师就一起和她谈了话。茜茜承认拿了钱,但请求老师不要告诉家长。可是老师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还是给茜茜妈妈打了电话。结果这个平时学习特别优秀的女孩,内心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万分懊悔,又对教师不顾自己不要告诉家长的请求直接向家长通报深感失望,一时觉得自己深陷学校和家庭双面道德责备,人活着的起码自尊心丧失殆尽。她在困境之中,得不到此刻最需要的来自教师及家长的精心呵护和耐心引导,顿时觉得生无可恋,纵身从公寓20楼的窗户跳下,结束了自己12岁的年轻生命。在跳楼之前,她在窗户边写下“再见了”三个字,还留下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国际公寓20楼,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又一条学生年轻的生命早早离去,令人扼腕痛心!她本该有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未来。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十分复杂。但我们从12岁女生茜茜自杀的惨痛教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自杀,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的坚定信念,生命意志薄弱,一有挫折就轻易选择自杀;另一方面,也因为有些教师和家长不懂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犯下这样或那样大小错误时,教育和训斥一定要有高度的教育智慧和责任心,应当既要让孩子明辨道德是非,又要千万重视、悉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呵护学生、特别是犯错学生的自尊心,是关涉学生生命、关涉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师德准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自尊心是人的立身之本。自尊心既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又是对自我道德人格和尊严的预设。教育工作的全部秘密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常言道,“人要面子,树要皮”。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自尊心不仅关乎个人的尊严和“面子”,而且关乎自己要努力当一个“好人”的自我道德期待。每个教师和家长都应当知道,一个人的道德成长既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也是一个在“遭遇挫折”中成长的过程。一旦发现犯了错误,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错误,也要冷静以对。不能因为学生的一事之错,就全盘否认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夸大学生犯错的性质和程度,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为了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赋予教师和家长具有教育惩戒权。恰恰是在行使必要的教育惩戒权时,应该拿捏好教育的态度、方式和分寸,注意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权。切记住,当学生做了错事而受到师长和同学批评指责时,对于外界对待他们的一言一行常常是非常敏感的,在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曲直的同时,特别需要用心来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肯定他们向善向美的心愿。有些教师和家长以为学生或孩子犯了错,教育方式和语声语气不用太讲究,可以任意处置,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师德根本要求的。对于道德人格和心理人格正在逐步形成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和家长有意或无意地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极大痛苦和强烈反抗。有时候,他们甚至会用极端的行为,来捍卫自己的道德尊严。2020年9月17日,武汉一名初三学生因违反校纪,他妈妈被老师叫来一起教育犯错学生。妈妈在学校走廊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着众人的面愤怒地推搡并扇了儿子几个耳光。走廊的监控拍下了这样一个细节:妈妈在走廊里当众推搡殴打儿子时,儿子的同学都在楼道里围观,也有人前来阻止妈妈别打了。但妈妈并没有停手。对于一个初三男学生来说,他妈妈当着同学的面打自己的耳光,感到自己脸面尽失,自尊心无地自容。妈妈走后,儿子愤懑不已,站在原地犹豫了几秒钟,探头往教学楼下看了一眼,然后就从高楼上一跃而下。他用这样极端而无法承受的方式,报复了妈妈。一件件活生生、血淋淋的事实,一再告诫教师和家长:教育犯错的学生和孩子,绝不能意气用事,必须谨慎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呵护好学生和孩子的自尊心。热爱、关心和教育学生,要以尊重和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基本前提。王正平教授曾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一书中指出,学生的自尊心,是“自我教育之母”,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健康的自爱心,不甘落后的上进心的源泉之一,是教育工作赖以开展的重要心理基础。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尊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就在于机智而敏锐地发现和保护学生求上进的自尊心,适时地加以引导。如果不这样做,经常会给受教育者带来痛苦,造成学生自暴自弃,窒息了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压抑了他们道德上向上的意向,这是教师没有对社会和自己的学生尽到责任。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灵常常是脆弱和敏感的。教师要恰当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需要具有对学生真诚爱心基础上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当发现学生在学业、道德上有明显过失或错误时,要善于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善解人意,选择最有利于帮助学生迁善改过、自我教育的科学的、适宜的方式方法。许多优秀教师的实践表明,真正好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就是能够在学生发生大大小小的差错时,懂得既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件令人感动的真人真事:在一个婚宴中,一位中年男士认出了也来参加婚宴的他的小学老师。他走上前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老师!”,然后说:“您好,您还认得我吗?”老师摇了摇头说:“对不起,我实在想不起来了!”学生说:“老师,您再想想,我是当年在教室里偷了同学手表的那个学生啊!”老师看着面前的这位学生,还是摇了摇头说:“我真的认不出你了!”学生问:“您一点不记得了吗?当时您叫全班同学站起来,要求大家面向墙壁,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睛,然后您一个个搜查我们的口袋。当您从我口袋里搜出手表时,我想我一定会受到您的谴责和处罚,一定会遭到班上同学的鄙视,也将在我人生中烙下不能磨灭的耻辱的印记……”“但是事情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您把手表还给失主后,就叫我们坐回原位继续上课。一直到我毕业离开学校,偷手表的事从来没有被提过或被传过。”“老师,现在您应该记起我了吧!”老师微微笑着说:“我怎么会认得你呢?为了同学之间能保持良好关系,为了不影响我对班上同学的印象,当时我也蒙上自己眼睛来搜查学生的口袋。”信任学生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一个多么具有师德智慧的老师,多么懂得用最恰当合理的方式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启迪学生在道德上自我成长!应当看到,在当前教育内卷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不少教师和家长用“我这是为了学生好”“我是为了你好”等种种在道德上似乎是名正言顺的理由,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没有把握教育的分寸,粗暴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爱心,演出了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教育悲剧。教育是塑造思想、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神圣事业。我们要大声疾呼: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是一项关涉青少年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师德准则。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应当从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始!作者为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助理研究员往期文章精选:新“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启动《教育伦理研究》(第八辑)征稿啦!生命至上:师德建设应当倡导的一种伦理精神《为教育立心一一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遵义顺利召开》师德培育的过度与不足问题造访大师:我听叶圣陶谈师德新时代教师伦理学与师德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当前师德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构陷中伤教师的行为不可容忍!师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伦理效能面对疫情,教师的大爱在哪里?《教育伦理学》入选“2019年十大教育图书”引起全国关注的“师道网”上线啦!明德引领教育伦理的人文范式不讲教育分寸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对教师"体罚"的处理应恰当合理对师德考察和评价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教师伦理道德建构的三个维度人性培育的缺失:“北大学子弑母案”的教育伦理反思依托道德激励重建新时代师德师风全国著名专家力荐系统研究新时代师德的新《教育伦理学》教师立德树人何以可能?论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更具特殊意义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文字编辑:李文静美工编辑:夏
2021年4月29日
其他

新“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启动

新年伊始,我国教育伦理和师德专家将“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落实在行动上。“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近日在慈溪育才中学举行基地启动。全国第三批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开始啦,热忱欢迎专家们积极推荐,有良好师德师风建设基础的大中小学踊跃申请!为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发挥师德建设基地的实践探索与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国师德建设水平,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在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支持下,与浙江慈溪育才中学携手协作,按照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关于“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进行
2021年3月21日
其他

《教育伦理研究》(第八辑)征稿啦!

抗击新冠肺炎、在线教学与教师道德研究;4.新时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研究;5.劳动教育与教育伦理研究;6.
2021年1月27日
其他

生命至上:师德建设应当倡导的一种伦理精神

最近,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的进程中,有两件关乎师生生命的事件,深深触动着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一位大学的主要领导因工作不顺,精神陷于困境,选择了投江自杀,令人扼腕痛心;另一位大学青年教师,因个人感情原因不能自拔,竟然在街头残忍杀害在读女大学生,自己也走上生命绝路,令人唏嘘不已。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师德师风建设应当面向教育生活实践,大力倡导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基本道德理念。
2020年12月22日
其他

《为教育立心一一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遵义顺利召开》

2020年11月13至15日,以“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道德与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遵义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湖北大学等5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会议收到提交的学术论文近60篇。大会开幕式由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王泽应教授主持。遵义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建国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对来自全国的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教育伦理学是当代教育学与伦理学的新型交叉学科,是研究教育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学问。以习近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开展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理论研究,对于当前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准,培养“四有”教师,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在委托代表向大会致辞中指出,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在组织和带领全国有关专家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伦理学理论建构,为全国和地方开展师德建设实践提供决策咨询,创建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加强新媒体师德传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广大专家借助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红色胜地遵义顺利召开,从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出发,关注目前我国师德建设实践中的热点和突出问题,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为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学理论体系不断努力,砥砺前行。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在全体大会上发表了《新时代教育伦理的使命与我国教育现代化》会议主题演讲。他指出,教育伦理价值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在新时代,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必须加强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伦理道德研究。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作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价值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伦理价值理念的指引。新时代教育伦理道德的根本使命在于:新时代教育伦理要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探究正当合理的根本价值目标,为教育事业“立心铸魂”;新时代教育伦理要为教育教学活动构建科学恰当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边界;新时代教育伦理要为教师个体重建与时俱进的善的道德信仰和人格长城。他提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八大新时代教育伦理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珍爱生命理念,尊师重教理念,教书育人理念,教育公正理念,教育创新理念,教育仁爱理念,追求真理理念,命运共同理念。王正平教授的大会主题报告在与会专家中引起了热烈的思想共鸣和许多深层的理论思考。王泽应教授对这段“情理合一,圣凡合一,小大合一,性命合一”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肯定。学术会议的第一阶段,由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研究中心钱焕琦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滨教授作了《立德树人的时代伦理意蕴》的报告,在讨论教育的本真性与伦理意蕴时,探讨了知识迭代,速度文化,个体化时代,审美时代四个特征背景下的立德树人新视野。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研究所何云峰教授作了《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报告,他提出,“劳动创造人”有普遍进化和个人成为人的两个意义,人通过劳动创造而自我成就,需要个人内生动力、社会的公众辅助和他人的美德与博爱的支持。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玉花教授作了《德配其位:师德建设的伦理维度》的报告,她指出,要通过制度规则建设和营造“敬重教师、信任教师”的社会氛围来促进教师的自我修养,提升师德水平,使教师德配其位,品德修养与职业地位相一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次林教授作了《教育惩戒的伦理维度》的报告,他指出,目前一些学校违规程度判定上的混乱是造成惩戒失范、师德事件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根据所违反规范的性质来判定违规程度和应该给予的惩戒强度。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靖国平教授作了《当前师生关系中的突出伦理问题探析》的报告,针对当前师生关系中的某些突出和热点伦理问题,提出了构建“多维师生关系”、重估教师的伦理价值、重申教师的智慧伦理、构建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改善教育的生态环境的应对之策。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江雪莲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各位专家的理论探讨既高效、又有深度,富有启发性,同时还有“学术留白”,教育伦理的学术研究应当探索真理,完善社会。学术会议的第二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玉花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研究中心钱焕琦教授作了《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调试》的报告,她认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应当在注重道德威望、社会责任、主动协调的特点上,通过双向合作关系最终体现平等和友善。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明星教授作了《教育伦理视野中的大学生身份定位》的报告,他指出,我们的社会应该以“成年公民”给大学生进行稳定的身份定位,通过教育制度的系统性设计等多种途径,营造大学生“成年公民”生活的全时空环境。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张自慧教授作了《论师德建设的法律向度——以教师职业“复魅”与“祛魅”为视角》的报告,她指出,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训力量,对教师职业的合理“复魅”与“祛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底线师德立法,不仅能够规范教师行为,而且能为教师的正当利益提供法律保护。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宏颖副教授作了《红色医学的教育公平实践及其当代启示》的报告,提出红色医学教育的公平实践是以社会理想为内在感召力的,在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群体中形成了以社会主义美德为特征的伦理纽带,这种美德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伦理对当代教育具有着启示作用。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苏寄宛教授作了《新时代师德建设形势任务与认识思考》的报告,她提出,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师风建设要从当前的师德实践需要出发,增强每个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道德责任感。南京晓庄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国聘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各位专家的学术探讨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有新的视角,提出了新的观点,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对师德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本次学术会议研讨阶段,全体与会专家分三个小组,围绕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新时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研究”“抗击新冠肺炎、在线教学与教师道德研究”“提高教师‘三个地位’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劳动教育与青少年道德品德养成研究”“教育公正、教育自由、教育平等与教育现代化研究”“大中小学师德评价研究”“教学伦理研究”“当前我国师生、家校关系中突出伦理问题研究”“中外教育伦理比较研究”“大中小学师德建设实践经验交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理论研讨、思辨和探究。大会总结交流阶段,由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谷松岭教授主持。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听取了三个小组交流发言代表陈洪教授、陈洪涛教授、刘竑波副教授的发言。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聚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互动良好,富有启发。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道德与教育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在会议闭幕式上,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何云峰教授向大会介绍了学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计划。学会负责人在会议闭幕致词中,提出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与中国特色教育伦理研究”“人工智能、在线教育与教育伦理”“当代中国的师生伦理关系问题研究”“教学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家校伦理关系研究”“大中小学师德评价的适宜性、科学性研究”“教育工作领导者与普通教师之间的伦理关系研究”“教育自由与教育创新关系研究”“教师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自由研究”“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研究”“学生道德研究”“中西教育伦理比较研究”等12个当代中国值得研究的教育伦理前沿问题。本次全国学术会议的一大特色是全国许多中青年学者纷纷加入教育伦理研究领域,展现了后浪前行的重要力量,这使我国教育伦理研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新时代教育伦理是我国实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资源。在工具理性至上,物质主义横行的现实背景下,更加关注教育伦理的精神价值,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作为社会良心应当的追寻。新时代教育伦理的研究,应当理论与实践结合,责任与使命并重,继续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为教育的伦理本真发声。
2020年11月17日
其他

师德培育的过度与不足问题

师德培育本质上是一个修为和实践问题,而这种过程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完成的,这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自我修为和躬身践行,也更决定于政策、制度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创制。所以师德本质上不是宣传出来的、树立起来的,而成长起来的,流动起来的。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教师德性与教师规范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这不仅仅表现在教师所要处理的关系上多样化和复杂化了,而且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也常常处在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中,于是教师是否拥有德性、拥有怎样的德性,在处理自我关系上、师生关系上、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上,都起着基础性的和根本性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一个充满组织化、科层化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无论是政治、行政和公共管理部门,还是社会公益组织,都以各种方式、在各个层面向教师提出了道德要求和评价标准。这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在归责问题上,即在权利与义务之关系的规定与要求上,似有不足与过度的矛盾,也有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的冲突,如何处理好诸多不足与过度的辩证关系,不仅具有方法论和价值论意义,更有道德哲学和伦理学意义。(1)如何处理好形式过度与内容不足的关系。在师德养成和传播问题上,少数师德建设基层管理部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个别干部从其真实动机看,并不想真正是为教育事业,为教师和学生利益着想,而是常常考虑自己的职位、地位、级别、身份的升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如何维系和改善人际关系上,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毛泽东在写于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表现的形式和造成危害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你对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于是毛泽东得出了经典词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对师德、师风产生的根源、存在的形态、表现的方式既无调查又无研究,只能是想象性地说上一段,讲上一顿。其实,讲话者心知肚明,其所讲的多半都是缺乏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的形式话语,因为他不想也不能对问题做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而是忙于唯上、唯书、唯人,而不唯实。除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本本主义。“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办法。”师德师风问题并不简单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而是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就需要做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不能停留在宣传和教育上,而重在落实,应该将功夫用在对政策和制度的落实上。着眼于宣传,制定各种用于规定和约束教师的各项规章制度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也深入调查和着力分析教师的真实情况,从三种善了解和理解教师,即身体之善、外在之善和灵魂之善。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座谈会,倾听青年、中年和老年教师的心声。(2)如何处理要求过度和保障不足的关系。从规范伦理学看待要求过度与保障不足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其规范论基础便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给出的要求:“践行的实践规则{指令性的};舍弃性的实践规则{禁止性的};例外的实践规则{除外性的}。”在康德规范论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三种更加明确的约束体系:被鼓励的行为、被要求的行为和被禁止的行为。如果这规则体系是普遍有效的,那么相关公共管理部门也必须基于教师以三个层次上的权利。而实际上,从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制定的规章制度来看,几乎都是劝告、劝诫、规定、命令、制裁,而少有基本权利的诉求。关键的问题是,被命令和规定所要求的教师,是制定者心目中的老师,还是真正的好老师?对这些形式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管理方式缺少足够的反思。所谓保障不足指的是外与内两个方面,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师试图正确表达其意志的意愿得不到重视。权利和责任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教师难以承受责任之重。造成教育、教学严重问题的成因很多,固然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但政策、制度、规定,包括社会舆论,把别的主体如家长和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一并置于教师的名下。(3)如何处理对教师要求过度和对学生要求不足的关系。表面看,教师与学生似乎处于不对等的关系状态,因而学生无论从情感上和权利上都要受到高于教师的保障和保护,这是合理的。但在因学生不学、厌学、逃学而引发的紧张的师生关系时,受到谴责和惩罚的通常是教师。这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既不尊师又不重教的习气和风气。一种和谐的、正当的师生关系到底应该是何种样式,值得深入研究。如果以主客体关系来描述和论述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那么就有两种模型:主体(教师)-手段+环境-客体(学生)。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传播知识和进行道德教化的主体,有一种观点和行动,认为应该实施自主性、主体性学习,即让学生自身自觉地强化他们在学习和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结果是放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实践证明,自主性和自觉性学习是在提高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基础上才有可能。主体(学生)-手段+环境-客体(教师),这是目的论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即教师的教材编制、课程设置、课堂设计都要以学生为目的之善。放弃了目的之善彼岸放弃了教育和教学的真理。如果一味地将学生置于各种活动的主体之上,鼓励学生的任性甚至是恶的行为,那么就严重颠覆健康的师生关系,而将他们置于敌我关系状态之中。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将是毁灭性的。(4)知识传播过度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关系。没有人会否认“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但知识仅仅是一个人用以回答问题、解决难题的一种理论和方法,而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则是思维能力问题。从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看,约是从学前班、幼儿园开始,我们似乎都把知识的灌输、将空洞道理传布视作是教育的真理和目的。教师和学生都不会去追问这些知识的来源,更不会去还原知识的产生过程,只要记住、复述、转述已经学过的原理、定理、命题、公式即可;只要讲出永远都是绝对真理的道理,似乎就意味着我们已经领悟了道理,且能够在反复进行的实践中实现道理。事实证明,我们的知识是形式的,我们的道理是空洞的,它们没有语境,没有故事。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和道理的记忆者。说起道理来都是完美的言说家,做起事情来都是苍白的无语者。事实证明,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要生活的,是要交往的,是要与他人合作的,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人成为认知者、判断者和推理者。他需要充分且反复地运用他的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和理性知识学会分析、论证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正当的抉择。切断了知识得以产生的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知识就变成了没有生命力的数学公式和文字游戏,而不是充满活力、富于灵动感的判断、推理和选择。教师与学生的德性可能也是道德知识,但更是理智和道德德性,是由意向、意志、动机、自治、节制、判断、推理和抉择组成的完整的道德人格,这种人格不能靠灌输,而只能依靠培养。如若把道德人格的培养变成科学、技术的传输和记忆,那势必造成有知识而无德性、懂道理而无行动的技术人、工具人,而不可能是道德人、社会人。(5)如何处理自我感觉过度和家国情怀不足的关系。形式上的集体主义、整体主义和实质上的原子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当前许多人在认知和行动上的主要特征。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空间是固定的,交往空间是被限定的,家庭、家族和村社是人们的全部生活和交往空间;家规、族规和村规是人们得以连结的规范基础;人们之间的构造方式是依照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之上的自然情感进行的,无需充分且公开运用理性,在这种历史场域下,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是整体主义的,集体主义的,因为只有在集体中、整体中才能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市场社会以来,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传统熟人关系的解构,基于血缘、地缘、友缘关系之上的情感纽带的弱化,一种貌似主体论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开始慢慢滋长,任性、自我、自傲、自狂蔓延开来。对集体、对组织、对国家没有情怀,一切以我的存在、我的感受、我的快乐为选择根据和评价标准。一如上述,师德师风的培育与传播绝非简单地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是涉及到很多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舆论等多个领域、多个层次,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是绝不会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和改善的,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并创制一种体现公平、正义、平等的制度环境,一种和谐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被重构出来。作者为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往期文章精选:造访大师:我听叶圣陶谈师德新时代教师伦理学与师德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当前师德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构陷中伤教师的行为不可容忍!师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伦理效能面对疫情,教师的大爱在哪里?《教育伦理学》入选“2019年十大教育图书”引起全国关注的“师道网”上线啦!明德引领教育伦理的人文范式不讲教育分寸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对教师"体罚"的处理应恰当合理对师德考察和评价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教师伦理道德建构的三个维度人性培育的缺失:“北大学子弑母案”的教育伦理反思依托道德激励重建新时代师德师风全国著名专家力荐系统研究新时代师德的新《教育伦理学》教师立德树人何以可能?论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更具特殊意义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文字编辑:姜小华美工编辑:夏
2020年10月20日
其他

造访大师:我听叶圣陶谈师德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内心特别敬仰的大师。我是“文革”结束之后第一批考入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大学伦理学教研室工作,不久对教师道德研究发生了兴趣。当时,为了对教育伦理和师德问题开展研究,我一面广泛阅读中外著名教育家原著,一面尽可能对当时还健在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和一些全国优秀教师进行专访,努力记录总结最鲜活的教师道德思想。1983年暑假,我到北京参加青年教师暑期培训,期间,专门给刚刚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叶圣陶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向这位我心慕已久名教育家当面请教师德问题。没想到,叶先生很快托人专门和我电话联系,约好直接到他家去拜访。高山仰止,如沐春风,这次经历使我永生难忘。大师在家里怎样会“青椒”?7月21日下午,我和华东师大的青年教师小金兴冲冲地赶往东四十条叶老家里。由于公交车拥堵,我们紧赶快赶,还是比约定时间晚了一刻钟,十分内疚。叶老的家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北京“四合院”。我们跨进黑漆的大门,穿过整洁的院庭,来到简朴典雅的会客室,只见叶圣陶先生早坐在沙发椅上等候我们了。叶老上穿白色短袖衫,下着深蓝色布裤,脚上是一双黑色布鞋,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显得十分精神。他一见我们就急忙站起来,热情地和我们一一握手,让我们在一张长沙发上坐下,还让他的孙媳妇给我们每人递上一杯冰镇凉茶,打开落地电扇给我们驱热。我们为迟到深表歉意,叶老却笑着说:“北京公交车拥堵,理解,理解!”他的孙媳妇告诉我们,叶老是准时坐在客厅等我们的。“不能让老师等我”,这是叶老的习惯。你听见过哪位“副国级”现任领导人提前等待两位普通青年教师来会面的吗?这就是德高望重的叶圣陶先生。刚坐定,叶老就关心地问了我们在北京开会和生活的情况。他的一言一举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处处表露出一个慈祥老人对青年人的慈爱。我们问候了叶老,叶老今年已八十九高龄,入夏以来身体又不太好,能接见我们,使我们感动不已。他的孙媳给我们介绍说:“叶老对师范教育和教师问题一贯特别重视。”我们问叶老:“您能不能给我们谈谈师德问题?”叶老谦虚地说他对师德没有研究,只是觉得师德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还是大家随便谈谈,讨论讨论。教师教书育人是根本的叶老开门见山地说,师德问题是和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的。师德的实质就是教师怎样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有益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实际的益处。”叶老说:“党和国家对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很多,其中要求教师教书育人是根本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才会使学生真正受益。有的人认为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就好了,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这样不好。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无论你教什么功课,都要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能不能真正把功课教好,不光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和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密切的关系。”听到这里,我们向叶老反映,目前在大、中、小学校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是党团组织和学生思想工作干部管的事,与己“不搭界”。有人认为管学生的思想品德太麻烦,“吃力不讨好”,不愿当班主任。叶老听了连连摇手说:“这不好,这不好。这种情况我也听说了。教师怎么能把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看作同自己没有关系的事儿呢?做教师的不管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怎么行呢?教师首先应教学生怎样做人。”讲到这里,他略略沉思了一下,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我们坐在叶老的身旁,倾听着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仿佛看到了他那颗对人民教育事业无比赤热的心在“怦怦”跳动。叶老对青少年学生怀有多么诚挚的爱,对广大教师又寄予多大的希望!掌握业务专门知识,这也是师德天气实在热。叶老坐的位置离电扇比较远,他说着说着,额上已是汗涔涔了。他抹了抹汗,呷了两口凉茶,又继续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谈下去。叶老说:“教师要给学生实际的益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样,就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认认真真把数学工作做好。”叶老仔细向我们询问了教学工作和业务学习的情况。他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现在,有的教师对自己所教的那门功课不大懂,今天听别人讲,自己没有好好领会,明天就去教学生,这样讲课不会给学生太多的益处。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讲课,在理解知识和掌握学习上给学生实际的益处。现在,有的教师业务水平不够格,要想办法逐步进修。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搞好教学,不是为了个人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为了要给学生实际的好处,为了对培养四化建设的人才有利。”叶老把不断进修,搞好教学看作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教师之间要团结无间,互相配合叶老思路敏捷,话锋很健。不待我们提问,他又将话题深入到教师怎样在教学工作中处理个人与其他教师的相互关系上。他说:“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活动的行为真正有益于学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之间就要团结合作,互相配合。对于教学工作,大家要有一个大致的看法,不能张老师说东,李老师说西,大家自顾自。比如你教道德伦理课的,不能对学生上数学课、体育课的情况不闻不问,和其他的任课教师不接触。教数学、体育的教师也不能只管自己。总的说来,教师之间要团结无间,互相配合。这个问题,学校的校长要注意。如果一个学校的有关教师之间,大家连姓名也弄不清楚,这个学校肯定弄不好。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你们培养出来的人,都是要当教师的。“聆听着叶老的话,我们深感他的话有的放矢。怎样在教师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观念,加强团结合作,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不正是当前师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吗?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叶老非常重视教师的自我师德修养。我们告诉叶老,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间不长,问他对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有什么要求和希望。叶老笑着说:“就是为人师表。怎样为法?大家可以自己去想。”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他这两句话说得深沉有力。接着,叶老又勉励我们说:“要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主要靠实践,靠自己努力。你们青年教师可以交几个朋友。在教学之余大家经常碰碰头,总结总结,大家努力向上,力求做一个好教师。”他最后又说:“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叶老娓娓而谈,情真意切。他始终把是否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作为衡量师德的一根准绳,给我们以强烈的感触和深刻的启示。
2020年9月10日
其他

新时代教师伦理学与师德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重视在职教师和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我国的教育伦理学理论研究,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于8月14日-17日在广州召开了“新时期教师伦理学与师德师风建设高端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15位全国教育伦理和师德研究专家出席了会议。
2020年8月19日
其他

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将在遵义召开

(1)请9月15日前,将参会回执(见附件1)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会议联系人;点击下载附件:参会回执
2020年7月24日
其他

当前师德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我认为,当前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师德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该给广大教师说清楚师德背后的伦理问题。师德有着很深刻的伦理背景。
2020年6月29日
其他

对构陷中伤教师的行为不可容忍!

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造谣孩子遭老师体罚导致吐血”的案件有了最新进展。广州白云警方6月1日通报:关于刘某(微博名:小岛里的大海)故意编造谎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事,经警方进一步调查核实,查明刘某故意编造虚假信息,通过注册微博、微信账号方式冒用其他家长身份恶意散布传播,并雇请人员进行网络炒作,从而达到迫使学校开除涉事老师、索要赔偿等目的。鉴于刘某的行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社会影响恶劣,涉嫌寻衅滋事,目前警方已立案侦查,并依法对刘某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警方提醒: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触犯法律的相关人员,警方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广大教师和社会公众对警方维护教师人格尊严和正当权益的公正执法无不拍手称快。法律秉持公正,向构陷、中伤教师的行径说不,我们必须为之点赞。
2020年6月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师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伦理效能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国方案”的雏形,是世界政党史上第一部执政党专门部署道德建设工作的文件。2019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应运而生。这不仅标志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国方案”的“四梁八柱”完善定型,而且对包括师德建设在内的公民道德建设如何将制度层面的公民道德规范转化为国家治理层面的伦理效能提出了新的课题。
2020年5月20日
其他

靠什么来引领五大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设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纲要》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担负起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责任,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局工作谋划推进,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这意味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地位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实质性提升,伦理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0年4月21日
其他

掌握教育分寸:疫情下在线教育的道德智慧

对目前疫情下的在线教育,不论是政府教育部门的官员、学校校长,还是授课教师、学生家长,都要掌握在线教育的分寸,把握教学要求的恰当和适宜。掌握教育分寸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智慧。
2020年3月18日
其他

面对疫情,教师的大爱在哪里?

今年1月19日钟南山院士大义直言,向媒体和广大公众宣告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非常严重,存在人传人的现象,14个医务人员已被感染,正式向全体国人拉响了亿万群众防疫的警报,打响了全国公众参与的防御疫情狙击战。现在,一方面由于武汉政府部门的疫情防控失职,错失了进行防控的最佳时机,引起冠状病毒、病人和人员的大规模传染和流动,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全国上下齐心抗击疫情,但由于人们科学认识和防御新冠状病毒肺炎有一个客观过程,当前全国的抗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有人问,为战胜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全国1700万人民教师可以做些什么?我们教师的师德大爱表现在哪里?面对疫情的师德大爱是一种“境遇道德”。在这个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之下,教师的师德大爱有其特定的表现和要求。第一,教师要珍爱自我生命,做好自我防护。______
2020年2月12日
其他

《教育伦理研究》(第七辑)公开征稿啦!

稿件需注重学术质量,做好学术规范,注明参考文献、引文出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以及个人手机号码和E-mail地址。如果有基金项目支持,可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2020年1月16日
其他

《教育伦理学》入选“2019年十大教育图书”

2020年1月3日,教育治理与智库研究院(ETTG)为大家带来一份新年好礼——“2019年度十大教育图书”。“2019年度十大教育图书”通过出版社自荐、专家推荐和读者推荐等形式,征集了2019年出版的一批优质图书。通过专家三轮评审后,选出了2019年度十大教育图书。由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主编的《教育伦理学》名列其中。
2020年1月4日
其他

师德建设首在“养”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道德是良好教育风气的关键之一,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很多具体政策措施,对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起到良好的效果。师德建设既是一项具体操作性工作,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在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环境下,需要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展开相应的理论探讨,以为更好地进行师德建设的实践提供思考。
2019年12月11日
其他

教育分寸的道德实质及其特点

关于教育分寸的实质,大多数的教育家或学者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来进行探讨的。其一,把教育分寸看作是作为一种施加心理影响的手段。例如,乌申斯基说:“分寸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它只是对我们本身所感受到的各种心理学活动的回忆所作的多少是模糊的和半意识的一种汇聚。”其二,把教育分寸看作是一种教育或教学技巧。其三,把教育分寸看作是礼貌待人或尊重学生。其四,把教育分寸理解为教师的一种高度自觉的活动。显然,这些对于教育分寸实质的探讨,有益于我们进行多视角的考察和认识,但却没有抓住教育分寸最核心的实质问题,即揭示教育分寸的道德实质。
2019年11月19日
其他

引起全国关注的“师道网”上线啦!

11月1日下午,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的“2019年上海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会暨全媒体背景下新时代师德传播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中的一个亮点是全国首家师德专业网——“师道网”正式开通。
2019年11月7日
其他

首批“全国优秀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正式授牌

为了推动教育伦理理论研究与我国师德实践相结合,努力培育“四有教师”,2015年10月,在中国伦理学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倡导启动了第一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受到全国教育界、伦理学界的热烈欢迎,不少大中小学积极参与。在建设单位主动申请的基础上,按照学会关于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全国有18家单位成为第一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一是赶上了好机遇。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党和国家关于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各校师德师风建设、立德树人工作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有志于推动这一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专家学者,主动为大家搭建了好平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量,群策群力,为师德基地建设而努力。二是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遇见好团队。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全国教育伦理学会牵头全国十大师范院校著名学者编著的《教育伦理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她为师德实践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是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丰硕成果,满足基层师德实践的迫切需要。三是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形成了好的经验、取得了好的成效。具体说,呈现出三性:(1)主动性。如,福建师范大学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以教师伦理委员会扎实推进师德实践创新工作;湖南省东安县教育局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全面推动中小学师德实践创新工作;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以师德教育研究中心为载体,带动江苏省内中小学师德实践创新工作。(2)主体性。师德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启动、发动和行动充分体现了发起者、建设者、参与者的主体性,形成外在督促与内在驱动的统一。福建师范大学在伦理学高端论坛上将本校起草的师德评价体系交给专家论证,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上海师范大学多次组织师德评价体系论证,强调师德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创新性。南京晓庄学院以陶行知纪念馆重建为契机,探索师德实践创新的新路子、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坚持创新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径,不断推进师德实践创新工作。另外,师德实践与创新做到三有:(1)有思路。师德实践创新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照抄,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不少建设单位在实践中上下求索。几个师范院校建设单位,四年来,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整合校内体制优势,不断聚焦师德教育问题,坚持教学与研究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融通,校内联动与向中小学辐射结合,在三全育人中融入师德教育。(2)有制度。建设单位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了本单位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如,东北大学、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实验学校、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等。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底线,规定红线,确定教师行为规范,引导教师追求教育至善。(3)有特色。不少建设单位在师德实践创新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建设特色。如,上海师范大学把传承师德文脉与讲好身边师德故事结合起来,起到弘扬师德文化、感化育人的效果。福建师范大学把师德建设与推进全员育人有机统一。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在师德建设过程实现大中小学联动,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提高基地建设的水平,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从今年4月起,启动第一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单位的总结、交流、指导和考察工作。经过建设单位总结、自评和申请,组织专家考察评估和推荐,2019年9月20日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集体讨论,10个单位继续“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下一阶段建设,时间为2019年9月21日至2023年9月20日。决定命名6个单位为第一批“全国优秀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六家单位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湖南省东安县教育局、上海师范大学工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在2019年9月21日全国第七届教育伦理学大会年会上,第一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10个代表在大会和分组专题讨论中交流了丰富多样的生动经验。大家信心满满,决心再接再厉,锐意创新,努力积累新经验,树立新标杆,以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作者为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往期文章精选:全国学者聚焦教育伦理、师德建设与教育现代化不讲教育分寸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对教师"体罚"的处理应恰当合理对师德考察和评价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教师伦理道德建构的三个维度我国的教育伦理道德体系如何科学合理?人性培育的缺失:“北大学子弑母案”的教育伦理反思即将召开全国研讨教育伦理和师德热点问题的学术会议依托道德激励重建新时代师德师风全国著名专家力荐系统研究新时代师德的新《教育伦理学》创建促进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何为教育伦理学?复旦大学师德建设出了哪些新招?教师立德树人何以可能?对高校师德建设中两个典型问题的伦理思考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价值诉求新时代师德提升的四个要义立德树人: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论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更具特殊意义专为教师发声的公众号向您约稿啦!怎样使“尊重教师”不成为一句空话?尊重教师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优化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文字编辑:姜小华美术编辑:夏
2019年10月7日
其他

全国学者聚焦教育伦理、师德建设与教育现代化

2019年9月20至23日,以“新时代教育伦理、师德建设与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第七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来自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7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6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会议收到提交的学术论文近100篇。
2019年9月25日
其他

不讲教育分寸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最近,我国发生的几个引起广大公众高度关注和纷争的师德事件,不论是教师处罚有过失行为的学生,还是学校领导(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处分有失范行为的教师,都与如何掌握教育分寸和尺度有关。
2019年9月3日
其他

对教师"体罚"的处理应恰当合理

最近,五莲二中杨老师因体罚学生遭致处罚和追加处罚,最后被纳入信用黑名单,并驱逐出教育行业,这件事情激起了网络的热议。师德的领域不断地有事发生,也不断地引发网络热议,这一方面表明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容易出事。
2019年7月25日
其他

对师德考察和评价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在政府、学校和社会重视师德建设,力图把师德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建立起全面、科学、合理、有效的师德考察和评价体系,是目前亟需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而建立起这一体系,需要基于中国教育伦理的优秀传统,有选择地借鉴吸收西方教育伦理的有益内容,正确界定师德与师道的关系,充分尊重教师的道德主体地位,同时把师德看做是既有层次之别又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并重视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等相关因素对师德的影响。一师道先于师德
2019年7月10日
其他

教师伦理道德建构的三个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有了更多的期待和需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我们应该从社会进步、个人发展、民族命运的高度正视和重视新时代教师伦理的建构。
2019年6月21日
其他

我国的教育伦理道德体系如何科学合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建构中国特色教育伦理道德体系,是为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事业,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科学的伦理价值导向;是为新的社会条件下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趋善避恶、明辨是非提供正确的道德准则;是为全部教育工作立德树人,培养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优良的思想道德资源。因而,建构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体系理论范式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上述各种教育伦理学理论类型有益成分吸收借鉴,并进行融通和创新;其理论研究应当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次,包括教育伦理道德范围的各种问题。
2019年6月11日
其他

人性培育的缺失:“北大学子弑母案”的教育伦理反思

近日,3年前“北大学子弑母案”的犯罪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警方抓获,这件当年轰动全国的案件,裹挟着“教育悲剧”的沉痛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根据当年新京报记者报道,成绩优异的吴谢宇于2012年进入北大经济学院,在大一大二学年其在北大均获取了奖学金。因为和母亲发生口角,吴谢宇将母亲杀害,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行凶后房间安装监控,镇定自如地做了充足的事后工作,这说明了吴谢宇绝非激情杀人,而是蓄谋已久。
2019年6月2日
其他

即将召开全国研讨教育伦理和师德热点问题的学术会议

会议背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最新有关文件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伦理学理论研究和师德实践,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定于今年9月20-22日在长春联合召开以“新时代教育伦理、师德建设与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第七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热忱邀请学会会员、国内教育伦理学和师德研究专家、师德建设工作者出席本次学术盛会,并且预先准备学术论文或发言提纲,做好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交流的准备。会议议题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议题:1.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理论建构与教育现代化研究;2.提高教师“三个地位”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3.新时代我国师德建设与教育现代化研究;4.新时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研究;5.教育政策伦理、教育管理伦理研究;6.大中小学师德评价研究;7.教学伦理研究;8.当前我国师生、家校关系中突出伦理问题研究;9.中外教育伦理比较研究;10.学校师德建设实践经验交流。会议时间、地点及费用会议时间:2019年9月20-22日(周五报到、周六全天开会、周日离会)会议地点:吉林长春会议费用:与会专家往返交通费、食宿费自理。本次会议不收会务费。会议论文会议论文
2019年5月28日
其他

依托道德激励重建新时代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涉及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系、文化体系、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涉及国民和公众的人生体系、道德体系、价值体系。所以,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特别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
2019年5月19日
其他

全国著名专家力荐系统研究新时代师德的新《教育伦理学》

2019年4月27日,“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理论体系建设与教育现代化高端学术研讨会暨新编本《教育伦理学》首发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道德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2019年5月7日
其他

创建促进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

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说,“教师是未来国民精神的父亲”。教育劳动一方面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年一代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通过塑造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德性,塑造着国民的伦理道德精神。因此,立德树人是一项需要国家最高决策层面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的系统工程,它除了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主体积极性之外,还需要创建能够促进教师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
2019年4月11日
其他

何为教育伦理学?

教育伦理学是研究与教育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当代应用伦理学新兴学科之一。教育伦理学有不同的理论类型和研究层次与范围。我们应当根据发展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需要,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学理论体系。教育伦理学的类型
2019年4月2日
其他

复旦大学师德建设出了哪些新招?

复旦大学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
2019年3月25日
其他

教师立德树人何以可能?

教师是践行立德树人的主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习近平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心和道德自觉性。
2019年3月8日
其他

对高校师德建设中两个典型问题的伦理思考

近几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高校师德问题集中于两个显著方面:其一是校园性侵,其二是学术造假。2018年里,自媒体爆出了某长江学者在多年前的疑似性侵,官媒也揭露了某青年长江学者的学术造假,这两起典型案例更是加剧了社会对于师德问题的高度关注。今天,师德问题的凸现,从一定程度表明了我们加强教师道德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9年3月1日
其他

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价值诉求

教书育人原则,又称立德树人原则,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意义和内在规定性。它既有教育专业活动的道德共同性和继承性,又具有教育职业劳动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书育人原则具有独特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追求。那么,什么是教书育人原则呢?在走进新时代的当代中国,教书育人原则作为教育伦理的根本原则,它的基本含义与要求是:每个教师和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自觉认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社会职责;要明道、信道、立德、立言、立行,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在教育和教学劳动过程中全心全意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使他们德性高尚,人格健全,知识丰富,技能全面,身心健康,善于创新,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自觉成为真理、正义与美德的追求者,经济社会进步的建设者,和谐文明社会的促进者,美好生活的享受者。教书育人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做到:第一,
2019年1月30日
其他

新时代师德提升的四个要义

新时代正呼唤新师德。新时代对教师道德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其基本要义究竟是什么?
2019年1月9日
其他

为何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伦理根本原则?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根本伦理道德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我国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什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伦理的一项根本原则?我们知道,教育伦理原则是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遵循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指导和行为准则。马克思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从本质上说,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伦理的一项根本原则,是维护和保障社会教育活动所追求的各种正当利益的根本需要。立德树人原则为人们解决“教育为什么人服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大是大非问题,提供了教育伦理价值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专业道德)的根本指导。其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伦理的一项根本原则,是维护和保障每一位学生及其家长根本利益的需要。倘如学校教育重视立德树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劳动中悉心培养每个青少年学生良好的美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世界,有益于学生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建功立业,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倘如学校教育不重视立德树人,教师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三观不正”,没有德性,首先损害的是广大学生个人及其家长的根本利益。现代教育实践一再表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德性常常能弥补才能的不足,因为有德性的人今后可以根据社会和工作需要,自觉去学习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才能;而才能永远不能弥补德性的缺失,因为青少年时期如果没有在心灵中栽下德性的种子,有害的品性和错误价值观一旦形成,成人以后再矫正极其困难,往往害人害己,贻害无穷。其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伦理的一项根本原则,是维护和保障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利益的根本需要。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教师职业集体,都是通过教育劳动的产品——培养出符合社会、学生、家长希望的理想人才,得到社会的良好评价和认可来获得自身正当利益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每个教师都重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以德为先,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就能体现和提升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的崇高价值,使全社会更加尊师重教,教师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自然能得到改善。反之,如果学校教育不重视立德树人,教师不能教书育人,培养出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社会公众就会批评抱怨,从而怀疑学校教育和教师劳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使教师正当利益受到损害。其三,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伦理的一项根本原则,是维护和发展社会教育事业的根本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能否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践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职业神圣职责,关系到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的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重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社会历史意义。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价值追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技术诸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和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人们产生了种种教育价值迷失和教师道德失范。在国家政府层面,一段时间内,有的政府部门制定的某些教育政策,在实际推崇的人才培养标准上,急功近利,偏重于人才培养的工具性价值,专注于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心的培养,造成一些学生有知识缺道德、有技能缺德性,甚至不少国家重点培养的青年学生沦变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所谓“教学名师”竟然在课堂上公然宣称,学生读好书就是为了将来“挣大钱、娶美女”,严重贻误学生。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层面,有些学校办学“一切向钱看”,急功近利,实际上放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将教育工作当成赚钱的利器。在学校教育管理和内部教师激励机制上,重智育轻德育,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在考评中
2018年12月29日
其他

立德树人: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

立德树人,又可称之为教书育人,是教育伦理的根本原则,也是教师对社会承担的神圣职责。教师能否在自己的教育劳动实践中自觉做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是衡量其教育劳动社会价值的最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事业,立德树人是几千年来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一、立德是树人的前提,立德才能树人我国传统教育伦理思想认为,成才需先成人,成人要先立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只有立德才能树人。“立德”,在古代是树立德业之意,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大致意思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才是建功立业,再次是形成知识文化系统,有自己的思想理念,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达到永恒不朽。孔颖达说:“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立德树人思想都强调德是成人的根本,社会进步的根基。“树人”,古代之意是育才、培养人才,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比树谷与树木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心血,其复杂性也非树谷与树木所能企及。立德与树人相统一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二、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密不可分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密不可分。《说文解字》对“教育”一词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即可看出,教育就是教师或家长把自己懂得的人生道理、掌握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青少年一代,并最终教下一代人成为善人、行善。教师应先立师德,树人先正己。教师应当有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行、以身垂范。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墨子提倡教师
2018年12月19日
其他

论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

一、师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命题在当代中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学校教育功能的不断拓展,传统教育模式发生着颠覆性变革,师生关系模式以及教育活动秩序面临着重构的挑战。由于伦理价值与现实的冲突而造成师德建设价值取向上的困惑也凸显出来。如何培育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师德人格,无疑是师德文化建设的一个时代性命题。作为一种教师道德行为的理想性人格,师德人格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具有内在结构的动态符号系统。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行为内在结构与外部环境、特定群体活动的契合。教师与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文化的互动是催生师德文化的基本条件。从文化的广义上探讨,师德人格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师德人格的形成过程来看,师德人格则是教师人性发展与社会及其文化互动的产物;从师德人格的构成要素来看,师德人格是一个包括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等要素的子文化系统。在文化的狭义上,师德人格包括了正面引导教师行为的道德价值追求、评判标准、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师德人格能否成为教师行为活动的引导者和规范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仰赖于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互动程度。二是基于师德人格内在结构的适应性。在当今时代,师德人格要发挥正向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它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和与时俱进的伦理价值观。因此,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既要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又要具有新时代元素的价值取向。与此相适应,中国特色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是一个创造性地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创造性地吸纳当代世界文明成果并举的过程。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具有内在逻辑。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师德人格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师人性发展、教育文化传统的穿透力密不可分。正因如此,当我们在面对或评价当代中国师德文化的时候,不仅需要立足于中华民族师德人格的传统源流,还要考察现存师德人格及其价值取向。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培育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师德人格。二、师德人格价值建构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特色的师德人格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可能超越历史和传统。从世界视野考察,中西方师德人格源自相同的天赋论的哲学认知,即道德的本质是人类天赋良知良能的或人类固有的真善美秉性。在中国道家看来,世界的秩序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儒家哲学认为人类天生就有“明德”“善端”“仁心”或“良知良能”在身心之中。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自然律是最高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人类心智中凝化和充分发展就体现为法律”;“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契合的正确理性,投映在一切人身上”;理性是人和上帝共有的一笔财富,“人是上帝赋予的各种生命中唯一具有理性和思维的生命”(西塞罗《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218页)。中西方师德人格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西方师德人格建立在基督教的“博爱”价值观和近代“知识论”的基础上。“博爱”价值观内含着普遍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超越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血缘亲情等自然情感,超越了民族、肤色、阶层、性别、文化和国家等界限。中国师德人格的传统是建立在儒家的仁爱与智慧的基础之上的。孔子将“仁”作为君子圣贤的基本标准,将“仁”提高到“道”的高度,强调“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加强师德文化建设是培育师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塑造。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其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说到底都以提升人的素质,塑造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为旨归。孟子曾描述了理想人格的六种境界:“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从这个意义上讨论,“仁且智”是古代中国对于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最高追求。它是一种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格模式。三、师德人格价值建构的时代创新性优秀师德文化传统与新时代教育理念、伦理因子将成为支撑当代师德人格价值建构的重要文化资源,并对未来师德人格价值建构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在与新时代和世界文化相互适应、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师德人格价值建构必然要汲取新时代元素,包括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伦理因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光明日报2018年02月01日
2018年12月10日
其他

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亮色。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现代教育理念的推行以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教育领域出现了某些功利化、庸俗化的倾向,工具理性日渐取代价值理性,纯净的“象牙塔”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变为“名利场”,教育生态的污染现象日益加剧。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为师之道面临危机,师生关系出现“杂音”。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如下问题:一、师生互不信任
2018年11月29日
其他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新要求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有关精神,如何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1600万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关注的重大任务。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实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统称“准则”)。在师德师风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育部结合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颁布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三个准则的颁布和实施需要明确以下四点:一、准则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党和国家高度肯定长期以来为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广大教师,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某些放松自我要求的教师,因此,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提醒和严管厚爱,是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二、立即部署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各地要结合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进行细化,制定具体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提高针对性、操作性。要做好宣传解读,维护教师职业形象,提振师道尊严。三、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要把好教师入口关,确保每位新入职教师知准则、守底线。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要强化考核,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师德考核。改进师德考核方式方法,避免形式化、随意化。完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科学性、实效性。四、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于有虐待、猥亵、性骚扰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追回相关奖金,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以下准则。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五、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六、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七、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十、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以下准则。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五、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六、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七、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潜心问道,勇于探索,坚守学术良知,反对学术不端;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研、就业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不得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十、积极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树立正确义利观;不得假公济私,擅自利用学校名义或校名、校徽、专利、场所等资源谋取个人利益。《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以下准则。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保教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和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保教活动、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四、潜心培幼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爱岗敬业,细致耐心;不得在工作期间玩忽职守、消极怠工,或空岗、未经批准找人替班,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兼职兼薪。五、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幼儿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保教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幼儿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六、关心爱护幼儿。呵护幼儿健康,保障快乐成长;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不得歧视、侮辱幼儿,严禁猥亵、虐待、伤害幼儿。七、遵循幼教规律。循序渐进,寓教于乐;不得采用学校教育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不得组织有碍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入园招生、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幼儿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推销幼儿读物、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十、规范保教行为。尊重幼儿权益,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幼儿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表演、竞赛等活动,或泄露幼儿与家长的信息。往期回顾: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名单正式公布全国专家研讨“新时代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而更具特殊意义全国第六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将在西安召开专为教师发声的公众号向您约稿啦!!怎样使“尊重教师”不成为一句空话?尊重教师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优化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文字编辑:缪美芹美工编辑:夏
2018年11月19日
其他

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

祺微信编辑:姜小华
2018年11月11日
其他

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名单正式公布

第一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18家单位进入三年来师德建设经验总结和交流考核阶段;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启动,11家单位名单正式公布。现场回顾2018年10月20日,在“新时代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全国第六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上,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名单正式公布。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代表赵建军二级巡视员、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领导共同向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11家单位授牌,参加会议的各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又一次见证了这一有重要意义的师德建设创新举措。在中国伦理学会和教育领导部门的热忱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学会积极组织全国教育伦理和师德研究的一流专家深入师德建设第一线,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与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会、教育行政和宣传部门通力合作,创建“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启动第二批“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旨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推进新形势下的师德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伦理研究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10月19日下午和晚上,召开了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暨第二批“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专家评审会。会上,常务理事们对18家第一批“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提出建设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第一批基地建设。一是要认真总结和交流三年来各个基地建设工作的经验,重点反映基地师德建设的特色和亮点、新思路、新举措。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师德理论专家和基地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组织专家小组对各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工作。对入选为“优秀”的基地授予“全国优秀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合格”的基地继续推进建设、“基本合格”的基地在专家指导下不断改进督促提高、“不合格”的基地将摘牌并取消基地资格。评选结果将通知基地单位和上一级管理部门。去年10月以来,根据常务理事会的决议,启动了第二批基地建设单位的推荐和遴选工作。今年10月19日下午,学会领导和有关专家与本次推荐申报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进一步明确了基地建设的目标,基地建设推进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学会专家和基地单位领导双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常委会会议,在专家推荐、各单位自愿申报和各地区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对申报单位的师德建设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估。在充分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决定了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11家单位的名单。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11家单位的名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山东省济南德润高级中学湖南省东安县舜德学校湖北省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浙江省杭州春芽实验学校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安徽省淮北市实验小学浙江省杭州公益中学淮北师范大学郝文清名师工作室上海民办永昌学校这次获批的基地,均是由多位教育伦理学和师德研究的一流专家推荐,经过考察比较、择优遴选、各自具有较好的师德建设基础、特色和代表性的单位。在10月20日上午的全体大会上,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暨师德实践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张勤教授,代表学会正式宣布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名单。她指出,基地建设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双向合作,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创新。各基地单位要根据学会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确定每年师德实践与创新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发现和培养本单位的“最美教师”、“师德标兵”,激发广大教师的师德主体积极性。学会专家将协助基地共享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师德建设实践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向社会传播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师德建设新经验。首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18家单位: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东安县教育局上海师范大学工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福建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实验学校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学校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阜宁县施庄中心小学往期回顾: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全国专家研讨“新时代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而更具特殊意义全国第六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将在西安召开专为教师发声的公众号向您约稿啦!!怎样使“尊重教师”不成为一句空话?尊重教师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优化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文字编辑:缪美芹美工编辑:夏
2018年11月3日
其他

全国专家研讨“新时代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

2018年10月19至21日,以“新时代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为主题的全国第六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5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大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教授对全国各位专家与学者就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开展学术研讨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当前要积极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精神,要科学地、正确地理解教师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要积极建构有利于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促进广大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二级巡视员赵建军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之际,召开本次全国性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他指出,中国教育伦理学会成立5年以来,广大专家学者以探索教育伦理本真,服务师德建设为宗旨,积极开展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的理论研究,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向全国的教师发出了《新师德宣言》,建立了
2018年10月24日
其他

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

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理论体系和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应当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批判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教育伦理研究和教师道德建设的一些有益经验。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AAE)系美国最大的非工会性质的教育工作者联合组织,《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AAE
2018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