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

姚俭建 师德研究与评价 2022-05-17

一、师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命题

在当代中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学校教育功能的不断拓展,传统教育模式发生着颠覆性变革,师生关系模式以及教育活动秩序面临着重构的挑战。由于伦理价值与现实的冲突而造成师德建设价值取向上的困惑也凸显出来。如何培育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师德人格,无疑是师德文化建设的一个时代性命题。


作为一种教师道德行为的理想性人格,师德人格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具有内在结构的动态符号系统。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行为内在结构与外部环境、特定群体活动的契合。


教师与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文化的互动是催生师德文化的基本条件。从文化的广义上探讨,师德人格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师德人格的形成过程来看,师德人格则是教师人性发展与社会及其文化互动的产物;从师德人格的构成要素来看,师德人格是一个包括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等要素的子文化系统。在文化的狭义上,师德人格包括了正面引导教师行为的道德价值追求、评判标准、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

师德人格能否成为教师行为活动的引导者和规范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仰赖于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互动程度。二是基于师德人格内在结构的适应性


在当今时代,师德人格要发挥正向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它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和与时俱进的伦理价值观。因此,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既要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又要具有新时代元素的价值取向。


与此相适应,中国特色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是一个创造性地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创造性地吸纳当代世界文明成果并举的过程。


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具有内在逻辑。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师德人格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师人性发展、教育文化传统的穿透力密不可分。


正因如此,当我们在面对或评价当代中国师德文化的时候,不仅需要立足于中华民族师德人格的传统源流,还要考察现存师德人格及其价值取向。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培育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师德人格。

二、师德人格价值建构的历史继承性

中国特色的师德人格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可能超越历史和传统。从世界视野考察,中西方师德人格源自相同的天赋论的哲学认知,即道德的本质是人类天赋良知良能的或人类固有的真善美秉性

在中国道家看来,世界的秩序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儒家哲学认为人类天生就有“明德”“善端”“仁心”或“良知良能”在身心之中。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自然律是最高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人类心智中凝化和充分发展就体现为法律”;“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契合的正确理性,投映在一切人身上”;理性是人和上帝共有的一笔财富,“人是上帝赋予的各种生命中唯一具有理性和思维的生命”(西塞罗《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218页)。


中西方师德人格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西方师德人格建立在基督教的“博爱”价值观和近代“知识论”的基础上。“博爱”价值观内含着普遍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超越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血缘亲情等自然情感,超越了民族、肤色、阶层、性别、文化和国家等界限。


中国师德人格的传统是建立在儒家的仁爱与智慧的基础之上的。孔子将“仁”作为君子圣贤的基本标准,将“仁”提高到“道”的高度,强调“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加强师德文化建设是培育师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塑造。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其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说到底都以提升人的素质,塑造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为旨归


孟子曾描述了理想人格的六种境界:“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从这个意义上讨论,“仁且智”是古代中国对于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最高追求。它是一种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格模式。

三、师德人格价值建构的时代创新性

优秀师德文化传统与新时代教育理念、伦理因子将成为支撑当代师德人格价值建构的重要文化资源,并对未来师德人格价值建构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在与新时代和世界文化相互适应、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师德人格价值建构必然要汲取新时代元素,包括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伦理因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光明日报2018年02月01日 01版)


从时代角度审视,师德人格既要富有新时代教育的特质,又要具备新时代的伦理因子。在观念形态上,必须赋予“仁且智”的师德人格以新时代的元素。这对于重构中国师德文化价值观,培育现代师德人格,推进整个师德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元素之一:现代民主与平等的理念

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民主、平等。现代教育观和教学观赋予了师生新的交往理念,那就是平等、合作。师生是相互理解的朋友。从这个理念而言,营造校园生生平等、师生平等的学习和相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基于平等的师生对话是现代教育民主性的体现。在师德人格内在结构中赋予“仁爱”之心的现代性特质,寓民主的精神、平等的思想于教书育人过程中,进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亲近人师、主动学习,体会到课堂与校园的乐趣,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新时代元素之二:激励创新的人格示范

人格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仁且智的师德人格需凸现激励创新的意识和人格示范。正如乌申斯基所分析的,这种激励创新的人格示范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不笃信书本,不盲从定论,不囿于传统,不墨守成规,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大胆求真求新。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形成教师激励创新、学生乐于创新的现代型师生互动场域。

新时代元素之三:宽容与信任的伦理品质

宽容学生、相信学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仁且智师德人格的要素。对学生而言,宽容、被信任更具有教育力和感召力。宽容、信任学生既是教育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宽容与信任,是教育的起点;宽容与信任不存难言育人,更难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宽容、信任和关心学生,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作者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往期回顾:

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新要求

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

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名单正式公布

全国专家研讨“新时代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

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

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而更具特殊意义

全国第六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将在西安召开

专为教师发声的公众号向您约稿啦!!

怎样使“尊重教师”不成为一句空话?

尊重教师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优化

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

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

文字编辑:缪美芹

美工编辑:夏   祺

微信编辑:缪美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