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立德树人何以可能?

王正平 师德研究与评价 2022-05-17

    教师是践行立德树人的主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习近平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心和道德自觉性。 

01

追求真理与正义,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社会责任

    教师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社会责任是由教育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它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一定社会或阶级培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的人。教师应当把自身追求真理与正义,追求真、善、美,并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作为职业劳动的最高境界。第斯多惠指出:“真理是全人类的产物,是人类智慧和需求的结晶”。真理是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引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人只有掌握了真理才能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知道并掌握了真理,才能在真的基础上追求善与美。教师追求真理与正义,不断自我充实和提高,才能具有资政育人、立德树人的资格。

    教师不只是自己追求真理,还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善的境界,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激发学生成长的潜力,做好学生人生道路上指点迷津的引路人,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走上人生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正义是按照高尚的道德行事,正义的事业是为全体民众谋福利的事业。教师立德、立言、立德树人,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确立善的人生价值理念,追求真理与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

02

认识教学的化育功能,自觉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立德树人工作,不是空洞的、简单的、机械的道德说教,而是应当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教学中的化育功能,做到“经师”和“人师”合一,“教书”与“育人”统一,在教学中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因此,一切关心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教师,一切真正对社会和人民负责的教师,总是自觉地把育人看作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自觉为人民革命事业培养大批人才。他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还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通过学科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学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又是向学生传授思想的过程。杜威指出:“教育者-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职责就是务必使儿童和青少年所获得的观念最大限度地是用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获得的,即它们是指导行动的活动的观念,是动力。这种要求和这种机会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教学是最具普遍形式的德性教育方式,教师要利用教学过程实现道德教育。教师能否在教学中传递道德价值,是体现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志。马修•桑格认为,“教学这项工作有着深远的道德意义和影响。实际上,如果老师不能传达道德价值观或者无法对有益于人类的事做出评判,那么他们就无法在教育生涯里取得进步。”在教学中实行德性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无形接受教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教育永葆进步的方式。

    通过学科教学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贯彻立德树人道德原则的主要渠道。苏霍姆林斯基曾十分深刻地说过:“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育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且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条的火把的第一顆火星。”课程育人可以实现全科、全程、全员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知识、德性、思想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化育功能充分体现于学科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科教师在学校中占教师总人数的大多数,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应重视发挥各学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提高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仅靠少数负责学生思想工作的专职教师“孤军作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当前,在学校教师中特别要重视纠正那种认为只有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才是“正业”、“份内事”,把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没学问”、“份外事”的有害偏见,坚决克服那种“只教书,不育人”,只管学生的专业知识成绩,不管学生思想品徳状况的错误倾向。每个教师,不管在学校教育中具体担任哪一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结合自己的工作,自觉教书育人。

03

学习有关科学知识,自觉按照科学规律培养学生良善的思想品德

    教师应当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与立德树人工作密切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以便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良善品德。教师对跨学科知识的融通与应用,有利于学生能通过各学科的学习,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并付诸于实践。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揭示了教育目的、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师生关系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有益知识,它有益于我们教师认识和掌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教师学习心理学,有益于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按照学生道德心理成长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付诸道德行动,形成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科学的学问,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教师学习伦理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是非善恶观念,养成良善的品德十分重要。教师能通过伦理学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和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怎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应当追求怎样的幸福。教师应当以知求善。 “依据这种信心去行动的教师就会看到,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教师对广泛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融通,是挖掘学生德性培养的可能性,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善品德的有效路径。

04

研究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特点,自觉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规律与艺术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教师的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才能产生有益的效果。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急剧变化的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新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既给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创造了更为理想的社会和思想环境,提供了全新的锻炼机会,又使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面临着比以往更为错综复杂的种种思想困境和考验。这对教师的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应当从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规律和艺术。


    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起点。立德树人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有的放矢”,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教师要经常深入自己的学生之中,与学生促膝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和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既有优点,又有弱点。例如:求知欲强,道德修养不足;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薄弱;追求行为自由,法纪观念不强;懂得享受生活,艰苦奋斗意识缺乏等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应当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思想特点出发,积极加强引导,帮助他们保持优点,克服弱点。


    教师要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年龄特性、行为个性、思维方式,在教育和教学中遵循学生本身的成长发展规律,把握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与艺术。杜威认为,“教学是一种艺术,而真正的教师就是艺术家。”思想教育乃至全部教育工作,都要教师从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出发,选择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施加恰当的影响,如同艺术家殚精竭力地雕塑和描绘艺术品,是一种高级的思想艺术创造。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劳动中,充分发挥个性教育的魅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道德观念转化成道德行为。 


    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査、科学实验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立德树人的另一重要途径和艺术。学生好思想、好品徳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师最容易通过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发现、洞察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因人因事地加以引导,这无疑是思想教育的“及时雨”,能收到育人于细微之中,治病于秋毫之末的教育效果。


    关心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是立德树人的又一重要途径和艺术。关心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是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应当看到,不少青少年学生是由于不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在空闲时间里精神生活空虚而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休闲活动的引诱而误入歧途的。如,有些学生受新鲜、暴力、色情的刺激和诱惑,课余时间热衷于管理不良的网吧,通宵达旦,玩网络游戏,甚至网络赌博,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对学生课余生活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是背离教师道德要求的。学校和教师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思想品德教育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与健康的小说、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的亲密接触中,在参加各类有益的体育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情操的陶冶,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作者:王正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往期回顾:

对高校师德建设中两个典型问题的伦理思考

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价值诉求

新时代师德提升的四个要义

为何要把立人作为教育伦理根本原则?

立德树人: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

论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

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新要求

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

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名单正式公布

全国专家研讨“新时代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

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

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而更具特殊意义

全国第六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将在西安召开

专为教师发声的公众号向您约稿啦!!

怎样使“尊重教师”不成为一句空话?

尊重教师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优化

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

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

文字编辑:李文静

美工编辑:夏   祺

微信编辑:李文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