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性培育的缺失:“北大学子弑母案”的教育伦理反思

李文静 师德研究与评价 2022-05-17

    近日,3年前“北大学子弑母案”的犯罪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警方抓获,这件当年轰动全国的案件,裹挟着“教育悲剧”的沉痛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根据当年新京报记者报道,成绩优异的吴谢宇于2012年进入北大经济学院,在大一大二学年其在北大均获取了奖学金。因为和母亲发生口角,吴谢宇将母亲杀害,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行凶后房间安装监控,镇定自如地做了充足的事后工作,这说明了吴谢宇绝非激情杀人,而是蓄谋已久。

    整个案件之所以让人无比痛心,是因为凶手“北大学子”身份的加持,这位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竟将犯罪的毒手伸向了十月怀胎又辛苦养育自己20多年的母亲身上,让人们再一次见识到“高分数低素质”的“人才”之可怖,认识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求分数,不重立德树人而导致的起码人性培育缺失之沉痛。许多年来,我们对学生和孩子的教育上只重教,不重育。“赢在起跑线上”的片面教育观过分强调分数,把升学率、进名校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这种学习方式和教育环境让孩子成为无情的考试机器,孩子的品德教育被忽略,善良的人性得不到培育,完善的人格得不到健全,从而导致这种极端沉痛的案例呈现在我们眼前。

    直面“北大学子弑母案”所反映出来的人性培育缺失的教育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全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做出深刻反思和应对努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其一,分数不是唯一,德性的培育才是最高目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责任。无论是社会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还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期许,都不应该以分数成绩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让学生在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中获得人健康成长的真正乐趣。教育作为一种责任常常影响一个学生的人生,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就要建立健全学生完善的品格和人性,从而使其对自身获取的教育有所回馈,能够感恩与回报社会。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善。他说:“什么是教育之善?答案很简单——教育造就善的人,并且善的人行为高尚。”教育劳动的目的不是创造某种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也不是单一的社会服务性劳动,而是要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创造新人,即把正在成长着的青少年一代,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知识技能、品德 素养和身心健康的人,既能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做贡献,又能为实现人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一个社会应该确立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广大学生的人生幸福作为最终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把学生打造成某种工具或附庸。   

   其二,要坚决避免“假大空”的口号式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要落实落细。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我们学生精神世界的最复杂的那些过程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个人信念和个人观点的形成过程,是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去帮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人民’要困难得多。”一方面,流于表面的“假大空”过于理想化的口号式教育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同感和共鸣,甚至并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而尚未健全成熟的学生心灵和头脑要被具体而可行的小事情引导。例如,“要感恩和亲爱把自己送来学校学习的父母”、“要及时向父母表达爱意”、“要对身边的人有礼貌”、“不要浪费粮食”、“不能乱扔垃圾”、“说话要诚实”等等。另一方面,“假大空”的口号式教育因为没有可操作性,只会使学生对加之于身的空洞使命感和责任感产生心灵抗拒和排斥,太过遥远的目标也会使学生失去追求的动力。只有让教育回归具体实践,学生们才会在切身的感受中明辨是非善恶,明确自身作为主体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其三,教育应该使人更像人,而使人成为人的根本就是培育人性。爱因斯坦有一段论述人性之重要性的话:“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要是你们能这样做,展示在面前的是通向新乐园的道路,要是你们不能这样做,那么摆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普遍死亡的危险。”人性是走向道德的起点,注重培育人的德性基础教育,就要使学生从小树立尊重生命的观念意识,从爱护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开始,慢慢培育爱人爱己的善良人性,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时尊重自己的生命,这样才不会在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忘记人之为人的本真,不会让自己所接受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自己走向歧途的助力。施韦兹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只有依靠尊重生命的心理意识,才能用更为广阔的视域看待万事万物和整个生命历程,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德性和品格,获得自身与他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毫无疑问,像“北大学子弑母案”这种暴露人性丑态的社会反面案例,常常避免不了人们对“教育的悲剧”“教育的失败”等话题的追问和探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确实存在自身的缺失,然而当我们意识到这种缺失的存在时,就要想办法尽可能的直面它,用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它。尽管我们对“北大学子弑母案”式的悲剧感到痛斥和扼腕,但我们也要坚信教育始终发挥着向受训者释放积极向善讯号的作用。与此同时,教育仍旧是一把闪耀人性光辉的火炬,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


作者为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助理研究员


往期文章精选:

即将召开全国研讨教育伦理和师德热点问题的学术会议

依托道德激励重建新时代师德师风

全国著名专家力荐系统研究新时代师德的新《教育伦理学》

创建促进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

何为教育伦理学?

复旦大学师德建设出了哪些新招?

教师立德树人何以可能?

对高校师德建设中两个典型问题的伦理思考

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价值诉求

新时代师德提升的四个要义

立德树人: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

论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

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

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

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

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更具特殊意义

专为教师发声的公众号向您约稿啦!

怎样使“尊重教师”不成为一句空话?

尊重教师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优化

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

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

文字编辑:李文静

美工编辑:夏   祺

微信编辑:李文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