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依托道德激励重建新时代师德师风

周智强 师德研究与评价 2022-05-17


     师德师风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涉及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系、文化体系、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涉及国民和公众的人生体系、道德体系、价值体系。所以,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特别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

     这一讲话既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日常的教师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就是要把严格制度规定与日常教育督导结合起来,在制度性的硬约束中有思想道德的教育引领和必要的督促指导,而且要做到日常化、常态化。


把握师德师风

建设规律


        从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身规律来看,除了要强化制度约束,把严格执行制度规定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一定阶段针对突出问题、突发事件,形成行政、法律、舆论的高压态势,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还要加大师德师风的教育引导、培训指导、督促训导,坚持道德的要用道德来解决,从根本上扭转不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社会基础、思想环境、道德氛围、评价方式,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把“德”的修为培育、训练养成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要义,继承回归尊师重教的传统,构建“道德对应”的闭环,在全社会对于教师的道德尊崇和道德期待中,形成激励和鼓励教师“做好老师”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舆论态势;在道德激励中强化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思想引领;在道德鼓励中优化教师自觉修为、自觉养成、自觉追求的行为示范。 



做好加法和减法


       从当前来说,针对群众反响强烈的实际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影响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克服教育市场化、产业化、行政化带来的弊端,加大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既要为师德师风建设做“减法”,去除附着在教师身上的不恰当要求和负担,更要做“加法”,立足于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根本指针,拨准高素质教师也就是“好老师”的标准,围绕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教师”这一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



群体和个体

齐发力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化身,教师的行为无论在群体上还是在个体上,都容不得半点瑕疵。个体行为对于群体形象的损害和破坏,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注重教师个体行为的养成,紧盯每一位教师的行为规范,防止“害群之马”,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不仅指出了教师个体行为对于群体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师德师风传承的必要性。从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看,“师道传承”、“感怀师恩”也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最近,《文汇报》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推出特别报道《“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几位好老师”》,几位教育新楷模口述采访形式,讲述了动人新怀的师德师恩故事。从这些故事当中,可以感受师恩中包含的师德师风深刻启示,包括脚踏实地,掌握教书育人规律;更新理念,形成独特教学特色;甘为人梯,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也说明,“一个一个好老师”的带动引领作用,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是多么重要。这也是道德激励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激发职业荣誉感

责任感


        尊师重教道德激励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通过“道德对应性”,在主体和客体、责任和义务之间形成相互对称、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效应。我们既要对教师提出高于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构见完美的群体道德形象,更要在全社会恢复和强化尊师重教的传统,让教师真正获得尊严感、幸福感,激发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在道德激励中重塑新时代的师德师风。 

        在中国人传统生活中,为什么把“天地君亲师”作为敬奉的对象,并且在家里的中堂设有牌位或条幅,就在于这五大祭祀对象贯通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也构建了中国人的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其中,“师”在思想价值引领上具有代表作用,在许多时候,明君如师,“君”和“师”在精神和心灵层面相互指代,凸显了两者在道德和价值上以德服众、以功教化的率先垂范作用。比如,周文王就是融君与师为一身的典型代表,他的言传和身教就体现在“大人先生”的崇高道德品行上。“文王身体力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不正是古代人生导师的生动写照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何以能够列于五大祭祀对象,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依托之一,就在于“师”和“君”一样,具有学高德劭的楷模作用。师德师风之所以重要,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特别强调尊师重教,其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师德师风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熏陶,也离不开特定时期和阶段社会风尚和教育实践。脱离传统文化,师德师风建设就会失去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当下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师德师风建设就会偏离方向、变成空谈。简单地提出回到过去,恢复传统的做法,或者一味强调现实的特殊性,隔断历史,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大国良师是一个长期养成过程。实践表明,围绕道德激励所形成的多途径多形式多载体的培育方式,确是一个融合传统和现代、个体与群体、制度与文化、教育与实践的可行之道。  


作者: 周智强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编审


往期文章精选:

全国著名专家力荐系统研究新时代师德的新《教育伦理学》

创建促进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

何为教育伦理学?

复旦大学师德建设出了哪些新招?

教师立德树人何以可能?

对高校师德建设中两个典型问题的伦理思考

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价值诉求

新时代师德提升的四个要义

立德树人: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

论师德人格的价值建构

当今师生关系的伦理忧思与引导

教师的惩罚权亟需理性治理

美国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伦理准则

师德建设因教师政治地位提高更具特殊意义

专为教师发声的公众号向您约稿啦!

怎样使“尊重教师”不成为一句空话?

尊重教师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优化

尊重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将教师“污名化”会是全社会之殇

新师德宣言——我们的师德信条

文字编辑:李文静

美工编辑:夏   祺

微信编辑:宋文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