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资房企卷土重来

局姐团队 地产知识橘 2022-12-01

 
当全行业一片哀嚎的时刻,外资来抄底了。

上周,高盛高调官宣,正在买入中国房企的美元债。

他们甚至乐观地认为,目前市场的传染风险被高估了,事实上远没有那么严重。
 


这给风声鹤唳的房地产市场,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但其实,早在高盛之前,当内地房企还在为“三道红线”焦头烂额之际,港资房企已经悄悄在内地开启扩张了——

历经2015年的“急流勇退”后,这一波大举北上,颇有点卷土重来的意味。

 
回溯过往,香港房企作为内地楼市的老师傅,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存在。

长实、新世界、新鸿基等老牌港资房企涌入内地掘金,不仅带来了卖楼花、按揭购房这些先进的销售模式,更树立起了早期内地房企发展的标杆。

但当内地进入高周转房企长袖善舞的年代,一切都指向了蒙眼狂赌冲规模,当生存法则变成了赤裸裸的狼性文化……

温和的港资房企就显得落寞了,选择了资本大撤退。

2013年,李嘉诚抛售了广州西城都荟和上海的项目套现了121个小目标,由此开启了卖卖卖模式,也带了一个坏头。

2015年,华人置业宣布完全退出成都市场。

同一年,新世界把内地接近一半的土储卖给了“牌友”许老板。

也就是那几年,收下港资房企巨额项目的恒大,摇身一变成为了宇宙第一房企。
 


如今,错失内地第二波汹涌大牛市的港资房企,已经完全被挤出了内地的主流房企名单,Top 20房企中,港资的身影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近几年,我们看到,以往保守谨慎的香港房企,颇有点逆流而上之意。

香港置地是这一轮表现最为高调的开发商之一。

早在去年,疫情最严峻的2月份,香港置地就以超过310亿元的巨资,鲸吞上海综合体地块,成为上海总价地王。

随后,它又在重庆、武汉等多个城市发力拿地。

又比如,新世界中国。

今年1月,新世界把总部搬迁到了广州,重仓内地和大湾区的意图表露无遗。

第三代掌舵者郑志刚也公开说了,我们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国内地的发展和坚持投资。

是实话没错了。

在大湾区,新世界的旧改所向披靡,至今在广州已经囊括了5个城市更新项目,版图遍及海珠、荔湾、增城等地。

(图片来源:拆神)

甚至与国企坐上了同一班车,积极参与旧城的改造。

当然,也没有错过最擅长的商业地产项目。

2020年8月,新世界就拿下上海黄浦区淮海中路地块,势要建立起上海的第二个K11购物中心。

而最近因为天环广场事件弄得沸沸扬扬的新鸿基地产,也在广州首轮集中供地中表现亮眼,摘得了那次土拍中成交价格最高的一块宗地。
 

 
港资房企的“一进一退”,无疑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时代缩影。

近些年,内地地产市场的主流开发模式,是高周转下的大举扩张。

而港资房企长期面对土地极度稀缺的香港市场,历来信奉通过多年囤地来吃透土地溢价、利用精细化打造,提高产品溢价的模式。

老一辈的路劲董事局主席单伟豹也曾感慨过——

在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不进取就意味着落后,如果香港房企像内地开发商那样发展,现在国内前十大开发商,起码有两家是香港的。

而且,因为骨子里渗透的稳健基因、也历经了早期香港楼市的大浪淘沙,他们深知,慢慢走,才能走得快,赚到自己预估的利润就离场了。

也许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他们后怕了,也不愿意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全行业开启降杠杆周期时,港资房企的优势突然就体现出来了。

去年,当绝大部分内地房企在红线下挣扎的时候,港企的资产负债率是这个样子的——


由于拥有境外顺畅的融资渠道,他们的融资成本低到令人咋舌——
 


在全行业普遍缺钱的大环境下,这简直是赤裸裸的降维打击。

于是,当房地产调控进入深水区,高杠杆的房企陷入去杠杆的洪流之中,无债一声轻,还非常有钱的港资,就这么开心地回来捡漏了。
 

 
那时过境迁后,港资房企再度北上,还有机会吗?

讲真,随着房地产逐渐进入存量时代,财务成本低廉的港资房企,在物业运营方面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的。

他们更擅长用长线思维去精雕细琢每个商业综合体,做出产品的高溢价。

酒店和写字楼对内地房企来说是鸡肋,但对港资而言,是无往而不胜的赚钱利器。

但落到住宅市场上,讲真,港资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

目前内地的环境早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首先,土地和金融制度越发完善,此前香港房企仰仗的囤地几十年,慢慢开发的路子已经不太行得通了。

这不,此前长实公司囤地惜售的行为惹怒了成都政府,就被当地监管部门下过惩戒令——
 


同时,港企的决策流程过于完善和保守了,也很难去适应和把握云诡波谲、与政策高度联动的内地楼市。

而且讲真,香港房企的住宅产品,有点……太不与时俱进了。

就说户型方面吧。

小阳台、八字形的钻石客厅、不方正的布局……十几年前,这种典型的设计在港资开发的楼盘就已经比比皆是了——

简而言之,就是麻雀虽小,还很丑。

但在十几年后,强调产品力的时代,居然还是这样的操刀风格!实在有点跟不上迭代的居住需求了,甚至比不上见过世面的内地房企。

举个栗子吧。

最近入市的广州荔湾新盘滨江上都,位置不错,定位豪宅,一线望江,本来市场期待很高,但户型面世之后,确实蛮让人大跌眼镜——

180多平的大户型,居然连南北通透都没做到,主人房的厕所还带着奇怪的尖角——
 


这让那些苛刻的千万级以上预算的客户,怎么买得下手?

看来,想在内地房地产市场上重回舞台中心,这一次,港资房企需要走过的路,依然是上一个十年没有做到的那些——

真正放下身段,用内地的魔法,打败用惯港式套路的曾经的自己。
 
以上为正文,来自熊先生

更多楼市原生内容,欢迎关注「地产知识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