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掌握“感觉剥夺定律“,对孩子施加必要的“刺激”

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01-09


    今天,与大家分享“感觉剥夺定律”。


    【来源】

  美国心理学家黑伯等人,首创了一种“感觉剥夺”实验。假定你现在就是被试,他们把你领到一个小房间里,按照事先的约定,你得尽可能长时间地躺在床上,只有吃饭、上厕所才能起来。他们给你戴上一副半透明的护目镜,啥也看不见;再给你戴上一副厚厚的棉手套,你就啥也没法摸了;而且给你塞上耳塞,你就啥也听不见了。

在黑伯的实验中,被试者在被隔离12、24、48小时后,被要求做简单算术、字谜游戏和组词等测试,结果,被隔离时间越长,测试的成绩就越差。有的被试者变得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容易激动,还有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等症状,奇怪的是,有的还出现了错觉和幻觉。仪器显示出他们的脑电波比隔离前明显减慢。隔离时间如果过长,有些人会无法忍受,要求中途退出实验。

实验都告诉我们,人如果不能持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人的身心就会变得不正常。这个定律叫做“感觉剥夺定律”。


【结论】

感觉剥夺实验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特别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身心要想保持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就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

在没有刺激因素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人的意志就会衰退,智慧就会枯竭,理想就会丧失,才能就会退化。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刺激,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才分别给予适度的刺激,是充分发掘他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应用】

    作为家长,一定要更多地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刺激,只要它们利于孩子的成长。应该给孩子哪些刺激呢?


  1.社会刺激。

主要包括整个社会的体制、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工作环境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一切都应该产生足以“刺激”孩子个体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强大动力,创造一种开拓进取的社会环境。

也许上面的内容过于“公文”化了,其实很简单,社会上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激励孩子的素材。

比如疫情当前,许多科学家如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和许多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抗疫一线,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救人于水火,许多新闻工作者深入疫区采写抗疫故事等等,都是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像他们那样学有所长,报效祖国的生动素材。

当然,我们给孩子激励的同时,也应该给他们适当的压力。压力适中,负荷得当,有利于他们奋发进取。压力过轻,会使他们觉得能量“过剩”,滋生自满情绪;压力过重,又会使他们觉得能量“耗尽”,产生畏难情绪;唯有压力适度,他们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和使用自己的创造能量。


2.自我刺激。

这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鞭策、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创造力的一股重要的内在动力。

通过上面的“社会刺激”激励孩子,引领他们拥有梦想,并产生为梦想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力。

使孩子形成“自我刺激”的方法有很多,身边的人物、身边发生的故事、看一场电影、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都可以激发孩子的“自我刺激”。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吃苦,怕孩子遇到危险,对他们千娇万宠,这样的孩子不仅会眼界狭小、心胸狭隘,而且会因为缺少很多社会实践,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将难以适应。我们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孩子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因此不要总是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摁”在书桌上,要让他们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了解新鲜的事物,把他们的眼、口、鼻、耳等感觉器官都充分利用起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世界,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了。


3.物质刺激(精神刺激)。

这是人们赖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可以激励孩子克服保守情绪、怠惰情绪、知足情绪,不断进取,不断开拓,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不过采取物质奖励亦有不足之处。心理学上认为,孩子的一些行为只靠单独的外在因素来维持的时候,刺激一旦减弱或消失,行为也就随之消失。物质奖励的方法有好处,必然也有坏处。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一定要适度,要注意奖励的方向性和教育性,不宜单纯为了奖励而奖励。要让孩子明白对他的奖励绝不是他做的事情的本身,而是奖励他做事情的态度。例如,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进行奖励,通过奖励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奖励的教育性是通过赞扬使孩子有光荣的感觉,有幸福的感觉,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就是说,物质奖励一定要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

   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的文章,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追梦教师袁建国”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再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

更多家庭教育文章,请点击阅读

用好“延迟满足法则”,训练孩子的控制力

您懂得“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却不一定懂得“尊重法则”的全部内容

掌握“思维模式法则”,孩子一定会改变

掌握“自然惩罚法则”,有效避免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

家庭教育,离不开“南风法则”

用“梦想法则”,为孩子点亮心灯

学习“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养成孩子好习惯,学会用“强化定律”

家长应该学会用“木桶定律”指导孩子上“网课”

怎样陪孩子上网课?学会使用“罗森塔尔效应”吧!

怎样陪孩子上网课?应该遵循鱼缸法则

如何教育孩子?先从“说话”改变自己

孩子不知道感恩,建议家长用这七个方法

如何激励孩子?两种错误认识,四个关键词,一个科学结论

给家长朋友的一封信(4)如何帮孩子迎接期末考试

给家长朋友的一封信(3)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

给家长朋友的一封信(2)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给家长朋友的一封信(1) 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我们一起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