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实验中学新教育·爱研会写作部特邀评论夏婷 [前言]大家好,我是第342期写作部的活动评论员夏婷。这次完成袁建国校长布置的任务时间十分仓促:本周参加完湖北教育的“教研名师”复评比赛,还未领奖就返校加入了校期中考试的监考和阅卷工作,仅一天的时间来完成今晚的议题,实在是有点匆忙。下面,我就简要给大家做一点分享。 一、什么是“以自我为中心” 一般情况下,拿到一个议题,研究生们的本能反应是:寻找核心概念。我也不例外。于是,拿到这个议题,我下意识的反应是:这应该是一个与心理学领域相结合的议题。 1.什么是自我?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它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状况的认识。 2.知道“自我”有什么用? 自我和本我是分析一个人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的基本面。当我们看待一个人时,首先把这个人分为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他的自我面、一个是他的本我面。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包括: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偏好等,主要是理性的我。本我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我,包括:内心的感受和潜在的内心渴望及恐惧感等,主要是感性的我。每个人都有自我与本我这两个面,且每个人当下自我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都受到这两个面的影响。在这两个面对人的影响作用上来说,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大多数人在对待某件事儿或某个人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上,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都具有倾向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大多数人在对待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上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要么是主要由自我决定的,要么是主要由本我决定的;要么更加偏向于理性,要么更加偏向于感性,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的心态。这一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用于指导我们对某个人进行应急的心理干预。也就是说,主要指导我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某个人。 3.教育中的自我、本我、超我 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1)本我。本我就是我想干嘛就干嘛---快乐原则;(2)自我。要根据外部的情况审时度势---现实原则;(3)超我,一定是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 4.什么是“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是指做任何事都把自己放在首位,做任何事情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利益,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要周围人都听从于自己又很少认识到自己的错。
二、“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及对策探析 1. 托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初探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托幼教育一体化, 人们对2-3岁幼儿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了。这一年龄的儿童通过“人”与“我”、“物”与“我”的比较, 逐步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界失望和作为主体的自己, 从而形成了对自制的认识, 即自我意识的萌芽。“以自我为中心”是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1岁多的孩子就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到了2岁左右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更为突出, 更加强烈, 表现为固执,任性,不听从大人的吩咐,不愿与同伴友好地玩耍等等。这些越来越不听话的孩子们, 家长和教师往往感到很难教育。有的采用高压政策, 以硬性手段来强迫孩子服从;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还小, 对他的任何要求多百依百顺。不良的教育将导致个性不能健康的发展, 并且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为此, 作者以问卷方式调查了托班 (2-3) 儿童在此方面的表现、家庭的教育情况。希望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造成孩子这些表现类型的原因,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探讨幼儿园和家长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的合理途径和方法。 托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表现类型:(1)固执型。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比较固执, 有时还要按自己的意愿去支配他人。他们看见商场了有好看的玩具而家里也有同种玩具时他也偏要买, 不管家长怎么劝解。哄骗就是不理, 不听。使得家长很头痛。有的孩子很任性要小便了爸爸带他去他不肯一定要妈妈带去, 谁代替都不行。(2)自私型。这种表现类型是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他们把家里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占为己有, 不肯把东西给同伴.大人一起分享。如:他有一样玩具, 一个小朋友也想玩可是他就不肯给这位小朋友玩。 家长采取的措施类型:(1)讲道理。在调查过程中采取这一措施的家长最多, 占了54%。如家长带孩子外出时, 大人抱累了要孩子自己走一会儿, 可是孩子不肯怎么办呢?家长采取的方法就是跟他讲道理, 使他懂得道理自愿下地走。(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采取这一措施的仅次于第一种, 占总人数的19%。采用这一方法的家长都是通过利用身边的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玩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转移他们的目标。 托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为的原因分析:(1)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托班 (2-3) 的幼儿自我意识正处于萌芽时期, 孩子关于“我”的概念正在逐步形成, 进而会在各种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突出“我”的强烈愿望。经调查有90%的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表现。在生活中如果受到家长和教师的约束, 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有时不让做的他偏要做, 不采纳接受大人的意见。(2)对孩子的宠爱。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十分的宠爱, 过分地迁就孩子, 他们认为孩子现在还小还不懂事, 孩子想怎样就让他怎样。有的孩子得不到满足就会又哭又闹, 家长见到孩子的哭闹就屈服。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任性等习惯。在问卷中有72%的家长认为是由此形成这种行为习惯的。(3)缺少与同伴儿童的交往。现在的孩子都住在高楼里, 一门关紧与世隔绝, 他们又是独生子女, 在上幼儿园之前很少与同龄儿童一切交往, 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践。因此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家里最大的, 大人都围着他转。于是在真正的与同伴交往中就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对策:(1)发挥各种榜样的作用。家长、教师应让合作能力强的孩子为合作能力弱的孩子树立榜样;(2)交给孩子合作的方法。例如:活动中有四个小朋友,只有三件玩具怎么办?老师就可以告诉孩子们,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可互相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在这种具体的合作情景中,帮助孩子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尝到合作的甜头而渴望合作;(3)让孩子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在孩子通过合作成功地完成任务后,家长、老师应给予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要让孩子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让其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增进孩子间的友谊,以便他们更好的沟通与合作;(4)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孩子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如: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脱穿衣服、解钮扣等。另外,家长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拿到园里与同伴分享;在家时,多带孩子出去与其他小朋友玩乐。(5)强化孩子的合作情感体验。有时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但孩子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受到。因此,教师看到孩子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调,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引导孩子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有部分小学生也可以借鉴以上的方法。 2.浅析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 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表现:(1)自信心过度膨胀,自以为是。喜欢夸耀自己的才能,希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课堂里,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这些同学都会抢着回答。老师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必须举手,而且经过老师同意后才能站起来说。但他们的表现经常有违“常规”,他通常把手举得高高的,整个手臂都竖起来,越过自己的位置,有时还急得大声地喊:“老师,我来;老师,我来!”,情绪极度兴奋,有时不经同意就“倏”地一声站个滔滔不绝;有些同学甚至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按耐不住,大声说出答案;更离谱的是他们不等老师把话说完,就像发“连珠炮”一样问问题,那气势正可谓“咄咄逼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行为促发了他的自信心过度膨胀,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以为是,于是演化成自负。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就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即很少为别人考虑,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2)固执已见,唯我独尊。这种学生在学生间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不会换位思考,仅从自己的爱好与需求出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往往不愿以自己的付出换取别人的恩惠,从而导致同学关系的疏远。(3)缺乏同情心,嫉妒那些强于自己的人。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同时,在别人成功时,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4)处理问题处处以自我为出发点。在学校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孩子,大事小事都爱跑到老师面前告状。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没怎么他,某某同学怎么怎么我了”,从来都是先给自己找“理由”。 导致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的原因:(1)家庭环境因素。独生子女从小享受长辈们的过分保护与溺爱,容易形成“唯我独尊、唯我独好”的心理。另外,父母忙于事业出去打工,很少去关心子女,这也为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种下了“恶果”。(2)学校因素。学校缺少弥补措施,虽然时下素质教育的提法比较盛行,但总也避免不了对分数或名次的“追求”。另外,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人们对待教育的看法,尤其是惩罚问题上观点更是不一。“严禁体罚”的范围被无限扩大,不但打不得,而且训不得,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导致有些人一切向钱看,抱着以自我为中心错误思想为人处世,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自私自利的种子。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缺陷的对策分析:(1)父母需要采取科学方法教育孩子:①制定规矩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②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父母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③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适当参与家务事。例如:中学生可以空闲时间或学业不繁忙的时候,应当适当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不光减轻父母的负担,还可让中学生通过体验到父母的艰辛来培养“体贴他人”的行为习惯。(2)学校设置课堂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①引导该生拥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中学生在校可在不耽误学习的时间内自愿去参予志愿服务活动,如:卫生劳动、公益活动或替教师整理办公桌等志愿活动,不仅能锻炼自我,还能着眼于培养“眼中有他人”的心态,避免只顾自己。②开设心理课要把握好心理辅导的目标,明确辅导内容。心理辅导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心理、社会交往、自我意识、青春期心理、消费休闲等内容。与此同时,加强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培养。③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通过平等的师生交流,让他清楚地认识到班集体内平等的权利和必须遵守的共同纪律。(3)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想法和需求。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中学生可准备一本笔记本,坚持记下自己每日为他人或学校做了多少好事,思考这些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这些做法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4)对待别人要宽容,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和同伴的关系相比小学显得更微妙,因为要注意很多细节上的东西。中学生往往对同伴的期待很高,希望能建立亲密关系。这时我们可以在适当的给予同伴友好的关注和支持,倾听同伴的诉苦,为其分担予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持友谊关系,并且可减少留给他人的自私形象。(5)媒体传播的正确引导。例如:多观看“感动人物”短片,唤起中学生的良知,使中学生在潜意识上反思自身某些不良行为,从而促使中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利用“短片榜样”约束“以自我为中心”行为。 3.浅谈中专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当今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的产生根源:(1) 当今中专生家庭环境;(2)社会现实环境;(3)历史背景。统治的糟粕而加以丢弃。中国社会又经历了由十年“文革”直接导致的信任危机和信仰危机,广大人民群众包括青少年中出现了对集体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幻灭,也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获得了滋生的土壤。另外,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的不一致。加强情感教育是抵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的良策:(1)教育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现在许多青少年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要由爱所牵引的教育,这是基于对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我们的心中有着永恒的情感、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这都是需要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2) 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的陶冶,更多的与自然世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关爱的温暖和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3)加强美育。美育是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基石,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美育类课程被严重挤占,而且教育方式也不科学。 4.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升入大学时一般都在18岁左右,他们已走过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前期,正步入青年中后期。由于经历了相当长的学习和生活岁月,他们的身体已逐渐成熟,心理也逐渐定型,既有知、情、意的发展,也有个性的发展,而自我是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它在个性发展中起着调节作用。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表现情况来看,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估量基本上是正确的。如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发展、自我评价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和独立感进一步强化等等,这既是社会评价正确引导的结果,也是大学生逐步成熟的标志。但大学生毕竟处于心理上逐步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准成人”发展阶段,其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自我矛盾。如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我的目标与我的能力、自信的我与自卑的我、自尊的我与虚荣的我、好自卑的我、自尊的我与虚荣的我、好胜的我与嫉妒的我之间的矛盾等等,甚至还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1)自负:自以为了不起,过高地评价自己;(2)自满:自以为满足,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3)自私: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4)自由:对个人而言,自由是指属于个人的一切不被任何人占有和控制;(5)自恋:即自我陶醉。 造成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浅析:(1)社会的赞誉;(2)政治的开明;(3)经济的发展;(4)教育的误区;(5)家庭的宠爱与器重。 解决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对策:(1)平等对待各个群体,弱化对大学生的宣传;(2)深刻剖析西方民主,加强权利与义务教育;(3)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含量与人格魅力;(4)增加社会实践、集体劳动的力度。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是完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这种微观教育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激之自教、导之自行,引导他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本文资料参考
1.本我,自我与超我_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7290566-25410107.html
2.什么是自我 - 业百科 https://www.yebaike.com/22/1191388.html
3. 李寒梅,于海东.试论青少年的自我与自我认同[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5):7-9.
什么是自我和本我?明白这个有什么用? - 西瓜视频 https://www.ixigua.com/6869486437113266688
4.什么是自我,本我,超我?-文化-高清完整正版视频在线观看-优酷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U3NjAzNTU3Ng==.html
5. 陈娆.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世纪桥,2010,(09):94-95.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0.09.063
6.魏校娟.托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初探[J].文学教育(中),2011,(11):152.
7.李进莉.浅析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C].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6:81-82.
8.方明.浅谈中专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J].卫生职业教育,2004,(18):152-153.
9.陈娆.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世纪桥,2010,(09):94-95.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0.09.063
10.谢龙生,叶伯成.论学生自我教育——以自我教育为中心实现学校德育的微观突破[J].浙江农村技术师专学报,1997,(04):33-37+65.
===========================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长
按
解
锁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