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洪建《赤壁》(八上25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评析

更多初中语文名师课例,请点击阅读

部编初语各年级上册第四五单元名师课堂集锦

徐杰执教《动物笑谈》(七上17课)视频

洪镇涛《天上的街市》(七上20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欧阳缚龙《女娲造人》(七上21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张敏《寓言四则》(七上22课)教学设计

于修影《富贵不能淫》(八上22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李良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22课)课堂实录及品鉴

崔丽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22课)课堂实录【全国课堂大赛一等奖】

钱梦龙《愚公移山》(八上23课)教学实录

董一菲《周亚夫军细柳》(八上24课)

孙双金《春望》(八上25课)视频

王亚静《雁门太守行》(八上25课)教学设计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八上25课)教学设计

徐杰《智取生辰纲》(九上22课)教学设计及评析——追求简约设计,注重思维训练

王君《范进中举》(九上23课)课堂实录

孙双金《三顾茅庐》(九上24课)实录
孙双金《三顾茅庐》(九上24课)视频
胡金辉《刘姥姥进大观园》(九上25课)教学设计

梅洪建老师


梅洪建《赤壁》(八上25课)教学设计


      (注:本教学设计根据梅洪建老师的课堂实录整理)
      一、直接入题,明确赏析方法
      出示讲课标题,学生齐读: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二、赏析后两句,体会俊逸与清新
      1.学生朗读诗歌,师生评析。
      2.教师屏显: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
      教师提示:沈德潜是清代著名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有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
      3.自读诗歌后两句,从中找出一个减法算式。
      生阅读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并板书: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
      4.思考:作者对周瑜是怎样的感情?(不屑。生读出“不屑”)
      5.思考:根据这一减法算式推出一个加法算式。(周瑜+东风=二乔留吴)
      6.思考:这首诗是绝句。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叙事,后两句议论或者抒情,那么,杜牧通过这首咏史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
      (1)“东风”“锁二乔”/“二乔留吴”分别指什么意思?(机遇;失败或者成功)
      (2)如果将刚才的算式变化一下,能得出什么算式?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杜牧+机遇=大展身手
      表达的感情:给我机遇,我定能成功。
      7.教师打出杜牧生平后归纳:这就是杜牧,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一个满腹才华、在失望中永怀希望的人。(对学生提出希望和鼓励)
      8.教师归纳是个特点:俊逸。
      9.教师打出资料,学生进行比较:
      (1)创作一首咏史诗,从重大事件还是小事件入手好?
      (2)叙述事件之后,直接抒情好还是曲折抒情好?
      (3)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描写评论,庄重好还是浮薄好?
      学生回答后明确:应该是: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
      而作者却是:渺小>重大;曲折>直接;浮薄>庄重。
      教师归纳并打出:勇闯新路,打破常规,给人新颖别致的感觉,这是杜牧诗歌的另一特点:清新。
      三、赏析前两句,了解“蓄势”的方法
      1.写了哪些事、物?
      2.读出什么感觉?
      教师打出: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3.将这些事、物连加,作者“认前朝”想“认”的是什么?
      教师打出:折戟+沙+磨洗+认前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并打出:“折戟”,蕴含了惊心动魄的厮杀;“沉沙”让我们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力量就是“自信”。
      4.这些事、物与全诗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在诗歌里,这种方法叫“蓄势”。
      5.教师总结本课内容,齐读,下课。


梅洪建《赤壁》(八上25课)

课堂实录





本文出自《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年12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