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游击队 | 贵阳街头作战成功

团子 刺鸟栖息地 2022-03-25
“在『撒野』系列推送里,我们探索有关精神疾病的各种玩法,发布刺鸟栖息地主办的各类主题活动,同时友情转发我们认为值得一试的其他活动资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探索自助和互助的多元形式,重建人与人的连结。”
撒野系列
41心理游击队



第一站:大十字广场

weiwei准备的插花




大家好,我是团子。2021年2月6日,我和贵阳的朋友共同发起了一次心理游击活动——去街头摆了个心理健康的摊儿。除了不做心理咨询和不提供医学建议这两条,别的敞开了聊!


不知是因推文短还是活动形式新鲜,活动宣传效果意料之外得好。前来询问活动的人很多,但如约来到广场的人只有一位,G君。为了达到和大众互动目的,我们决定动起来!这位硕果仅存的伙伴因对大众精神健康议题有着极强的兴趣,遂同我们一起转移到地下商场,市中心商场,反正哪儿人多我们便往哪儿去。


街边场景特殊,没人愿主动上前询问。于是后面调整为了团子问其他人问题,用各种说法吸引大家停留下来。一共有20多个路人表示了兴趣,多数是漠视或表示怀疑排斥,也有人礼貌地拒绝,一些伙伴则被朋友们怂恿打趣上前与我们聊天。


第二站:地下通道


我们一行三人开始感到了不好意思和焦虑,有一种被迫卖艺的窘迫感,但吆喝习惯就好了。大家逐渐进入状态,各司其职。街头太好玩儿了!跟空间里很结构化的活动完全不一样,街头那种随意的魅力太吸引人了!刺激新鲜不可预知。


转移阵地




第一个主动过来了解的是聋人,一位六七十岁带着眼镜的老爷爷。我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我们通过比划和手机打字向他解释了活动的目的,只见他笑吟吟地挥挥手走了。此后摊位无人问津,于是精神健康聊天临时变成了街头采访。因经验匮乏,我觉得自己问不出问题,缺乏多元创意。笨拙地开始吆喝,许久之后,终于一对情侣停了下来,大家的紧张感缓和不少,很开心地发现还是有人可以聊的。


终于


后来有好几对情侣停下来聊对精神健康的看法,许多人知道KnowYourself。除了第一对情侣,基本上都是男生占主导说话,大多觉得心理困扰跟个人的心理承受和情绪调节能力有关,也有人认为跟环境的影响有关。有人认为焦虑抑郁是病,想得多;有的反对,觉得这些情绪正常。提到精神不健康会联想到自杀,自残,极端。缓解焦虑抑郁的方法于偏向自我调整或跟朋友家人倾诉,个别朋友倾向于寻求医生帮助或用消费来自我关怀。


观点不同的情侣


我还遇到了两个警察


警察①

:你对精神健康有什么看法?

阿Sir:我不会,我是警察。

:你对精神不健康有什么看法?

阿sir: 我不会,我是警察。


警察②

我看了很多自杀,该治病治病。

遇到事儿,有情绪很正常,像心灵感冒。


第三站:市中心广场




这次行动加上回家后的观察,结合与当地青年行动者的对话,我得到了很不靠谱的判断:贵州年轻人的生活更似饮食男女,生活多围绕在喝酒吃饭打麻将唱KTV上,对公共话题则不太感冒。因属于山区,宏观的历史经济因素导致贵州比较闭塞,自给自足,少有外来文化的融入。虽线上频繁接触着新鲜事物理念,大家线下却圈子很死,缺少新鲜的血液加入。相比较大城市的公共参与氛围,贵阳没有那么高,但零星的行动者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滋生公民文化的土壤。总的来说,贵州是一个你到小店里,老板会给你倒杯茶闲聊的好客宝地,人情味十足,但问题也在这儿。人情社会往往意味着过分重视人际关系网,比较复杂,久了容易让人吃不消。


凌晨依旧热闹的烙锅店




团子:忐忑!初次在贵阳办活动充满了无数的未知,从开始设计的室内小组活动变成街头采访,跨越大到让人头疼。好在有一拍即合的伙伴搭档做事,胆子也就大了些,撒开去实践。线上大家有着接二连三的问题,线下活动却少有人参与,那些愿意停留下来聊聊的人们也多处于被动的状态,不确定要如何对话,主办方则难以调动大家的主动参与性。街头的特质会极大地影响活动的形式、深度和内容。在喧闹的大街上和陌生人聊心理健康真是充满挑战,将来要好好思考怎样办合适街头文化的公共活动。


weiwei:发现身边有心理困扰群体之后一直想组织类似互助的活动,但会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很激动这次可以找到朋友一起尝试。感谢朋友们的帮忙!虽然和朋友做过街拍走过巷子,但从未有过街头聊天的实践,这是一次自我突破。因为活动约得临时,一开始充满了期待感觉会很好玩。想象的街头聊天是比较有深度的,落地的时候却变成了快问快答,导致不太确定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实际和设想的活动存在偏差,而且没做问题的筛选,开始会感到有点被动,后来有人愿意停下来聊了就松和些。总的来说,大家聊的时间都很短,讨论的问题比较浅,这次没聊过瘾。希望这种互助的活动是可持续的,将来想找一些朋友来共同组织。


贵阳街头夜晚


G君:线上代替不了线下人们鲜活的互动。我喜欢街头有着无限可能的随机性和非正式的自然感。我之前刻板地认为活动应该是有明确框架和分工的,但现在觉得只要有人去try就挺好的。街头有种野生的魅力,这种有人怀疑有人喜欢的drama感是能激发人的。这次互动发现大家的回答很多样化。有人认为心理不健康是很严峻的问题,有的觉得这仅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但大家似乎多是用娱乐性活动去渡过这个时期,并不能痊愈。在生活节奏快的现时,很多青年人有相似的困扰并需要一个友好的交流环境,我希望找到一个亲密,大家可畅所欲言交流的线下小社群。将来想自己组织活动,激发更深入的讨论。


小卡: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特别喜欢这个活动!街头的场景下的互动更灵活更有想象力,而且相比之前我们做的需要严格策划精准控制的社工团体来说,这种方式对发起者自己来说也会更加自在,舒展,可以丢掉不少心理包袱。而且一直以来好像只有大城市有类似的活动,这次能去到贵阳,真是难得。不多说了,下次我也要做!




南京,走起!


相较结构化的室内活动,街头的偶然随性会让主办方和参与者都少些心理负担。是否能碰上和能聊啥全靠缘分。贵阳的街头活动是一次尝试,接下来我们打算不定期地在南京继续和大家玩【心理游击队】,期待继续用一毛钱碰撞出火花。


这里多和大家聊两句。过往一直有很多伙伴希望我们有线上的互助群/活动,似乎对双方都更加便利,且线上的成本更低。其实我们之前做过,也深入了解过很多线上互助团体,发现网络活动有着碎片化和观点极化的特征,缺乏鲜活即时的互动,让人难以建立起联结感,较难产生/维系自发的交流。更多人是带着观望的视角,等待别人先表露;也会有指向主办方的单向提问,期望得到专业权威的回复。先不说我们并不是专家,也对所谓专家或任何单一自满的解释持怀疑态度,重点是这种琐碎的聊天,投喂式信息咨询其实十分低效且内耗,对于一个小团队来说很难承受。更不用说互动边界和伦理风险等问题。我们更期待线下与你相见,也期待线上的交流是彼此尊重彼此理解。








3月,新街口见?



再次明确一下刺鸟栖息地是什么,我们做自媒体但是我们绝不仅仅是一个自媒体;我们有着专业的社工和心理背景,但我们不提供一对一的陪伴和咨询服务;我们是公益组织,但我们不是可以无尽索取的对象;我们希望帮助到更多人,但我们也很明白良性可持续改变的前提是要好好保重自己


如果有心力的话,我们会在线下活动彼此有了解的基础上,发展一些面向熟悉伙伴的线上互助活动。听说有不少伙伴希望发起行动,但往往被各自担忧和顾虑给绊住了脚步。我们有过相似的阶段,于是一直等待谁可以带着自己一起玩儿,后来发现行动者可遇不可求,等不如做。于是脆敞开地去尝试,保持着反身自省,边做边学。我们相信大家都有行动的潜能,刺鸟也一直在提供经验/工具供大家参考,希望你可以和我们一起带着批判思维,保持反思,大胆尝试,共同进步!




感谢

写对联的伙伴

拍照记录的weiwei

(和ta热情的朋友们)

帮忙出点子的大霞

G君,方梅,小卡

所有给予关注和支持的朋友












请大家多多支持团子~

调皮的她把叔叔的中华丢到了马桶里,

需要资金来赔偿哈哈哈!




END




撰文|团子

责编|小卡

排版|Summer



艺术共创进行中,快来参加什么样的空间让你感到治愈?

关于心灵感冒

抑郁者为何偏爱“心灵感冒”的说法?

心灵感冒的泡沫经济:抗抑郁药流行之后的日本



团子之前发起的活动(均已结束)

南京丨朋辈互助小组:友善与讨好 

南京丨朋辈互助小组:焦焦焦焦虑!

南京丨朋辈互助小组:带上好吃的和2020说再见

南京| 朋辈互助小组:冬日围炉话自卑 



刺鸟栖息地非典型精神健康公益组织。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除了开展同伴教育、互助团体、讲座沙龙等经典社工项目,也通过影像研习、影像制作、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四年举办药玩·精神健康嘉年华。与多所高校合作,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706空间青年基金、银杏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支持。赞助支持/活动合作/投稿,联系thornbird123@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