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佬正传》,最具现实主义立场和人文主义情怀的精神疾病电影
Editor's Note
陈医生的电影系列终于更新到了《癫佬正传》,这是经典的精神病主题电影,更是一部宝贵的社工电影!何为专业,何为信念,在这部片子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社工学生,很难不被打动。至今仍记得片尾曲的那句“世界上有很多破碎,怎么落力修补都不对” ——小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祖承精神世界 Author 陈智民
“ 精神科医生陈智民的博士课题关注精神病学电影,研究精神病学元素在电影中表现得当与否,研究精神病学元素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的作用。这是他的系列影评。共约60篇。欢迎临床精神病学教学者利用这些影评制作教学材料,也欢迎影视制作者利用该系列影评的结论来创作。”
该精神病学电影所属的类型:描绘院内生活
虽然绝大多数精神病学电影都来自欧美,但令人惊喜的是,对精神障碍患者面貌表现得最充分、最真诚、最具现实主义立场、最有人文主义情怀的竟然是这部来自香港的《癫佬正传》。该片有不仅有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刻画世态人心的功力,还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艺术性和现实关怀完美结合的典范。
(1)解释
总体来讲,该片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尤其是流浪汉病人的刻画相当准确,这是很需要下苦功夫去模仿的,试举数例:
1.阿狗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共病智力障碍的病人,能看到他行为愚蠢凌乱、易于激动,他无缘无故把头靠在陌生人肩上,表情和动作有愚蠢、幼稚、痴笑、玩闹和不协调的特点,在空无一人的鱼市拿刀砍鱼块玩,易被玩具转移注意力等;
2.流浪汉们喜欢捡各种垃圾来囤积,并用垃圾来构建住所,普遍喜欢过自己的流浪生活而不愿入院,一些传神的表现如阿婆的各种铁皮盒子、阿松捡烟头的神态、像道士的几个男人对过往行人指手画脚等;
3.表现阿全受精神刺激时运用了一些巧妙的手法,如因自己头部流血而错误地看到地上流血的儿子、在门外小混混们拼命拍门时先是听不到声音继而听到剧烈吵闹而大受刺激;
4.表现阿松在警察局内害怕警察和社工迫害他,眼神畏闪、表情怪异不协调;
5.阿全在受刺激后,在楼道里衣衫不整、面红耳赤、表情凶恶怪异、行为刻板地喊“通通去死”;
6.阿全在刚送入医院时,突然安静下来、表现近乎正常。临床病人发病时也不是一直都紊乱、有时也有相对正常的时候,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保留有将自己怪异行为合理化或掩饰的能力;
(2)美中不足
对病人病态行为的原因进行表现时,还不够深入,更多是老百姓对病人直观印象的提炼,比如常常用闪光灯或吵闹来作为病人的突发激越的原因、阿全病前是卖鸡的所以发病时的表现就是乱杀鸡和生吃鸡肉、他在幼儿园大开杀戒是误以为儿子有危险、阿狗企图自杀时口中喃喃自语称“妈妈要我去死”。这种做法,可能是担心观众理解不了病人的多种荒诞行为,所以非得找出一个荒诞的理由来使他们的行为显得“合理”。
如果有精神科医生的指导,有望拍得更加深入,比如表现阿全在和前期争吵之前已经偷偷漏服药、凭空听到声音叫他要复仇、将鸡作为前妻的象征来杀害、在幼儿园中因为感觉老师要迫害自己因而先发制人、阿狗是在听到命令性幻听要求其自杀和杀害社工因而动手。再比如,阿全在送走社工和记者后,有一段手抖、步履蹒跚、动作僵硬的表现,如果是要表现服用抗精神药后可能出现的类帕金森氏症,那么这个副作用在出现后会持续存在,不太会像电影那样间断出现。
对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表现过于密集,虽然主观上是想要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但社会对病人极易闯祸的刻板印象也被强化了。事实上,精神病人的肇事肇祸尤其是严重暴力行为,一般来讲并不比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而且主要是对亲人动手,只是因为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常常对此过分关注和夸大。电影后半段女记者写的关于阿全的报道引发了邻居们的恐慌,也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反映。
(3)社会问题的反映和在剧情中的作用
可以看出是一部用主人公之间的友谊串起来的社会问题纪录片,也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艰难任务来制造感情深入过程的剧情片,但不论采用何种理解,都能发现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和剧情进展有紧密的配合。
电影有意将当时香港的精神病人社会工作问题做一个大汇总大展示,最主要是四大类问题:
1.精神病人流浪汉收容不力:像阿狗这样有过冲动史的病人仍然没有得到充分预防、影响市容的肮脏流浪汉聚集街头、流浪汉们私自构建的住所造成安全隐患、流浪汉们生活条件不足造成悲剧,这些问题的讨论体现在影片18分钟徐先生和记者的问答,主要是港府因为人权考虑或政策有争议等原因难以对流浪汉们采取强制措施。65分时医生反驳徐先生时所说的,也反映出医院的收治资源不足、在病人收治上的政策不合理等问题;
2.社工资源不足和支持不够:电影多处通过经理的对谈表现重生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人手不足、资金缺乏,社工自身缺乏心理支持和多学科团队协作、导致在工作屡屡遭受挫折、自身也陷入失望和悲观中,从医生的话中能看到医院和社工之间的链接不够紧密、不能帮社工兜底、甚至寄希望于社工多让病人待在家里;
3.精神障碍患者的特殊性和社会工作的先天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因为疾病的缘故,多数缺乏对自身病情的了解和对自身生活的安置能力,所以他们常常对他人的帮助和介入不领情、不接受甚至抵触,这是精神病人社会工作的一大独特之处。比如流浪汉病人并不配合别人给他们安置住所,阿明在被徐先生指责时列举了阿松屡屡犯错和愈加陷入困境的例子,徐先生在夜晚和记者闲谈时提到的一户全家吸毒卖淫的家庭的例子;
4.社区融入和舆论环境:这一部分主要由阿全这条线来体现,阿全和女记者谈及自己老婆离婚和其他人被家属抛弃而只能住到中途宿舍、女记者看到报上各种将病人的肇事肇祸作为噱头来报道、阿全因为怕被人知道不肯到庇护工场去、阿全提到其他人因为社会歧视找不到工作、阿全提到别的病人因为受不了邻居的风言风语而发病、阿全被前妻排斥而不能和儿子亲近、邻居看了报纸后大感畏惧排斥而围攻阿全等。
社会工作中一些有特殊性的点成功推动了情感深入过程,比如女记者因为徐先生对棘手情况的巧妙处理而心生好感、徐先生为保护病人免受闪光灯刺激而对女记者产生误会、女记者因为对精神病人特殊性的无知而差点受伤进而更深地理解了徐先生的忠告、在受阿明的影响而深感悲观时徐先生在夜晚的山上向女记者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徐先生准备撒手不管时女记者厉声激励他帮阿全最后一把。
社会工作中的困难,也从不同角度在发挥“使主人公失望并毁灭”的功能:1.现实困难的角度,比如病人和家属的不领情,以及个案屡屡失败;2.缺乏支持的角度,比如同伴辞职和医生协助不力等;3.意义丧失的角度,比如他为了保护警察不得不掏枪射杀了疯狂的阿全时,是在一个荒诞的事件中否定了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
(4)艺术手法分析
这个情感主线是“A和B刚开始互隔阂误解,在逐个克服困难中,A对B逐渐了解认同,在B牺牲后A接过其旗帜”,这虽然是入门级的套路,但在那么多连一个完整可信的故事都讲不出来的电影的衬托下,这就能算是个需要被单独表扬的优点了。这套路的一大妙处是,将观众置于女记者的视角,怀着好奇、误解和无知被徐先生这个知情者一步步体验精神病人社会工作的内情,并跟着女记者一起产生认同和情感升华,这就发挥了很好的将观众代入的作用。
在这个大的思想情感质变过程之下,还有若干小的前后对比,比如:1.两人在诊室门口交心时,徐先生的失望和无助到了极点,一个在影片开头自信干练的人被挫折打击到这个地步,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到了顶点;2.影片开头时用了“医生”和“三姑婆”等几个有趣的故事,让人轻松愉快,在基调上也符合大众对精神病人的印象,让观众产生了一个喜剧的预期,但随着逐渐深入,悲剧接连发生,这样的前后对比更使人感到沉重;3.女记者一开始是看看问问的旁观视角,是和徐先生一起追赶病人而拖他后腿的人,但到影片后半部,已经开始协助徐先生,接过徐先生的人物去追赶病人;4.徐先生在接连打击下,已然走向放弃,但在听到阿狗要自杀仍然冲上前去,这种言论和行为的背离反映的是他近乎本能的爱心和责任感。
想要了解王祖承老师的更多文章请见另一个公众号:王祖承心理空间
想要查看所有的精神病学电影请见:适合用于临床教学的精神病学电影名单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
精神健康X影像
刺鸟独立观察这些你从未听说过的电影节,让不可说变为可说一群初中生用影像为精神疾病发声在曼谷看独立电影 | 探访泰国独立影院Cinema Oasis
导演专访她放弃遗产,用脱口秀和冷水澡对付抑郁 (何小培)
我们和青年导演聊了聊影像,原生家庭和精神健康 (王坪)他用17部短片给『病人』作传 (王育臣)
《我和很多人一起假装抑郁》:抑郁症发作时创作的喜剧 (华真一)
刺鸟影评《西西弗斯》| 从戈夫曼的全控机构到纯男性戒毒所的互助日常
刺鸟片单10部电影,走近女性抑郁
这10部电影,带你走近双相情感障碍
刺鸟经验回顾面向自我,背对观众 | 精神健康X影像 (2021)一个心理学毕业生的影像研习笔记(2020)影像X精神健康:大家都来看电影 (2020)
刺鸟往期放映上海 | 百忧解,摄像机,自画像 (2021.08)上海/无锡/苏州 |《幸孕旅馆》影像研习 (2021.04)北京 | 用影像和2020告别 (2020.12)南京 | 11部电影带你探讨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2020.11)无锡 | 11部电影带你探讨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2020.10-11)上海 | 光影流动,有病呻吟 | 精神健康主题影像研习会 (2020.10)上海 | 女性影像 × 精神健康沙龙 (内附报名方式) (2020.10)
刺鸟影像实践刺鸟栖息地首部概念短片发布
支持刺鸟栖息地欢迎购买原创周边我们有原创周边了!|刺鸟的面包与玫瑰
精神健康公共艺术团体。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 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 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开展同伴教育、 互助团体、 讲座沙龙等经典项目, 也通过影像研习、 影像制作、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五年举办精神健康艺术展览。与多所高校合作, 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 706空间青年基金、 银杏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