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开放地讨论了一下「开放式对话」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2-07-17

“在杂音系列专栏里,我们收集各种各样有关精神健康议题的声音。尽量去呈现更多的观点,打造一个多元化声音的集散地。”


 杂音系列 

64篇 

 关键词:精神健康 开放式对话 医学人文 亲历者声音



前情提要 ✦

 Open Dialogue 


2022年5月21日,刺鸟团队发起了5.21线上茶话 | 开放式对话如何治疗精神障碍?活动,该活动是内部志愿者共学的开放旁听,本次活动免费,读者自愿打赏。活动吸引了接近一百名读者参加。大家的背景各异,亲历者和家属、医疗从业者、社工、咨询师、相关专业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

刺鸟成员小卡先和大家梳理了开放式对话的理论脉络和发展现状,接着分享了实操的基本原则。小林和大家分享了社工视角下对该种处遇方法的思考,并展示了刺鸟团队做的开放式对话文库,该文库可能是目前该领域最全面系统的中英文资料梳理,适合感兴趣人士自学或研究人士用于文学回顾,之后会在刺鸟平台开源发布。敬请期待。最后是自由互动环节。活动结束后,原本只用于报名通知的短期微信群里开启了热烈的讨论。

下面的内容,是关于活动反馈、读者互动的整理。所有资料都已征求过许可并作匿名处理。

如果你不了解开放式对话,可以点击5.21线上茶话 | 开放式对话如何治疗精神障碍?走近开放式对话 做基础了解。



参与者反馈 ✦

 Open Dialogue 

  • 轻松 自然 有创意
  • 反思、敬佩、启发
  • 自由。平等。创生。
  • 舒适  放松 开阔视野
  • 开放,平等,宽容
  • 困,开心,创造力
  • 自由 放松 多元视角
  • 親切 支持 力量
  • 共生 怯台 激励
  • 温暖  开放  感恩
  • 温和 亲切 自然
  • 充实 启示 新生
  • 多元的路 希望 實踐的可能
  • 谢谢,感恩 ,今天由于其他事情的原因很晚才入会,听了大家的讨论觉得很暖
  • 辛苦团队啦!受益良多!大家真诚地分享很有共鸣,非常温暖愿大家都健健康康(方方面面都是)感谢
  • 不得不說,我在活動對話裡看見有幾位精神科的醫生或是學生,也是很有人文關懷的,這讓我多了點希望。感謝各位~

 



分享过程中的提问和反馈

 Open Dialogue 


  • 太奢侈了,我们这里可能一条都满足不了

  • 很好奇参与开放式对话对家庭代际关系的重塑,对于匮乏民主平等尊重精神的华人家庭来说感觉是个挺大的突破口。亲历者的精神困境主要来自与父母的矛盾冲突时,怎么组织对话,各位有印象深刻的案例吗?

  • 不知道现场有没有医务工作者,我自己的假设,就是开放式对话如果在医疗服务中实施,比如医生、护理人员的个案压力会不会很大,这个是否会成为实践开放式对话的阻碍呢?还是说它通过把个案分散到社区缓解了住院的压力…

  • 我参加了一段时间的被动支持团体小组,其实也有像开放式对话,但是感觉疗效不大,因为每次都是新的人,无法建立信任以及熟悉度,这么看来还是与开放式对话有不同。那么每次参与的人其实是不可控的,怎么保证开放式对话的原则性?

  • 我觉得很多人有点害怕精神疾患患者,恐惧便带来不公正的对待;也有的人借题发挥,制造很多冲突。

  • 大家都在找共鸣,亲历者需要有人一起讨论疾病,需要平等的、大家对疾病的共鸣

  • 开放式对话如何处理价值冲突问题呢?如果专业工作者识别出了污名元素,需不需要去引导?

  • 开放式对话最关键在于平等的沟通,如果不平等,根本就不开放。

  • 可不可以在召集的时候换个说法,不只是说仅仅聚焦亲历者,也是聚焦家属亲友的困扰。

  • 或许可以试试这样的说法来召集大家:「大家都難,大家來聊聊各自難的地方」

  • 我觉得像是刺鸟这样的线上聊天,对我来说是开放的。但有时候心理咨询,我不觉得是开放的。所以对我来说,平等才是第一位。一下子的开放沟通,我很难信任。

  • 有共同需求和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开放式对话,效果会更好

  • 信任是前提,之后的对话我觉得不一定要马上有好的效果。交流和对话才是关键,一心抱着治疗的愿望,反而不开放。

 


开放式对话的前提之一:呼唤医学人文教育

 Open Dialogue 

  • 对医生来说,选择精神科,也会受到其他医生的质疑和不屑;就像高考状元很多去学金融不学医一样,最卷的医学生很难选择报酬不高、机制复杂、医患风险高的精神医学的

  • 我跟我妈说想学精神科 我妈说我发神经

  • 我觉得是缺乏共情,只是看作病例,而不是具体的人

  • 医学训练和共情的关系好像也是有研究的

  • 专家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不太听我们的需求

  • 会让患者对治疗产生怀疑

  • 但是似乎除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很难有人可以做到这种不带批判性的包容吧?

  • 现在很多年轻的医学生都有这种反思,我感觉很值得大家一起聊聊。创造自己的讨论空间,创造连结后就有可能下一步的行动。 

  • 我看过一本书叫《从白大褂到病号服》,简体中文。还可以

  • 我們社會裡,連社會科學也可能會把人當作現象、當作數據、當作研究物件,卻不是當作人,或也不知道怎麼把人當作人

  • 是不是就觉得亲历者根本没有能力表达自己?

  • 《一念无明》里也有男主角去看病,医生一直看着电脑打字,很真实

  • 国内的很多学科,感觉更多像是当作一种技术,一种谈资,而不是一种研究的,未来的方向。就是没有科学的精神。

  • 之前在三甲医院遇到的一个医生超级敷衍,在咨询过程中一直否定我的感受,还打了个十分多钟的电话,咨询完更难过了

  • 比较来看的话,精神科医生在医生群体中是更温柔的一批人

  • 自己也是医学生,也作为患者,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很矛盾

  • 能做到特别基础的其实已经非常了不得,就是听。能听,能花时间,本身就非常罕见了

  • 对于患者来说,换医生试错成本很大。碰到一个坏医生就丢失一次灵魂。

  • 但是我们也要体谅医生,门诊的工作量太大了,产生倦怠也是可以理解的

  • 可能也会有些共情疲劳吧,医生也需要其它团体提供支持

  • 我觉得医生的问题不只是倦怠,也有认知问题

  • 医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呢?我经历的医学院的人文气氛在我看来还蛮浓厚,但可能更多是对医学本身的热情

  • 能夠並且願意去打開自己的感受,感受自己和感受他人,感受自己對別人的惻隱之心,這在我們的環境中本身也不容易。

 



对开放式对话的补充看法

 Open Dialogue 

  • 21年亚科开放式对话的工作坊https://mp.weixin.qq.com/s/OAr-rMB6uv1sn2yCukZopg

  • 开放式对话  叙事疗法 合作对话 反思团队他们的创始人们也都是朋友

  • 其实芬兰这种模式,一大特点就是早发现早介入。适用条件是,公众普遍有识别能力和精神卫生的基本的正确的知识。可参考:早期评估和支持联盟(the Early Assessment and Support Alliance。EASA是全美国最早的早期干预计划之一。它的治疗方案和OnTrackNY非常相似,但是他们更强调在第一次精神错乱发作期之前就联系到潜在患者。

  • 从纪录片里看,west lapland地区看起来城市建设像个城镇,经济水平不会很好,虽然芬兰人均gdp很高。也许,还是卫生政策决策者的认知问题,早发现早预防的投入产出比,比癌症拖成晚期似的模式,对于全民医保支出,是节省的。涉及卫生经济学,疾病负担,经济效益分析。

  • 我个人感觉学术方面亲历者的话语权还是比较缺乏的,在中国语境下可能需要更多的以人为本,see the people not the disability,更加关注亲历者的经验。当然我目前的想法更多的是偏理念性,刚刚接触这个领域,互相学习。

  • see the people not the disability

  • 精神健康领域不仅需要心理咨询师、社工等直接提供服务,而且也需要间接的立法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非常需要跨专业合作,感觉有时候多元化资源链接与整合也是一个难点。

  • 立法在社會服務上確實是很容易滯後。即便不是在像我國這種精神衛生體系本來發展就不是很成熟然後立法的過程也有很难的地方,但是這個方面如果從社會自發小範圍地先能做一點是一點也是可能的。

 

 

 

 


后续讨论:关于上报 ✦

 Open Dialogue 

 

  • 据我所知在上海青少年不会轻易上报,上报了也没什么。学校不会怎么样的。就是提醒去复诊按时吃药。不会记入档案。青少年的话,尽量挂儿少科。我有学生去浦东精卫,第一次去,挂了双相的专家门诊,前台护士跟她说,如果在这里被确诊,会计入系统,上报,吓得家长赶紧回家了。后来我咨询了医生和警察,他们说,大学生及以下的,一般不上报。上报之后的也是属地管理,不会怎样。

  • 严重患者给人的感觉是管制/管控,而不是正面治疗。这样有病也不敢去住院治疗了,因为出院会进系统。属地管理很严格,我只要去外地,当地的社康就给我打电话,问我心情怎么样.

  • 我在社区医院实习过,社区医生的任务之一就是会给纳入档案的亲历者打电话,问一问有没有消极举动,但完全不用紧张,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填表,没有任何实际的举措会干预亲历者的生活。

  • 隐私……毫无保障。

  • 社区医生拿到的资料是相对封闭的,电脑上的信息没法拷贝,而且每个人只有他所在社区居民有限的健康资料

  • 所以宁愿去大医院,不要去小医院,有病历的话,就不容你自己诉说了

  • 不想被人知道 vs 需要管控风险 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可以对话 

  • 社会普遍的信任度在不断降低,不想被人知道,只是尽可能地自保。公开开放的前提,是信任

  • 别人是冷漠的,所以公开只会在自己心里开个洞

  • 反正就是没法说,不敢说,不想说,说了也没用

  • 我现在对这个已经完全不在意了。因为我是自由职业者,我不知道我的社保是啥样,反正有几个邻居一直觉得我怪怪的,另外物业小姐姐也对我很熟悉,我也不知道为啥,其实我啥也没干,我只是不上班,但是我还是工作的呀。但没办法,放弃了。用魔法打败魔法。只要你不怕,别人就会怕你。。哈哈没关系啦其实就是要放轻松。

 


后续讨论:关于误诊✦

 Open Dialogue 

  • 我亲历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被误诊了,这个误诊好像是永远不会消除的

  • 可以推翻的,两个副主任以上级别的医生共同诊断就行

  • 我改过,就是自己去找一个专业的有耐心的副主任级别以上的专家,提出你的疑问,他会根据他的理解给出新的诊断,然后再找一个,同样操作,后来系统就自动覆盖掉了原来误诊的诊断,后来我不放心又去社区查过,的确改过来了

 



读者自发衍生书单推荐 ✦

 Open Dialogue 

  • 一份共创书单 | 在医院做一个关怀者https://mp.weixin.qq.com/s/2ykxYW4Cjj8ivAncwSQoQQ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0350529/?is_watch_mode=false&dt_dapp=1&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
  • 房间里的大象:对精神医学的批判性思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46344809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1464278729266962432&utm_content=group3_article&utm_campaign=shareopn
  • 精神医学书单 psychiatry booklisthttps://zhuanlan.zhihu.com/p/463462189?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1464278729266962432&utm_content=group3_article&utm_campaign=shareopn
  • 精神科住院医师培训手册,于欣 编。这本书其实充满人文精神,很好的一本书
  • 许又新 心理治疗基础 

 

 

文字整理&排版 | 小卡

主办方 | 刺鸟栖息地

者讨论部分仅作呈现

涉及到就医和制度方面请大家仔细核实


本次活动为刺鸟社会处方系列活动

感谢热心人士戴先生的支持



相关阅读
看看是哪些新人加入了刺鸟?
云上茶话:理想中的社会
你知道吗,最难学的其实是「不帮」
如何迈出公共行动的第一步?
如何力所能及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投入志愿服务
志愿者共学:走近批判精神病学
聊天记录 | 刺鸟志愿者茶话会2022.1.5
这个展览的展签字数超过三万字

精神健康艺术团体。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 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 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开展同伴教育、 互助团体、 讲座沙龙等经典项目, 也通过影像研习、 影像制作、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五年举办精神健康艺术展览。与多所高校合作, 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BritishCouncil、 706空间青年基金、 银杏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支持。


微信 perchthornbird

邮箱 thornbird123@foxmail.com

网站thornbird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