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年前的老照片,看懂的人都老了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30年光阴匆匆而过

正如席慕蓉所说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致那些最美的时光!

致那些永远回不去的曾经!


交通篇



那时候,街上除了公交车,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



28自行车是那时候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二八”指的是轮子的直径为28英寸,以前爸爸送孩子上学就骑它,前面大梁上坐一个,后座上再坐一个,那时老爸的肩膀宽厚温暖,坐在上面是满满的幸福。



公路上也有卖票的小公交,但是并不多。




那时候的火车是绿皮车,嘈杂拥挤的火车站,车厢里列车员来回穿梭卖着盒饭。每个站台,印象里贩卖最多的好像是鸡腿。  


那时候买飞机票,得有介绍信,没有介绍信,有钱也买不到机票,七八十年代坐飞机的人大多都是政府官员因公出差,百姓出行不会选择乘坐飞机,那时候,一个月才挣三四十块钱,而一张机票四五十块钱,坐飞机还是很奢侈的。





生活篇


在没有计算器的年代,爸爸经常把算盘打得啪啪响,看着爸爸手里翻飞的算盘珠子,感觉特别厉害。




妈妈没事就会坐在缝纫机前,做起针线活,这意味着又有新衣服了!即使只是拿旧衣服缝缝补补,也已经很满足。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这种印花的老床单,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俗气。




一到天气晴朗的日子,两棵树上系根绳,就开始晒被子。




那时候,集市都特别简陋,没有固定的房子,都是挑着担子摆摊,小贩从不缺斤短两。  


 

80年代,爱美的女人甩掉了长辫子,开始流行烫发,顶着大波浪卷儿走在大街上,特潮。 



  

那时候,没那么多水乳、眉笔、口红,一盒雪花膏,就是女人全部的化妆品。




那时候的夏天,没有空调,家家户户都搬着凉席和竹床,在马路上、街道上打地铺,想要好位置都要抢呢。




那时候,家里没有洗衣机,妈妈们洗衣服都用搓衣板,这些东西放在今天都成了老古董啦。

 


  

那时候,家家户户好像都有这种大衣柜,存放着我们温暖安定的小日子。




饮食篇

1983年,上海最高级国际饭店的一桌酒席,茅台酒8块钱,饮料是桔子水,算是那个年代流行的饮料。


那时候,可乐刚刚进入中国,逐渐在全国风靡开来。



那时候,家里没有冰箱,卖冰棒的叔叔每次吆喝着经过,不管我们在玩什么都会立马跑过去。



  

大伙儿把整个车子团团围住,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写着“冰棒”的箱子。箱子不大,花样却很多,每一种都足以让我们流口水。



  

偶尔奢侈一下喝健力宝,瞬间变身“土豪”,引来所有小伙伴羡慕的目光。



  

那时候,我们的零食少得可怜,能有个棉花糖、雪人冰棍,都可以高兴老半天了!




  

那时候烧饭还是用灶台,饭粒黏在锅底,香香脆脆就成了锅巴,锅巴可是相当管饱的,没有牙的小鬼头只有看的份。



以前家里有老人,过年做小辈的来拜年,都是四大件,果子糕点、几瓶酒、罐头和糖。



  

1980年代初,上海淮海路上的西餐馆收银台,整个装饰让人无法联想到西餐,主要菜肴基本都不超过一块钱,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钱。



上学篇


那时候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作业,书包也没那么重,文具盒都是铁的,上面还有乘法口诀表。



  

那时候,没有补习班,小朋友们放学回家,在门口放个板凳,写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看老版西游记、海尔兄弟、黑猫警长、小糊涂神等。



  

那时候,考试卷子都是老师自己刻字印刷的,考完试后考生手肘都被油墨蹭黑了。



那时候的人们对知识和学问充满了敬仰,图书馆里总是坐满了人,大家都在认真地看书做笔记。


老师经常布置写字作业,偷懒的孩子会用好几支笔绑在一起,刷刷几行写完了!



  

上了初中、高中、大学,宿舍都是破旧而拥挤的,但是大家感情特别好,不像现在都是各玩各的手机或电脑。


  

娱乐篇


那时,虽然没有高科技的娱乐,一台电视就能够凑足几家人过来,一起聊家长里短,一起津津有味地看节目。



 

那时候,电视节目也很贫乏,而且晚上10点就没有电视节目了。有时候很多电视台还会出现这个画面,让你心里痒痒的,盼着电视台快点恢复播放。



  

那时候,小孩子的课外生活非常丰富,一群小伙伴来家里找你,一起在院子里玩跳房子、弹弹珠、跳皮筋、捉迷藏……



(跳房子)



(弹弹珠)



(跳皮筋)


(斗鸡)


(罩麻雀)


(打元宝)


(玩泥巴)


(投沙包)


(打乒乓球)


那时候,流行音乐开始在大街小巷唱响,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爱的歌手,会收藏很多他的磁带,在悠闲的午后用录音机放着听。


  

那时候,夏天的晚上,大家都集中在小广场上乘凉,大人们聊天,小孩子们就发了疯似的玩儿,直到广场上放电影,人们才会安安静静地坐着不动。




婚恋篇


那时候,男女谈朋友可比现在严肃得多。约会是提前一周定好时间,包接包送,接走之前要得到女方家长同意,还要顺手带点小礼物,不必贵重,但要好看,而且午夜十二点前,必将女孩送回家。




  

那时候,约会也没有太多地方去,简易的圆饭桌、小方凳、日光灯管、双喇叭录音机、嘈杂的人声……这样的“咖啡厅”还是特别适合一段天长地久的开始。


或者在公园里慢悠悠地呆上一下午,风景与你,俱好。


  

那时候,没有微信、QQ等社交软件,男女之前沟通感情的方式,就是白纸黑字的情书,手写的一字一句,认真而笃定。




那时候,结婚还没有“房子、票子、车子”这么一说,女方最看重的还是小伙子的人品行不行。那时候的姑娘,更愿意跟心爱的人一起吃苦,一起过熨熨帖帖的小日子。 



  

那时候结婚,没有录像,没有司仪,没有彩排,甚至只有一身红衣服,连婚纱都没有,更别提豪车接送了,有的只是新娘新郎脸上幸福质朴的笑容。



  

那时候参加结婚宴席,一定会看到这样的搪瓷脸盆,颜色大多是红色,还会印着红色的喜字,是亲朋好友们祝福两口子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石鲁高剑父关山月潘天寿黎雄才杨善深黄胄关良方人定赖少其陆俨少叶浅予程十发杨之光宋雨桂吴大羽姜今卢沉崔子范王学仲林丰俗刘书民贺友直刘济荣丁聪启功李叔同陈卓坤陈望郭石夫吴冠南吴悦石马文西鲁慕迅卢禹舜方严马海方卢中见潘喜良陈佩秋刘二刚刘斯奋卢辅圣卓鹤君杨福音张捷孙其峰黄永玉刘国松陈耀年刘国辉周韶华苏百钧刘文东黎明郭全忠莫肇生黎柱成江汉城许固令陈炳佳梁占岩朱道平贾又福王子武郭子良方向田黎明朱颂民郝鹤君李玉田罗渊李孝萱杜滋龄何家英陈章绩陈湘波林墉陈新华史国良董希源陈金章彭先诚袁武梁江梁如洁朱振庚范治斌朱涛何加林周午生马国强赵跃鹏韩天衡马顺先马骏李津梁君度李小可王西京林容生施大畏谢志高陈平周京新吴山明陆抑非莫晓松蒋兆和张蓉喻继高戴卫叶其嘉唐勇力程大利何水法郭怡孮陈骏张立辰陈子奋陈大羽李宝林吕云所罗兵纪光明林散之张旭光徐章曹宝麟孙晓云吴茂长陈永正许鸿基于右任麦华三林蓝戴士和俞晓夫

凤凰卫视许戈辉专访朱德群:“我的成功有夫人一半的功劳”

郭绍纲:别以为自己有一点技术就觉得了不起

陈师曾: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

尹国良:素描很重要,素描就是基础

李劲堃:“记录口述历史,重现艺术人生,与他们每一次相遇都是福分”

潘行健:一个画画的人,如果画不好速写,该是多大的损失!?

蔡克振:漆画有时候也不需要那么细,可以放开一点

黄胄:“画不好速写是画不好人物画的!”(附100张速写)

胡钜湛:“第一个在全国招水彩专业研究生的人”

极致的中国美,一定有她!

潘绍棠:“我始终喜爱现实主义,不喜欢花样很多的,变形很复杂的”

陈金章:“我快90岁了,还一直坚持经常画画,不能停笔”

何多苓:“有些画过了那个境遇,也再也画不出来了!”

潘素:慧心百年,素韵流芳,徜徉青山绿水

潘鹤:“做雕塑曾经无法养家”

刘巨德:画画就是用看不见的画看得见的!

周思聪:我只愿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我。(附60幅人体速写)

中国写实油画百年

犇石坊——刘济荣艺术坊在番禺清华坊揭幕

孙多慈:一生只爱徐悲鸿。画,是画心,画梦。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艺术家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