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迪安做客央视《开讲啦》:千篇一律的美,不叫美!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范迪安:我们看到美的图像能够快而直接地打动心灵,让人们感觉到除了自己眼前的天地田园之外,还有许多想象的世界。






观众提问范院长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考的是“转基因鱼”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的考题是什么?

且看范院长如何解答





如果给您一次穿越的机会,

您最想与哪个时代的、

哪一位艺术家,

面对面地去批评一下他的作品?





范迪安:在我这个专业领域里,其实经常是与古对话的,如果说穿越,不要穿越太远嘛,就穿越个300年吧,如果能与石涛进行一次对话,大画家石涛。






真心为你捉急啊,小撒...




“石头的石,涛声的涛”——石涛

小撒,是本尊啦...

范院长讲啦:“中国十个大画家,本尊必在其列哦”。



石涛《深山秋水图》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范迪安《开讲啦》完整版︱美的图像能够快而直接地打动心灵



范迪安︱美从何处寻

《开讲啦》文字版


在艺术界、美术界,这种美字当头的界别里,很多青年艺术家有时候都不愿意用美这个词了。


美开始离我们远去,我们有没有必要把它召唤回来呢?


关于美这个话题,讲起来是很难的,不是我一个人站在这里就可以讲清楚的,是需要我们在一起近距离交流的。


在我们生活中,美这个词比较多的只停留在表层这个范畴。


我自己的感受是,我这代人面对的是美的贫瘠,甚至美的空白。


我在插队劳动的时候带了一些美术的书籍。


我的许多农民兄弟,也是我的同龄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艺术的图片、形象。


所以看到知青里有一个被称之为画家的人,并带来很多美术书籍的时候,他们有种好奇心,因此在劳动之余我会跟他们分享美术的知识。


在这种分享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美的图像,比一本小说、一首诗更能最快地、最直接地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除了自己眼前的天地田园之外,还有许多想象的世界。


当然今天的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今天有极为便捷的条件。


打开手机屏幕,我们就说我们进入了读图的时代。


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提高了,老百姓也经常出国了,现在也都愿意去看卢浮宫这样著名的博物馆。


不过我也听说,人们主要是寻找卢浮宫的三宝。


转一圈,把这个三宝看到了就心满意足,打道回府。



我们就处在这个尴尬的,也让人有点忧心的状态里。


一方面我们追求知识、追求艺术,另一方面我们关于美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够。


小学课本里面有几篇是关于美术的呢?大概有一些图画和有一些图片,有一点点动手的课也被其他的文化课所挤走了。


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现在的艺术市场突飞猛进,拍卖行、画廊里的艺术品标价十分争夺眼球,包括一些电视节目也都很受欢迎,因为它是寻宝、鉴宝。


我们看到那些艺术品的时候首先是把它当做宝,艺术品当然是宝,但是对于它的美的价值,往往可能就被忽视了,或者说认识它美的价值,也是为了了解它的经济价值。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觉得《开讲啦》来设置一个关于美的话题,应该是有意义的。



那么美究竟存在在哪里?这是我们经常会追寻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美是有艺术之美,这些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创造,艺术之美是把我们带到审美殿堂里最佳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途径。


当然还有生活之美,它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在我们无处不在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无数用钢筋水泥打造的建筑森林在崛起。


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似曾相识、千层一面、千街一景又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又不得不对这个最大的生活空间的美的打造、美的营造投以关切。



当然,在谈美的时候,我们还离不开谈自然之美。


我上个礼拜到川西的草原上去,做一点写生,那条道路就是著名的“318”国道。


有个大幅的广告说这是沿途风景最美的国道。


在沿途我看到有很多车队,摩托车的、自行车的、还有徒步的年轻人沿着川藏线往前走。


我非常高兴,我看到现在有些年轻人不仅把远足当作对自己体能体力的考验,而且去欣赏自然、投身自然。


当然这个队伍不是很大,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实际的远足,但是我们可以近观,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工作、学习之余去更多的感受自然之美。


所以林林总总说这些,无非是说到我们今天要重新唤起美的意识,通过各种机会获得对美的发现。



那么如何来解决我们需要的知识问题。


我想首先需要阅读一下艺术史、美术史。


比如说西方的艺术,它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公元前400年就形成了人的造型表达。


这种造型表达包括了人的比例,比如人身七个头长,拥有非常坚挺的前额和眉弓,它造就了一种美的法则。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油画、雕塑、建筑就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比如鲁本斯,我们看到的是他画面那种节奏、线条、一种充满动感的生命世界,打动着我们的感知。


传统的美术,可能比较多的具有鲜明的主题,甚至有情节。



但是打从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照相术,原来那种为帝王记下他们赫赫战功、能够留下王公贵族形象,以及能够记录我们日常生活的那种(艺术)语言方式的确是开始改变了。


这种变化,一种是因为时代生活发生了变化,另外一种还是它自身的(艺术)语言体系发生了变化。


就以印象派来说,大家还是很喜欢的,之所以喜欢印象派的作品,是因为他在光和色的研究上,又达到了一种新的水平。



那同样东方是另外一个体系,以中国为例。


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间断,所以古往今来的中国艺术又构成了另外一个体系。


通常说西方重明暗,中国重线条。比如说我们在用线条的形式反映世界的时候,早在公元三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很成熟了。


有类似于顾恺之的主题性创作,更有古代的书法。


书法和绘画的共同之处都是线条的艺术,所以当书法和绘画一起成熟的时候,我们说中国的美术有了一个体系性的架构。


中国的艺术不仅是早熟的,而且是一路蓬勃成长起来的。



美术的历史发展、美的经典能够把我们带入到审美的境界之中。


但是有的朋友会说,我又不是搞美术史的,我缺乏美术史的书籍。


我想好吧,没有条件来读艺术史书籍的时候,那就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


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里都有固定的陈列,那都是经过艺术史研究者梳理出来的艺术史视觉存在,或者说看得见的美术史。


在那里你面对作品,去感知,去感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


当这种感受力累积起来之后,可能对很多艺术作品的鉴赏就自然而然有了所谓的经验。


与其看一些杂七杂八的图像,不如把自己,关于艺术、关于美术史的知识有所建构起来。


在自己的心中培育起一颗美的树苗,让它慢慢成长,终会有枝繁叶茂之时,充实于自己的心灵。



我想讲,其实审美的活动说到根本的价值,它就是对创造力、想象力,对创新这种能力的一种唤起。


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很有觉悟,对艺术感知力感受力所能带来的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个价值是特别肯定的。


500年前的达芬奇,他既是一个大画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发明家。


他的许多奇思妙想,似乎印证了后面,我们要去做一个飞行器,做一个探测仪,做一个能动车的科学进展。


那么在我们许多的大科学家那里,比如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他们都特别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都特别注重通过培养审美感受力,来增加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能力。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的古代先人在美的问题上已经讨论了很多。


其实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个人之间都是不同的。


我做美术馆馆长的时候,你知道什么时候是我最感到快乐的或者最觉得欣慰的?那就是看到观众们,在一幅画面前各自谈自己的观感。


每个人的角度不太一样,因为艺术品几乎不给予标准的答案。


正是在一副作品面前的交流,让大家敞开了心扉,美术馆这个空间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


它把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带在一起。


大家在这里心灵是敞开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我觉得人们对美的态度,应该更多的是使自己与艺术作品,使自己与生活,使自己和他人,使自己与自然都能够做到一种无碍的交流。


越是没有功利的审美,你就越能够获得美的魅力和力量,也对美好的世界报以更多的憧憬。



问:如果给您一次穿越的机会,您最想与哪个时代的,哪一位艺术家,面对面地去批评一下他的作品?


范:这个题目我喜欢。其实在我这个专业领域里,经常是与古对话的。如果说穿越,也不用穿越太远,就穿越300年吧,与石涛进行一次对话。他提出绘画应该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样一个像生命的成长过程。他好像有点先知先觉,他预示着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看到了艺术作品的发展。如果我和石涛对话,我们一起来预测600年后,也就是再过300年以后的未来,也许这很有意思。


看待一幅艺术作品,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前两年我在梵高最后生活的地方住了两天,就一个人在那里走访。走的过程中我发现熟悉的梵高画中的景象就在那里。那片麦田还在那里种着,梵高当年画的那些乌鸦还在飞,这就是穿越。你感觉到在这里你看到了你和梵高同一个视觉、视点看到的同一片麦田和天空。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震撼,大概审美就给人一种享受加震撼的混合。


问:怎样看待千篇一律的美?


范:千篇一律就不叫美,现在出现的千篇一律的追求,甚至一种风靡,肯定是一种误区。随着我们社会文化宽容度的增加,随着人们在美的观念上更加个性化。我想我们这个社会就越来越能够容忍或者说承认各种存在,彼此的欣赏是审美很重要的出发点。


问: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审美标准?


范:这个问题可能是设计专业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和客户沟通。最好的办法是你先准备一些设计的书籍杂志送给他,让他先去看一看,再坐下来跟他谈。你首先先要把他有关设计的,通常讲的品位,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果在品位上与你落差太大,那么到头来就是他很痛苦,你更痛苦。虽然听起来不现实,但是如果设计师坚持这一点,真正的客户会非常尊重你,要不然他就是个伪客户。在当今的社会中,设计非常重要,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加强设计,特别是能把设计和我们的制造结合在一起,那就真正是真正的中国创造。


问:怎样看待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作品?


范:当我们面对艺术的大千世界,困惑总是多于欣然接受,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是我们可能自身的整个艺术知识还不够完全支撑。第二个的确是有一些被称作艺术家的人,可能没有真正的从事艺术的研究。他一味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认为是功到渠成了。但实际上,艺术的创作是要经过磨练的。当然另一方面,也需要所有的观赏者去多做一些了解。


我还想说,为什么我一开始讲大家不要盯着手机屏幕看,因为手机屏幕的看画只是看个大概。艺术品一定要去看原作,看原作才能近看、远看、宏观的看、微观的看,尤其是安安静静地往里面看。这样你就能够对这个画,这个作品有更多的认识。如果是雕塑的话,你还可以围着他看,所以贴近原作是非常重要的。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石鲁高剑父关山月潘天寿黎雄才杨善深黄胄关良方人定赖少其陆俨少叶浅予程十发杨之光宋雨桂吴大羽姜今卢沉崔子范王学仲林丰俗刘书民贺友直刘济荣丁聪启功李叔同陈卓坤陈望郭石夫吴冠南吴悦石马文西鲁慕迅卢禹舜方严马海方卢中见潘喜良陈佩秋刘二刚刘斯奋卢辅圣卓鹤君杨福音张捷孙其峰黄永玉刘国松陈耀年刘国辉周韶华苏百钧刘文东黎明郭全忠莫肇生黎柱成江汉城许固令陈炳佳梁占岩朱道平贾又福王子武郭子良方向田黎明朱颂民郝鹤君李玉田罗渊李孝萱杜滋龄何家英陈章绩陈湘波林墉陈新华史国良董希源陈金章彭先诚袁武梁江梁如洁朱振庚范治斌朱涛何加林周午生马国强赵跃鹏韩天衡马顺先马骏李津梁君度李小可王西京林容生施大畏谢志高陈平周京新吴山明陆抑非莫晓松蒋兆和张蓉喻继高戴卫叶其嘉唐勇力程大利何水法郭怡孮陈骏张立辰陈子奋陈大羽李宝林吕云所罗兵纪光明林散之张旭光徐章曹宝麟孙晓云吴茂长陈永正许鸿基于右任麦华三林蓝戴士和俞晓夫周刚贾科梅蒂潘行健袁炽彬张志祥

罗寒蕾:钱,用来买别人的时间,爱,会花光你所有时间

李苦禅:工笔画学3年成家,写意画学30年也成不了家

推荐这家拍卖行︱广东万众2018秋季拍卖会12月9日举锤

新时代 新班子 新气象•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在广东美术馆全新亮相

李劲堃:“广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青年画院”

“是不是画画这块料,就看他的速写吧。 ”

30年前的老照片,看懂的人都老了

“如果这辈子只能拥有一件艺术,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贾科梅蒂”

袁炽彬:印版画不是盖印章!

潘行健:别小看速写,起步不易,坚持更难,速写毕竟是一辈子的事

潘天寿:昨晚一幅画拍了2.5亿,其实,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

公告|这60幅陈大羽作品都是假的,怎么看都觉的别扭!

陈半丁:笃厚蕴藉 朴拙平淡(附40幅精品)

艺坛“老炮儿”郭北平

百年前的深圳,您见过吗?

每月速写日•大家画速写、大家谈速写(70幅作品)

刚刚,著名版画家潘行健捐赠400件作品永藏于广州美术学院,回报母校培养

周刚:绘画语必由衷,言必有物,所作主题万不可无病呻吟

戴士和:写生可以是一种方法,写意却是追求的方向

俞晓夫:艺术,最好少折腾,要静下心来搞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艺术家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