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的、北京的、现代的、人民的”革命纪念馆

小印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01

建设背景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赴北京,25日进驻香山,并在北京香山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号角。毛泽东主席在香山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组织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新中国一系列基本政策,描绘了新中国宏伟蓝图。


为更好地再现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的革命历史,传承香山时期的红色基因,按照党中央工作部署,2018年4月北京市着手组织开展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修缮双清别墅等8处革命旧址,新建香山革命纪念馆。2019年9月13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02

建设概况

2018年4月,按照北京市委要求,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立刻组织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前期选址研究和设计方案比选。紧急动员组织了5家甲级设计单位,同时召集多名相关专家,共同踏勘现场、研讨方案。经过多轮方案比选、多次方案研究,香山革命纪念馆项目设计方案于2018年10月上报中央批准。


从2018年10月中央批准到2019年9月项目整体竣工完成,整个施工周期1年时间(包含农历春节在内),任务非常艰巨。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庄惟敏院士的带领下承担了项目的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建筑智能化、夜景照明等整体设计工作以及现场的施工配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洪麦恩教授团队完成纪念馆的展陈设计工作。

香山革命纪念馆及南侧环境用地整体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香山革命纪念馆位于“三山五园”中香山核心区内,距离五环路约1.5公里,距离市中心约18公里。建筑基地北侧靠近地铁西郊线香山站,与香山景区中双清别墅等重要的革命旧址相距约1公里。设计方案结合场地现状条件,以谦逊的设计态度,通过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创新,坚持适度恰当的原则,运用现代的材料和手法,力求打造体现“中国的、北京的、现代的、人民的”革命纪念馆,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被媒体评为“北京新地标”。


03

建筑设计

3.1 尊重环境、自然生态

项目位于三山五园核心区,需考虑建筑体量在香山大的环境背景中如何消隐与融合。设计之初便提出了严控建筑体量,充分尊重和利用场地原有环境,在营造纪念性环境的同时,还要注重对香山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树木的保护,使纪念性空间自然融入香山大环境。保留了原址近95%以上的树木,让建筑透过树木隐约展现,形成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

香山革命纪念馆南侧航拍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3.2 依山就势、融入环境

设计充分尊重原有地形,采用消隐手法,利用场地现状西高东低的特点,在保留现状古树的前提下,巧妙地将建筑体量嵌入场地。主体建筑置于高台北侧,在建筑首层布置辅助功能空间,随地势嵌入场地,与场地中央的现状高台融为一体,作为主展厅的基座。主展厅位于二层,与南侧高台形成的广场衔接,在营造纪念性环境的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环境的传承。注重从香炉峰上观看建筑第五立面的效果,通过错落的处理手法,以三个坡屋顶分解体量,将室外设备巧妙隐藏在建筑坡屋顶下。

香山革命纪念馆东南侧航拍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3.3 轴线序列、院落布局

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中轴对称,庄重得体。汲取北京城市中轴对称及香山地区建筑布局的特点,建筑采用十字轴布局。总体布局沿东西向轴线展开,顺应香山地区主要建筑背靠香山,面向北京城的特点,营造富有纵深的空间层次和庄重大气的场所精神,串联起革命旧址建筑群与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关系,在香山与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轴线对应关系。东西向轴线同时也作为主要参观路线,观众由东侧主入口进入纪念馆。在东侧设置入口广场,满足大量人流集散的需求。南北向轴线作为礼仪性轴线,呼应了中国传统和北京城坐北朝南的空间格局,同时也满足了展陈在南广场举办大型纪念性活动的需求。

香山革命纪念馆总平面图 轴线分析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3.4 开放亲和、庄重得体

将纪念馆与南侧公园整体不设围墙,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既突出革命纪念地的纪念属性, 同时又重视与人的互动,共同形成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人民公园,使纪念性功能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

香山革命纪念馆南广场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造型突出中国特色,主体建筑采用传统的四坡顶形式,形成一主两副三个坡屋顶,相互衬托,庄重大气。檐口设计借鉴中式建筑的斗拱、梁柱等细节,体现“中而新”,同时严格控制造价。


南入口通过门廊形成灰空间,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特色,又与南广场相呼应和渗透。主展厅入口设计柱廊空间,共28根圆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28年的奋斗历程,采用具有秩序感的柱式和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强化入口空间,彰显文化自信。

香山革命纪念馆南立面实景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南侧入口过渡空间设计水院,静谧深邃,增加空间上的纵深感,让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展厅。在水院可以清晰的看到远处的香山,追思党中央在香山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伟业,呼应与香山革命旧址的关系。

香山革命纪念馆南侧入口水院实景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04

《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览

香山革命纪念馆是集中展示香山革命历史的重要场馆、传承弘扬首都红色文化的重要抓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管内设有《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陈列展,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展示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时期辉煌历史的大型展览,共展出图片800余张、文物1200余件,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

图片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官方网站


展览由“进京‘赶考’”、“进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5部分、15个单元构成,1200件(套)文物谱成新中国诞生序曲,再现那段令人激动的时光。


第一部分“进京‘赶考’”,分为“北平和平解放”和“赶考论”两个单元,展示了中共中央进驻北平的故事,重点呈现了“北平民众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人民解放军入城路线图”、“干部必读12本书目”、“领导人进京‘赶考’乘坐的同款吉普车”等重要历史。

图片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官方网站


第二部分“进驻香山”,包括“确定香山、西苑阅兵、入驻香山”三个单元,展示了中共中央从入驻香山到在香山建立相关机构的过程。

图片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官方网站


第三部分“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包括“举行国共和谈、指挥渡江战役、向全国进军”三个单元,展示了中共中央在香山,为解放全中国做出的努力。

图片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官方网站


第四部分“新中国筹建”,包括“筹备新政协、指导各地人民政权建设、制定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谋划新中国科教文化事业、确立新中国外交方针、筹划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新中国开国大典”七个单元,讲述了中共中央为筹建新中国成立做的各项准备。

图片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官方网站


第五部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则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踏着先辈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图片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官方网站


本文根据香山革命纪念馆官方网站,以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相关资料整理编辑


推荐阅读

北京地铁二号线是怎样“环起来”的?

国际交往中心之北京使馆区建设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水变清流 夙愿成现实

奥运时期北京地铁的发展

北京水源建设——南水北调润京华

薪火相传——清华大学图书馆

首都剧场诞生记

从太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跨越600年谱写新辉煌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