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太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跨越600年谱写新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左祖右社”之制,太庙与社稷坛分立天安门与午门之间,御街的东西两侧。太庙为明清两代皇室的祖庙,是国家祭祀设施中“庙”的最高等级建筑群。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1日,这座当时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帝王庙、这个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艺术宫殿,被改造成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01

从荒草丛生到焕然一新

1958年7月,《北京晚报》刊登了一则广告,欢迎各界工人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夏季乘凉游园晚会”,票价2毛。广告一经刊登,受到了首都群众的极大关注,首次消夏晚会卖出去5万多张票,公园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乘凉晚会成了“乘热晚会”。


这距离1950年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8年之久,但人民群众对这座文化宫依然热情不减。然而,在改造成文化宫之前,太庙却是另外一副“模样”。


建国之初,因为长期荒芜,园内一片颓废,不仅荒草丛生,垃圾成堆,偌大的院子竟然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周恩来总理视察太庙后,主持政务院会议,批准拨40.5万斤小米作为筹备经费。


改造开始后,工作人员们首先把全园的荒草拔掉,又把几座垃圾山也清走了,还请来一位叫“山石张”的工匠,在清理出的空地上建造了可供观赏的假山。园子里的柏树上有不少乌鸦,吵吵闹闹,筹备组想了一个主意,办起了腰鼓培训班,让工人们学会打鼓后每天在园子里打腰鼓转悠,把乌鸦吓走。在大家的努力下,荒芜的太庙终于面貌一新。


02

“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深刻寓意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根据《清室优待条件》,太庙仍由清室保管。1924年10月22日,冯玉祥配合孙中山北伐,发动著名的“北京政变”,下令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宫。11月5日上午,溥仪搬出皇宫的同时,也就彻底地失去了对太庙的拥有权。北洋军政府曾将太庙命名为“和平公园”对外开放,但开放时间不长。1928年太庙归内政部管辖,1931年由故宫博物院接收,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1932年8月再度对外开放。


1950年1月,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给北京市,作为以工人为主要对象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4月中旬,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受北京市总工会之托,到中南海请毛泽东主席题写匾额。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十个大字。

(图片来源: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官网


4月底,为庆贺文化宫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聂荣臻与知名人士黄炎培、郭沫若、茅盾等数十人都题词祝贺。最脍炙人口的题词要数作家赵树理:“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这些题词,无一例外地表达出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欣喜,从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一名称的深刻寓意。

(图片来源:老照片影视资料截图


03

太庙的保护与利用

此后,文化宫相继建立起来的劳动剧场、图书馆、灯光球场以及各种展厅、文艺活动室和游艺厅,成了劳动人民的天地,普通的工人、市民、百姓都可以自由出入这座曾经的皇家宫殿。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劳动人民文化宫接待前来参加活动的工人、市民超过百万人。


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艺术培训和职业教育还培养造就了大批各类人才,成为职工成才的摇篮。职工群众通过参加文化宫的各种活动,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发现了特长。众多的积极分子成长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工程师等人才。


上世纪80年代,时任文化宫副主任的吴令华开办了机械、电气、物理、动能、无线电等各种科技短期培训班,受到职工的欢迎。以电工的技术培训班为例,有200多个单位的近1000人参加了培训,合格率达到80%以上。据1983年对当时文化宫360名积极分子的统计,有94人获得各级各种荣誉称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新要求,加强了对太庙文化内涵的研究,成立了文物研究室,撰写、设置了文物说明牌,举办了《太庙祭祖文化展》,出版了太庙研究专著《太庙探幽》。太庙成为首都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雅尼音乐会、歌剧《图兰朵》等在太庙举行的演出,盛况空前。中华和钟置放于太庙享殿,由时任国家主席亲自命名、题写铭文,并于2000年1月1日上午鸣响,使太庙又增加了现代的文化标识,形成了双重文化内涵。2008年,北京奥运会百天奥运歌曲揭幕的重大庆典,使金碧辉煌的太庙空前地展示在世界面前。2020年,一批更具吸引力的展览和演出、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活动已然有序开展。

“暖在京城”2020年首都职工新春交响音乐会(图片来源:《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前世今生》,作者/滕抒)


随着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太庙不仅在中轴线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其首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汇点的特征和重要性也更加凸显。


跨越600年变迁,

太庙仍然金碧辉煌;

历经70载春华秋实,

劳动人民文化宫愈发生机盎然。

在新中国的新时代,

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客、谱写新辉煌!



参考资料

【1】太庙改造成人民文化宫,曾经的皇家禁地服务劳动人民[N]. 北京日报,2019(10).

【2】贾福林. 北京中轴线申遗和太庙文化传承研究[C].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八辑,2012.

【3】滕抒.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前世今生[J].中国工会财会,2020(04).


推荐阅读

北京第一条地铁线的诞生

建国以来的北京水源建设——修建水库和引水渠

北京地铁二号线是怎样“环起来”的?

国际交往中心之北京使馆区建设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水变清流 夙愿成现实

奥运时期北京地铁的发展

北京水源建设——南水北调润京华

薪火相传——清华大学图书馆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