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水源建设——南水北调润京华

小印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水往低处流是天然特性

这决定了长江水不会通过自流从南向北


远水可解近渴

跨越山川河流

经过城市乡村

南水北调

克服了这一难题

将中国南部丰沛的长江水

源源不断输送到缺水的北方


1917至1919年,孙中山先生著《建国方略》,系统地抒发自己的建国宏愿和构想。在方略的《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建设铁路、港口等项目,并大胆地提出了开发长江三峡水利资源、“引(长)江济(黄)河”的宏伟构想。


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此,拉开了现代意义上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幕。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社会步入发展快车道。一方面,国家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南水北调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科技保障;另一方面,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越来越制约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北方的“用水”问题显得愈发迫切。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中明确,南水北调工程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北送,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官网)


1979年

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91年

南水北调被列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1995年

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

2002年

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南水北调正式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一大批科技成果成功应用于工程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水工程技术体系,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亚洲之最”。

2014年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

2020年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通过复审。这是2008年以来,首次就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提出明确意见,为工程加快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京地区调水方案的确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显突出,90年代以后作为京津两大城市主要供水水源的密云、潘家口水库,由于连年来水不丰,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解决北京水资源的紧缺问题,水利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反复研究,一致认为要解决北京市缺水问题必须从外流域调水,之后,中央及市有关部门提出了许多从外流域调水进京的方案,主要选择了七条线路的调水方案,其中从滦河调水进京的有两条线路;从黄河调水的有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的有两条线路


为有效地解决北京市的缺水问题,中央和北京市有关单位对上述方案进行了长期的、反复的研究、论证后认为:南水北调中线方案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最佳方案。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中明确指出:实现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北京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团城湖,全长1267公里,一期工程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全线实行全立交全封闭输水,年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供北京1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示意图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中线北京段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最北端。北京段上接河北段,南自房山和涿州分界处的北拒马河暗渠工程,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北至团城湖,全长80.4公里。工程设计流量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60立方米/秒,工程总投资79亿元。北京段工程已于2007年底主体工程完工,2008年4月具备接受来水的条件。


配套工程主要有:南干渠工程、3700万立方米的大宁调蓄水库和团城湖调节池、从团城湖调节池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以及新建扩建燕化水厂、房山水厂、良乡水厂、长辛店一厂、长辛店二厂、长辛店三厂、城子水厂、门城镇水厂、沙河镇水厂、黄村水厂、丰台水厂、通州水厂、亦庄水厂、自来水十厂等14座水厂及其它改造工程。


北京段工程自2008年通水以来已运行十余年,累计为北京市调水超68亿立方米,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改善居民用水条件、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增加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首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源支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规划图


南水北调对北京供水的重大作用


南水北调进京后,直接供水范围可包括:城区、大兴、通州、房山、门头沟及昌平南部地区,覆盖面积3247平方公里。它对北京供水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扩大供水范围

南水北调进京后,与现有的供水系统形成统一的地表水供水网络,使北京市的供水范围扩大了700多平方公里,供水范围包括城区、大兴、通州以及房山、门头沟的山前平原和昌平南部沙河镇地区。


 2

解决京西南和京南地区的缺水问题

以前房山、长辛店等京西南地区生活用水主要靠密云水库,通过京密引水渠、团城湖至燕化供水管线长距离送水和超采当地地下水解决。通州、大兴等京南地区主要靠超采当地地下水解决。南水北调进京后可利用总干渠上的分水口向该地区送水,解决该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


 3

可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地区地下水的超量开采

城市中心地区有十个自来水厂,其中自来水九厂及田村山水厂用的是密云水库的地表水,自来水六厂用的是再生水,其余七个水厂均开采地下水。七个地下水厂由于逐年超量开采,水质变坏,急需限制开采。南水北调进京后,可充分利用调水供给城市用水,控制现有地下水厂的开采,并改造现有水厂。


 4

半数以上的规划市区可实现双水源供水

北京市供水能力300万立方米/日,靠地表水供水的自来水厂供水能力约200万立方米/日,南水北调入京后可和现有地表水供水系统联调,使规划市区范围内半数以上地区实现双水源供水,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


 5

解决北京环境用水问题

南水北调进京后,由于可供水资源量的增加,规划用于环境用水量可达9-10亿立方米,使京城河湖水系有比较充裕的水量予以补给,真正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有条件的河道通航”的目标,生态和人居环境会得到较大的改善。


 结  语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思路。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北京市委市政府落实“以水定城”的要求,提出全市年用水总量到2020年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到2035年用水总量符合国家要求。增强水资源战略储备,保障首都供水安全,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


如今,无论是北京、天津,还是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中的中部核心功能区保定、沧州等城市,亦或是南部功能拓展区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等城市,都处在南水北调供水覆盖区。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社会、生态、经济等效益发挥显著,沿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目前,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


浩浩南水,奔流北上,不只打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浇灌了经济命脉和民生命脉,也丰润了华北地区赖以维系的生态线,唤醒了北方的河流和大地。作为事关国计民生、贯通区域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的一项重大工程,南水北调以其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彪炳于中华民族史册,筑就了人类治水史上的中国丰碑。


//上篇回顾:建国以来的北京水源建设——修建水库和引水渠 (点击进入阅读)



参考资料

【1】江苏南水北调官网 http://jswater.jiangsu.gov.cn/col/col58554/index.html

【2】朱子曰. 什么是南水北调?. “信语南水北调”微信公众号

【3】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主编. 王美君.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M]. 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2009.

【4】中国水利网、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等


推荐阅读

北海大桥的改建与团城的保护

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北京第一条地铁线的诞生

建国以来的北京水源建设——修建水库和引水渠

北京地铁二号线是怎样“环起来”的?

国际交往中心之北京使馆区建设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水变清流 夙愿成现实

奥运时期北京地铁的发展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