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清华大学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薪火相传——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既是公共文化建筑,又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老馆于1919年及1931年分两期建成,是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中的一个重要建筑实例。
老馆外貌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图书馆官网)
新中国成立后,因老馆规模不能满足师生阅读及藏书需要,清华大学图书馆又经历了1980年代三期扩建(新馆)、2010年代四期扩建(北馆),均由清华大学关肇邺院士领衔设计。2016年,清华大学图书馆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图书馆官网)
1980年代三期扩建(新馆·逸夫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是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被命名为“逸夫馆”,于1988年动工兴建,1991年建成投入使用,是80年代新建高校图书馆中规模较大、设计独特的一组高水平建筑,当选20世纪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三期新馆 入口立面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图书馆官网)
新馆的落成,前前后后共用了10年时间:3年方案设计、3年修改论证、4年施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精品建筑,是设计、施工、建材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友好合作的结果,是各相关方面共创精品的结果。
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指出:清华大学图书馆设计,在尊重老馆的历史价值、维持著名的清华大学中心区建筑的传统特色的同时,做到总体上和谐,又具有时代特征,简洁朴素,表现出深层的思想内涵,从更高层次、更全面的整体观进行创作,已影响着中国的建筑。
三期新馆与老馆相连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图书馆官网)
新馆坐落在老馆西侧,清华大学礼堂对面,并与老馆相连。新馆设计力求在解决好使用功能的同时,处理好与原有礼堂间的主从关系,使新老建筑相得益彰,并在保持建筑风格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做一定变化处理,以形成和谐完整又具有一定时代感的建筑形象。
三期新馆 天井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图书馆官网)
新馆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共分为主体(门厅、目录及出纳大厅、阅览室、基本库,高4~5层)、南翼(带小院的阅览室,高2层)、北翼(书库部分)、东翼(图书编目加工及微缩部分,高3层)、连接体(计算机房、学术报告厅等,与老馆相连,高2层)、对应体(阅报室及接待办公用房,高2层)等六个部分。
三期新馆 大厅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图书馆官网)
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历史及环境,尊重邻近的大礼堂及旧图书馆建筑,创造出具有浓郁特色风格和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成为清华校园中心建筑群中和谐而富有朝气的一组新建筑。
2010年代四期扩建(北馆·李文正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暨李文正馆,是2010年代进行的第四期扩建工程,2010-2012年完成设计方案,2016年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其设计力求在延续校园历史文脉的同时,满足当代教学与学科发展需要。
四期北馆 正立面图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馆与图书馆既有建筑联结为一有机整体。为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压迫感,新建建筑主体上部呈收分退让的姿态,而顶层内收的外围墙体向下延伸,成为图书馆一至三层内外层空间之间的分隔界面,两层空间通过墙体上的开洞相互流通,由此形成建筑内外双层的空间嵌套结构:在建筑最外围3层高的通透表皮之内,包裹着平衡了分隔与渗透作用的、更具实体感的4层高墙体。
三期四期之间内院(东)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内部这种设计逻辑和空间关系,真实地反映在建筑立面上。在华灯初上的夜景中,被两层墙体的叠加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富于构成感的红砖构架、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以及抽象的细部处理等,都在与既有馆舍相协调的前提下,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更加当代的特色。
四期北馆 大厅休息区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在分隔界面墙体所包裹的内层空间中,布置了学术型图书馆常见的“藏阅一体”的阅览空间,而在该墙体与气候边界外墙之间的外层空间中,设计了交通空间、休闲阅览等公共性更强的功能,与外部景观形成更强的互动性。
四期北馆 二层阅览区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充分体现了当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在功能上弥补了图书馆大空间阅览室的不足,并增加展厅、咖啡厅、开放书店、小组讨论空间、研修间、古籍修复区等新功能,同时在不同标髙层设置若干贯通数层的公共空间,串联起整个室内外空间流线。
四期北馆 四五层阅览休息区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期北馆暨李文正馆在薪传清华图书馆以往各期建筑“和谐得体”传统的同时适度创新,以利于校园体形环境和建筑功能的不断演进与多元发展。
参考资料
[1]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五卷 房屋建筑)[M]. 1992
[2] 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 北京十大建筑设计[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
[4] 关肇邺. 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今人服务、为先贤增辉——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设计[J]. 建筑学报,1985(07)
[5]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建筑创作[J]. 世界建筑,2020(06)
感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相关资料并对本文做审核校对。
推荐阅读
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北京第一条地铁线的诞生
建国以来的北京水源建设——修建水库和引水渠
北京地铁二号线是怎样“环起来”的?
国际交往中心之北京使馆区建设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水变清流 夙愿成现实
奥运时期北京地铁的发展
北京水源建设——南水北调润京华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