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博物馆:承载城市文化的闪亮名片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史家胡同博物馆
豆汁油条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
”北京城阡陌纵横的胡同里,藏着最地道的老北京风情,让许多北京人怀念,也让无数游人向往。胡同,如深沉的湖面,看似平静,却有无数的珍存等待我们打捞。
作为北京胡同的缩影,史家胡同,有无数的故事,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里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见证了北京人艺的诞生,还曾经居住过诸多名人志士......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北京地名系列)
早在明嘉靖年间张爵撰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改革开放以来,史家胡同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如今的史家胡同,现代文明和传统风貌相结合,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堪称北京内城传统胡同的代表。此外,史家胡同所在的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肌理自元传承至今,街区内建筑遗存类型多样,是京畿职能重要承载区,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市民文化。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2013年建成后坚持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和居民会客厅的定位,除可参观与胡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展览外,还兼具挖掘展示社区文化、开展各类普及教育活动的功能。
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是民国时期著名才女凌叔华的故居,凌叔华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当时文化界的聚会,这里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齐白石、徐志摩、胡适、周作人都曾是这个院子的座上宾。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北京地名系列)
1
浓缩展现老北京文化和胡同生活
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米,设有8个展厅和1个多功能厅,讲述了胡同的历史、名人故事和今昔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展厅
主要展示胡同由来与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以及根据1957年的测绘图和1959年的航拍图复原的史家胡同沙盘和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模型。整体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叙事,收集了砖雕、档案、稿件等藏品展示,并根据1957年和1959年的历史影像图复原的微缩模型和史家胡同中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模型,极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满足多角度的好奇心。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北京地名系列)
第二展厅
围绕北京人艺成立、人艺与史家胡同的渊源、重要艺术家与作品进行线性叙事,辅以人艺相关剧本、戏服等展品。
(图片来源:纸杯/“北京早知道”微信公众号)
第三展厅
展示了史家胡同在知识教育界的独特地位,分别展示其作为赴美留学考点、清朝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左翼宗学”所在地、史家胡同小学所在地的内容。
(图片来源:纸杯/“北京早知道”微信公众号)
第四展厅
讲述了原房东凌叔华一家的故事,通过第三方视角介绍了在院落中发生的直接、间接的名人故事。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五展厅
展现了史家胡同中曾居住过的各界代表人物,包括爱国人士傅作义、外交家彭明志和王炳南、著名学者章士钊、医学界刘世豪、雕塑大师滑田友等。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六、七展厅
展示了胡同居民捐赠的展现生活、娱乐、买卖的老物件,包括复现了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让人十分怀念。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八展厅
为博物馆的临时展厅,是展现当代故事的空间、是文化的延续、是在此开展社区培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博物馆运营中的最大亮点。围绕街区更新和社区培育策划了小而美的各种展览,包括“回家串门儿”系列、胡同声音、老照片与口述历史故事、社区书画展、难忘史家-儿童友好社区主题展、朝阳门:街区更新下的空间活化、胡同微花园等展览。以项目出发,以展览为手段助推项目的孵化和宣传,在点滴中渗透社区培育的理念,居民深度参与其中,也让参观者了解老街区现在正在发生的新的故事。
胡同声音主题展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以馆为桥,推动社区营造
自2017年3月起,博物馆所属的朝阳门街道办事处邀请战略合作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建运营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规划公众参与和社区培育的项目活动,成为老城保护与社区培育的实践基地。
目前史家胡同博物馆已成为老北京、静胡同的探访体验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18年,获得北京旅游网评选的“北京您最喜爱的博物馆”称号,公众投票数位居榜首。
开馆7年多的史家胡同博物馆与居民建立了融洽的关系。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博物馆都会为居民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腊八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请居民来馆里坐坐,泡腊八蒜,喝腊八粥。
(图片来源:“史家胡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2014年,北规院规划师协助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成立了植根社区的社会组织——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建立起居民、产权单位、专家、志愿者共同参与街区保护更新的平台。协会以“公共环境改善+社区人文教育”为宗旨,推动规划实施、激活社区发展,调动本地居民参与街区保护更新。“胡同微花园”项目便是其中的代表。利用废弃材料,种植瓜果蔬菜等各类植物,帮助居民美化庭院。茶壶种上了花,易拉罐垒成了花架子,小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相映成趣,兼具美感和实用性。此外,博物馆有一个议事厅,街道共治共建的座谈都可在此举办,居民们一起讨论胡同里的停车、公厕设计等问题。
胡同微花园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留住记忆,传承城市文化
史家胡同博物馆通过成立老照片工作坊和口述史整理项目,留下了珍贵的胡同居民生活档案。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史家胡同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记录北京百姓70年间服装变化的展览,面向公众征集老照片,邀请公众分享它背后的故事。并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就展览同期开展以服装变化为主题的口述史收集活动。
在《回家·旧影》老照片展览上,居民常继红动情地讲述了她所捐赠的照片背后的故事,一张老照片勾起了她与老伴几十年风雨同舟的回忆。博物馆的口述史团队深入居民家中,搜集往日胡同生活的精彩片段,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还原了老北京胡同的历史剪影。
与居民一起回忆过去的故事不仅能为北京城市历史记忆与空间演变填补重要史料,还有助于加强邻里互动、提升社区共识、发动居民共建,具有口述历史和社区营造的双重意义。
《回家·旧影》老照片展览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未来,史家胡同博物馆还将继续秉承“文化展示厅、居民会客厅、社区议事厅”三厅定位,静待社区居民和海内外参观者的到来,见证胡同里更多的故事。
文化的发展是有脉络的,没有文化自知就没有文化自信。胡同博物馆是承载着老北京居民记忆与乡愁的精神家园,也是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的闪亮名片。
参考资料
【1】“史家胡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相关图片并对本文进行审核
推荐阅读
薪火相传——清华大学图书馆
首都剧场诞生记
从太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跨越600年谱写新辉煌
《东方红》与人民大会堂
从汇通祠到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的、北京的、现代的、人民的”革命纪念馆
抗战硝烟散尽,抗战精神永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光影世界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