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座城市公园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按照“左祖右社”的体制兴建社稷坛,与太庙遥相呼应。它遵从和吸取了历代的建造观念,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思想的延续和体现,是北京城市中轴线和明清两朝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始,社稷坛成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场所,是现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处皇家祭祀太社神、太稷神建筑群。
唐土名胜图会·社稷坛
(图片来源: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
01
从皇家祭坛到中山公园
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社稷祭祀渐渐淡出公众生活。民国年间,许多禁地渐次开放为公园,社稷坛是北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时称中央公园),于1914年对外开放。中央公园一经开放,便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园内没有什么游乐设施,但皇帝祭祀的御道、祭器仍保持明清时的原貌,能够一睹皇家禁地,极大满足了北京市民的好奇心。
为了有更多的景观,园中增添了许多新建筑。而这些新建筑的外观大多是中国古代的亭台轩榭,为的是尽量使它们与古迹融为一体。著名的“来今雨轩”就建于这个时期。在增建的同时,还移来了兰亭八柱和兰亭碑、习礼亭、保卫和平坊等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
1918年的中央公园南门
(图片来源:中山公园研究室)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停灵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曾停有先生灵枢的拜殿被更名为中山堂,整座公园也改名为中山公园,这一名称被一直沿用至今。公园辟建初期,先后开辟园门、道路,增建亭台楼榭,点布假山名石,挖塘栽荷种树,将一个荒凉破败的古社稷坛,初步建成一个坛园结合,具有民族风格的综合性公园。
水榭中荷花盛开
(图片来源:中山公园研究室)
02
中山公园的改扩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4年北京第一次公布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以来,中山公园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最大限度保护社稷坛原貌的前提下,结合公园承担的社会职能的变化,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景点景区建设。较为有代表性的是:重建兰亭八柱亭、长廊。兰亭碑石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最初在坛外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
1971年
将在“社左门”内存放了30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兰亭八柱”清理出来,与碑一起重建兰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位于唐花坞以西,连接长廊的西端。同年,将因重要工程而拆除的长廊进行了重建,成为公园南部一条绚丽的风景线。
1980年
为扩大公园游览面积,将中山堂东侧原有的育花温室迁出,原地建起一个可以观赏金鱼的“愉园”。占地面积7230平方米,景区前为庭院式绿化,中间为金鱼观赏区,后部是养鱼区。整个景区古色古香,是修心养性好去处。
1983年
在五色土的东南角还建起一个小巧精致的开放式景区“桃源”,园内有栾树、合欢、大桃、碧桃、垂枝桃等多种春季开花的植物。当春天桃花盛开之际,景区像是一座世外桃源。
1990年
与愉园相对的另一处公园育花场所,兴建了“蕙芳园”。其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6平方米,是我国“三北地区”最大的兰花圃。这一景区在设计上突出了中国园林景观的民族性。
2002年
2002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6周年纪念日。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经整修后,重新对外开放。中山堂(拜殿)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据载明代以前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便下旨兴建拜殿。《北京古建筑》一书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1991年中山公园平面图
(图片来源:《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中山公园 / 王来水 盖建中)
社稷祭坛位于中山堂南面,是举行祭祀典礼的核心部分。坛上采用古代“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和“中央黄”的说法铺垫五色土。东为青色土,西为白色土,南为赤色土,北为黑色土,中为黄色土,借此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中山堂及五色土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03
新时代的转变
从皇家祭祀场所到民众游览的公园,北京社稷坛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多年来,中山公园坚持开展各种丰富多次的文化活动。每逢国庆节,公园都整修园容,栽植、展摆花坛,布置彩旗,悬挂标语,把公园装扮的花团锦簇,五彩缤纷。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北京市政府在公园举办游园会,首都各界群众3.2万人参加了游园活动。
花展中春花秋开的说明牌示
(图片来源:北京市中山公园微信公众号)
自1996年开始,坚持常年举办郁金香、兰花、杜鹃、菊花展览,相继举办了报刊发行日宣传、旅游资源展示、科技周开幕式等多种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游园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公园科普宣传、教育普及、丰富市民精神生活的作用。蕙芳园、西南展厅常年进行包括书画展览在内的各种高品位文化展览,使公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利用黄金周,中山公园多次举办露天音乐会和消夏京剧电影晚会,活跃了游园气氛。
如今,人们来社稷坛,更多还有一个是娱乐休闲,放松身心,在中山公园音乐堂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之声的目的。音乐堂始建于1942年,是紫禁城建筑群的一部分,初建为露天,四周是栅栏围栏,看台是用砖头砌成的台阶,上边铺设长条大板,共有座位5000个。1952年曾进行修缮,基本保存原貌,没有本质的变动。1957年进行较大的修缮,已变得较为正规,舞台全封顶,观众席加顶但没有封闭,基本露天,所以冬天无法使用。80年代进行了全封闭的修缮,已形成了正规的剧场模式,共有座位2100个,是北京较大的演出场所。1997年经市委、市政府出资翻建,拟改建为一个会议中心。这是一次彻底的大修,原建筑只保留了柱子部分,原有吊杆、大幕撤去。后变动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专业音乐厅,共有座位1400余个。1999年初竣工并试营业,5月正式开业。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每年近300场的演出团,使中山公园音乐堂成为北京专业音乐厅中演出场次最多,最有影响的剧场之一。
中山公园音乐堂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从皇家禁地到公共园林,中山公园不仅见证了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成长历程,随着改革开放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中山公园文化功能进一步完善,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服务人民休闲生活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中轴线核心遗产点、北京市皇家坛庙建筑群和皇家坛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公园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北京中轴线上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参考资料
【1】中山公园带您去了解社稷坛的那些事,北京市中山公园微信公众号
【2】王来水 盖建中.百年中山话沧桑[J],北京史与北京生态文明研究,2015(07).
【3】王来水 盖建中.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主编.中山公园[M]. 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2009.
【4】中山公园官网 http://www.zhongshan-park.cn/index.html
推荐阅读
首都剧场诞生记
从太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跨越600年谱写新辉煌
《东方红》与人民大会堂
从汇通祠到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的、北京的、现代的、人民的”革命纪念馆
抗战硝烟散尽,抗战精神永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光影世界
史家胡同博物馆:承载城市文化的闪亮名片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