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这么多,你却只知道吃汤圆?
元宵节的汤圆叫“元宵”是因何而来呢?
元宵节祭神祭祖贺嘉节,人们要浮圆子、供圆子、吃圆子。看着沸水中的圆子浮水面了,变得更大更饱满(发福)的圆子,食指大动,心中喜乐,人们对圆子寄情:“元宵并百福”!那么元宵节的圆子为何叫“元宵”?是巧合吗?元宵节庆食俗的传承历史从何而来呢?
黄历正月15日是中国传统大节之一的元宵节,在这一天吃又大又圆的“元宵”、观赏团𪢮月,象征人间团圆的美好景致,也代表人们祈愿这一年幸福美满的愿景。
元宵节的圆子为何叫“元宵”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圆子”为何叫“元宵”呢?从它的名称,就容易让人产生食物和节日名称相应和的联想。也有些人说北方人叫“元宵”,南方人叫“汤圆”。真是如此吗?
乾隆皇帝和群臣的《元宵联句》有“题注”点出“元宵”的名称来历:“浮圆子,都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就说北京都城人家在元宵节浮圆子(煮汤圆)来吃,于是就把圆子叫成“元宵”了。
吃过“元宵”的人都知道“元宵”是有馅的,这和冬至红白汤圆不一样。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的《清稗类钞》写了区分的方法,简单地说,“有馅的叫元宵,无馅的叫实心汤圆”。
《清稗类钞》这样描述元宵和汤圆的叫法、作法:“汤圆,一曰汤团。北人谓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黄历正月十五日晚)必食之也。然实常年有之。屑米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而制成者,为挂粉汤圆,有甜咸各馅,亦有无馅者,曰实心汤圆。”
徐珂说,汤圆也叫汤团,一年都头都有,特别在正月十五夜人们都要吃这一味,所以在北方就称汤圆叫“元宵”了。它是“屑米为粉”,就是用米的细粉做成的(也有碾米浆再压干做成的),入水变得很滑润;里头有无馅和有馅两种,无馅的叫实心汤圆,有馅的馅料也有甜有咸,当时叫挂粉汤圆。甜的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元宵”。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说元宵日“市卖食物,干鲜俱备用,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那时代,元宵节的代表美食已经是非“元宵”莫属了。
虽然说,汤圆叫“元宵”的说法起源于北京,但是在南方一带早也濡染了这种叫法。远在大陆南方海角一隅的台湾也把汤圆叫“元宵”。晚清时,台湾府人连雅堂(连横)的《雅言》有一条记载:上元日(黄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是“供祭之物”。可见那时即使在中国最南方的台湾都把元宵节的祭品——汤圆叫“元宵”了。
追溯吃“元宵”的节俗
往上溯源,我们来探一探吃“元宵”的节俗起源。南宋丞相周必大(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晚号平园老叟)说:“因元宵煮圆子,因呼圆子为‘元宵’。”(《平园续稿》) 我们知道南宋的版图已经失去了北京,局促在中国东南方,可见元宵节吃“元宵”,这种习俗约在南宋就有了。由此看来,不管是在北方或南方,约在九百年前,圆子就有了“元宵”的称号,和元宵节联名了——元宵的好滋味与元宵节的欢乐携手了。
南宋 · 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前辈似未尝赋此作间成四韵》说元宵“珠浮浊水中”,象征事事圆满,在人们的心中,即使是在乌云天,元宵就像是乌云里的灿星,带给人美好的希望: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说的“汤官”是汉宫少府中供膳的官员之一,专司糕饼(饼饵)和果干等美食。(《前汉‧百官表》《通典》)周朝有类似的官职称为“笾人”,提供的糕饼中有一大类就是用米或面的细粉蒸煮,加入红豆、枣子等等调味做成的甜糕点,属性实与“元宵”相同,所以此诗中说的“汤官寻旧味”,可说是越过了西汉寻味寻到周代去了。
乾隆帝《元宵联句 》诗中说圆子“道古传荆楚,而今满市城”。在南北朝时,荆楚一带有类似吃汤圆的风俗,人们在正月十五日以“豆粥糕糜”祭蚕神(《荆楚岁时记》)。在宋代,“浮圆子”的风俗还不普遍,可能连灶下婢女都以为是新食谱呢。周必大把家族中流传的元宵浮圆子习俗,编入岁时杂咏中。明朝时“元宵”叫“粉丸”,明人吴宽的五首咏元宵诗, 第四首就是咏“粉丸”。到了清代,元宵节吃“元宵”就普遍了,乾隆帝另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咏叹元宵:
美擅团𪢮节 名传灯月筵
清风同说饼 嘉夜煮浮圆
圆圆满满的“元宵”伴灯会,反映元宵节团𪢮美好的景象。“元宵”有着饱满的内涵,有如中华文化的丰富圆融,带着有点黏又不会太黏的特性,像似家族的伦常关系,经受沸腾的激荡而浮起,传递元宵嘉节的希望。
元宵有哪些习俗?为何元宵要供灯?
东汉时,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一元复始,等万象更新。
正月十五是继春节之后,年节里最受关注的日子。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正月十五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而后,西汉司马迁在创建《太初历》,就把正月十五列为重大节日,到汉文帝时期,才被正式命名为“元宵节”。
在那之后,元宵节在隋、唐、宋,更是盛极一时。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在古书《岁时杂记》记载,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原来,道教因为崇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于是把三官的生日,作为重大节日。
而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在这一天,掌管人间命运、主持生死公道的天官,会亲临人间巡察善恶,并赐福人间。
所以,上元节这天,人们为了迎接天官,燃灯,贴对联。
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或“受天百禄”,敬天官以盼福音。
其实,“元”就是“首”之意,表示开始,而俗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所以,上元节也就成了一年中真正的开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我们相信: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
元宵佳节,赏万家灯火。
在汉文帝为正月十五命名之后,他的子孙汉明帝,为这个节日更添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赏花灯。
原来,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所以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下令老百姓们在这一天晚上,都挂起花灯。
于是,从那时候起,元宵赏灯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甚至到了2000多年后的今天,民间依旧流传着“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
当然了,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的发音中,“灯”和“丁”的发音相似,所以送花灯就是送子送福。
所以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女儿,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也可以送给没有子嗣的亲朋好友,祝愿人丁兴旺,来年添子添孙。
除了花灯,还有放天灯。
古代人们躲避盗匪侵袭之后,用燃放天灯的方式互相报平安,所以天灯又被称之为“祈福灯”或“平安灯”。私塾则点起“开学灯”,祝愿学子在新的一年里前途光明。
而因为赏花灯这个习俗,让元宵节又多了个“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的称号。
在古代,女子在元宵节这一天,被准许离开闺房,结伴上街看灯赏玩。
姑娘们盛装打扮,“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穿着与月光同色的罗裙,佩着独有的女儿香,在璀璨绚丽的灯火下,在人来人往中,静待自己的心上人,和他相约在黄昏时分,一起赏灯观景。
元宵节:多种习俗,多种祝愿
01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虽然食品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样的。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团圆更重要的事了。
万家灯火,月色婵娟。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滚滚的元宵(汤圆)。
祝愿一年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02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有赏花灯的传统习俗,寓意平平安安,喜气洋洋。
元宵节又叫灯节。
在这天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要挂上彩灯。
灯,和佛家有关。
传说佛祖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显出神通,降伏神魔。
人们张灯供佛祖,意思是点亮彩灯,祛除黑暗,点亮心灯,驱除烦恼。
03
猜灯谜
除了放花灯,还有猜灯谜。
人们把写好的谜题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
既可以启迪智慧,又迎合了节日气氛。
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4
舞狮子
舞狮子也是元宵节的习俗之一,狮子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元宵节舞狮子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心愿。
舞狮习俗源于三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元宵节和除夕不同,除夕安静守岁,元宵则突出一个“闹”字。
在过去,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在这天,人们不用顾忌,在户外扎堆狂欢。
第二天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人性需要平淡,也需要紧张,适度的狂欢也不是什么坏事。
05
逐鼠
逐鼠是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
古代人家家户户养蚕,老鼠经常在夜里把蚕吃掉。
于是人们在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这样它们一年都不会吃蚕了。
逐鼠如今已经演变为祭祀,寄托的是人们丰收的希望。
06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过去农耕社会中,多子才能多福。
因为“灯”与“丁”相近。
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子送灯,希望女儿可以早生贵子。
在农业社会中,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07
迎紫姑
在古代传说中,紫姑是一个善良而贫穷的姑娘,在正月十五穷困而死。
为了表达对她的同情和怀念,人们便在这天,祭祀紫姑。
这是中国古人的忠厚,也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善良。
08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
元宵节妇女相继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古代女子很难有出门的机会,元宵节是她们少有的可以游玩的机会。
她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散步,直到夜半方回。
09
偷菜
古诗云:“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代的元宵节,还是情人节。
青年女子在这天可以自由出门,只要是遇到自己中意的男子,可以私定终身。
很多人未婚女子还会借看灯之际,去人家地里偷取蔬菜,以此祝愿自己,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10
元宵习俗~放莲灯
元宵节还有放莲灯的习俗,有些地方会在元宵节的晚上准备莲花灯,在灯里放上蜡烛,再将灯放至湖面,许下心愿,预示心想事成。
11
元宵习俗~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12
元宵习俗~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
13
元宵习俗~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拓展阅读:
大年初七 | 人日节,以人为本,人是万物之灵;敬畏天道,人的本分是过日子
抗疫英雄被“非法行医”刑拘!重发人民日报消失的文章《给民间中医留一条生路》!
西方伪史大起底:疯狂虚构历史、大肆伪造古代遗迹!中国人当觉醒
浙江小学增设“中医课”,家长拍手叫好,表示“比英语有用多了”
腊八:当释迦牟尼遇到王阳明,竟然藏着一个伟大的人生寓言(深度好文)
牲畜的种也快被控制了!粮食的种子也快被控制了!醒醒啊中华民族
太神奇!南京栖霞山千佛岩无量寿佛眉宇间显现佛光,持续25分钟
惊爆!!!令国人惊叹的大明王朝武器装备!完全是现代兵器工业的鼻祖!
科学家首度发现人类的灵魂!没有人会死,只是换个身体(附视频)
我们被科学主义洗脑得多彻底,连拿三柱香都觉得愚昧!
猛戳下面微店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