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禁止未成年人打赏!游戏直播行业迎新一轮整顿风暴

口永 电竞大生意 2022-08-02
电竞大生意第354期,把握每一次电竞商机


文|口永

电竞大生意记者


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为了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国家不断重拳出击。

4月15日,广电总局、中宣部发布《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平台游戏直播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内容主要有6条,包括严禁网络视听平台传播违规游戏、禁止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并为未成年人打赏返还建立专门处置通道、游戏直播节目上线、播出及版面设置应按直播节目相关要求报送广电行政管理部门等。


《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平台游戏直播管理的通知》部分内容如下:

1、严禁网络视听平台传播违规游戏。网络影视剧、网络综艺、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各类网络视听节目均不得直播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的网络游戏,不得通过直播间等形式为各类平台的违规游戏内容进行引流。

2、加强游戏直播内容播出管理。加强对网络游戏直播节目的管理,切实把好导向关、内容关、宣传关,建立健全游戏直播节目相关的信息发布、跟帖评论、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完善节目监看和舆情监测机制。

3、加强游戏主播行为规范引导。各平台应引导主播与用户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合理消费,共同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视听生态环境。

4、严禁违法失德人员利用直播发声出镜。网络直播平台在主播和嘉宾选用上要严格把关,坚持把政治素养、道德品行、艺术水准、社会评价作为选用标准。

5、督促网络直播平台建立并实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设立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采取有效手段确保“青少年模式”发挥实际效用,落实实名制要求,禁止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并为未成年人打赏返还建立专门处置通道。

6、严格履行分类报审报备制度。游戏直播节目上线、播出及版面设置应按直播节目相关要求报送广电行政管理部门。


青少年疯狂打赏的背后 是行业自律和监管不足


在中国网民中,未成年人早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据统计,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早在2020年,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其中未成年网民规模就达1.83亿,已占总人数五分之一。

网络世界形形色色,近年来网络犯罪事件屡见不鲜,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非理性消费等问题也日渐凸显。甚至有不少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服务在直播、网游等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早教、幼教平台,也包括直播和网游。

观看游戏直播正逐渐成为未成年人主要从事的网络活动之一,将近70%的受访家长反映其孩子经常、甚至总是在直播、视频等平台上观看游戏直播内容,仅不到4%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从未看过游戏直播。

此外,部分未成年人每日花费大量时间在游戏直播上,有六成受访家长称自己孩子平均每天看1至3小时的游戏直播,而超过3小时的也有18%。

未成年人花费大量时间观看游戏直播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直播的内容是游戏直播,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前来观看并“打赏”。“打赏”是一种对主播表示支持的常见方式,“打赏”所送的玫瑰花等“礼物”,是通过虚拟货币兑换而来的,而虚拟货币则是由实际货币充值而来。

此前曾有家长向媒体反映,游戏防沉迷新规发布后,孩子玩游戏少了,看游戏直播多了,并担忧孩子从沉迷游戏转为沉迷游戏直播。

家住天津的14岁女孩,瞒着父母一年花掉200万元“打赏”主播,在花完父母的钱之后,她卖掉姐姐的衣服、包、首饰,继续“打赏”;江西一个14岁男孩,在两年时间里瞒着家人给多款游戏充值近5万元。

广州互联网法院近3年共立案受理涉直播“打赏”案件52件,其中有44件是未成年人“打赏”被家长发现后要求平台退款,其中大部分主播是游戏主播。

广州互联网法院一办案人员表示,直播行业一些经营者、主播为了经济利益,有言语诱导用户进行非理性高额“打赏”、提供打擦边球色情内容、传播存在错误价值观的违法内容等行为。

主播诱导未成年人刷礼物


为了让未成年不再沉迷网络游戏盲目消费,早在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规定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使用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时,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彼时该规定限额只针对网络游戏,并不包含直播行业。直到2021年,国家最高法明确,未成年人在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过程中,通过充值、“打赏”等方式支出的款项如果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则该付款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需要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才能发生效力,如果法定代理人不同意或不予追认,则该行为无效。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2021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其中明确指出,将实施国家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还有很多平台通过完善实名制、人脸识别、答题测验等方式,堵上未成年沉迷网络的漏洞。


监管趋严,直播平台“如履薄冰”

对游戏直播平台来说,禁止未成年人打赏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大。从2018年至2021年,虎牙的直播收入对总营收的贡献率分别高达95.3%、95.2%、94.5%和89.7%。同期,斗鱼的直播收入对总营收的贡献率分别为86.1%、90.9%、92.2%和93.8%。两家平台在业绩报告中亦表示,其收入主要来源于虚拟礼物的销售。

当《通知》正式实施后,网游和直播行业从未成年人群体中所获得的收入会有一定的萎缩,但不足以“致命”。所以,失去未成年人的市场,对直播和网游这种“全年龄覆盖”行业的影响尚不足以构成一场洗牌。

真正有可能对游戏平台造成影响的是对内容的限制。一是“严禁网络视听平台传播违规游戏”,这意味着未获得版号的游戏将在直播平台中不复存在;二是游戏直播节目上线、播出及版面设置应按直播节目相关要求报送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这意味着电竞衍生项目将被纳入监管范围。

对于直播平台更为严峻的是,在失去未成年人市场后,对于“游戏版号”的争夺又将上升一个高度,而平台最喜欢的“平台自制节目”以及“PK玩法”也将受到沉重打击。

“直播PK”

受限于游戏直播行业的特殊性,游戏直播平台不得不支出高昂的成本来维持平台的正常运转,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本,亏损也就成了行业常态。

以赛事版权来说,B站曾花8亿拍下为期三年的英雄联盟S赛版权,而虎牙花20亿购买LPL联赛五年的版权。《通知》中明确提到,平台节目的上线、直播、版面等内容均需要向监管部门报送,这就意味着,未来直播平台购买赛事版权后仍需向监管部门审核,而最终可能面临的情况是“钱花了却播不了”的窘境,这就对直播平台在引进国内外赛事时造成了困难,而一些没有版号的电竞赛事将变得一文不值。

此前付出高昂成本签下的赛事转播权无法立刻“变现”,直播平台又要慎重引进新的赛事内容,这对于直播平台来说无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有不慎就将满盘皆输。

虎牙与综合电竞赛事品牌ESL达成独家合作

不仅是电竞赛事的版权问题,《通知》中的监管机制同样适用于直播平台的“自制节目”内容。

2020年末,虎牙自研云游戏平台YOWA正式接入虎牙直播,直播互动新功能一起玩同步上线。通过该功能,主播与粉丝可实现在线实时对打、轮流接力,大幅提升直播互动体验。这也是直播行业中云游戏技术首次与游戏直播结合并实现功能落地。

如今看来,当这些平台自制节目报送监管时,即便内容能否顺利过审,这样的工作流程也势必会大幅影响平台们生产内容的节奏与速度,自制内容的自由度也将会大受打击。

游戏产品在直播平台中的出现除了直播这一方式以外,还有广告、云游戏这些渠道,而这些渠道也涉及了游戏产品的传播。因此,受打击的不仅仅是平台们的直播板块,也能直接影响到广告业务。

但是直播正规监管化也是大势所趋。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主播在认真的做着优质的直播和内容,对于这些主播,他们也确实能够赢得一部分用户的青睐,有用户就是想打赏赞助支持主播,这本无可厚非。

对于主播来说,监管趋严,尤其是打赏限额可能会降低,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而对于平台来说,在监管要求下如何将节目推陈出新才是关键。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商务联系-
电竞大生意|微信号:esports_cq


点击标题·阅读更多电竞产业事件
       电竞招聘 | 电竞俱乐部
    JDG专访 | 企鹅电竞

  WRL | UZ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