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今天我们来看课程的第二十七个姓氏,二十七个姓氏是严姓。严这个姓氏其实在台湾,在中国大陆,其实都不算是人口很多的姓氏,即便在台湾,它排名第八十八,可是也不算是非常的多,多到像先前我们讲到台湾的四大姓氏,陈、林、张、黄,这个基本上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姓氏,严相对来讲的确是比较少一些。
严这个姓氏其实有几个来源,首先我们看到这个来源还蛮特别的,像最早的时候,严其实它应该是来自于庄姓。怎么说?我们看到历史的第一行的后段,它说严姓的始祖是起自于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因为他生前很有作为,是春秋五霸之一,往生之后,楚国的大臣为他上了一个谥号,叫做庄。庄这个字在谥号的意思里,它是比较属于武功威强的。
在谥号里面,大致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类群,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发想,古人他们在谥号的使用上面,同一个朝代,他们是不能够用同样一个谥号的。因为称谥号的目的,除了盖棺论定这个人生前的作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我们便于称呼,称呼哪一位国君、哪一位王,我们经常用谥号来当作称呼,所以原则上它是不会重复的。好,问题来了,如果某一代的国君也是武功很强盛,他取了某一个谥号,另外一个国君生前也是很有作为,也是开疆辟土,惨了,怎么办?如果只能够不能同样谥号的情况之下,我们该怎么样来选择?所以古人有这种经验的累积之后,他们发现,必须要用类群的概念,然后才能够处理,这种不能够同样出现谥号的状况,也就是说,像武功很强大,大概会有一组的谥号,所以在这一组的谥号里面,某位国君他挑去了哪个字,剩下的还有别的选择可以来使用。这样可以理解了。
所以像这个庄,就是属于武功很强大的谥号。大家可能会很难联想,这个庄,跟后来我们的理解,庄应该是很庄重,很庄严,好像跟武功强大就联系不起来,其实庄这个字它原来是个假借,它原本应该要读成ㄓㄨㄤˋ,壮盛的壮,武功壮盛的那个壮。所以在古代,透过这个假借,把壮盛的壮写成了庄严的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一下,它也是属于武功强盛的谥号之一。
后来因为楚庄王在楚国的建树很大,所以庄王的子孙,也有一部分就以庄王的谥号为姓。大家会想,那也是姓庄,跟姓严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到第三行,继续我们往下看,在东汉的时候,明帝,那个时候的明帝他的名字叫做刘庄。所以上个星期我们也讲到避讳,避讳其中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皇帝的名字,我们必须要用其他意义相近,或意义相同的字来取代它,才不能够犯了禁忌。所以庄跟严因为意义很接近,就把当时庄这个字出现的一些文献,或者是一些用法,统统用严字来做取代,包括连姓氏也都要取代,所以当时庄姓的这些人士都改成了严姓。所以严这个姓氏,其实是很晚才开始发展的。
魏晋之后,因为已经改朝换代了,所以不必再去避汉明帝刘庄的讳,有一些改为严姓的,又纷纷改回他原来的姓氏庄姓。有些可能就想说,我们这几代人也都已经习惯姓严了,所以也就不改了。所以魏晋以后庄跟严这两个姓氏,慢慢的也就同步发展下来了。所以这个是在历史上面严姓的一个发展过程。
我们看到历史名人的地方,我们这边有两位历史严姓的名人,我们看到第一位严颜,严颜大家对他就比较陌生一些,其实他也是三国时代的名将之一。我们看到张飞曾经打败过严颜,严颜也是非常有骨气的,因为张飞要说服他投降,可是严颜说,你们侵夺我的土地,所以我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意受降,所以严颜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也就是宁死不屈。然后张飞就很生气,于是就派了人把他拖出去,要立马斩首,结果严颜还是表情不变的说,砍头就砍头,你生什么气!所以他还一番潇洒,认为张飞没有理由生这个气。所以张飞对于严颜很敬重,因为大部分的人,真的亮出了刀剑要砍他的头的时候,很多人气节就没有办法再保持下去了,很多人就会纷纷求饶了,这个严颜反而非常的镇定,还跟张飞说,你要斩就斩,不必生我的气,所以张飞很感佩他的勇气,所以就释放了严颜,好礼相待。所以后来严颜也就成为了张飞的宾客。
后来我们在《三国演义》里面,严颜的角色,虽然说不像几位很知名的人物,这么的吃重,但是在《三国演义》里面,他还是经常有他的一些事迹。可是很可惜的是,我们在正史里面,记录严颜就到他成为张飞的宾客为止,再往后就没有严颜的记录了。所以这个就是正史跟小说之间的落差。
等一下我们会提到罗贯中,罗贯中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其实他除了参考正史之外,他还有搜罗了很多民间的轶闻,所谓的稗官野史。稗官野史到底能不能全信?我认为应该要有所保留。但是在民间既然有这样子的传闻,大家口耳相传,而且有流传了很长的时间,反过来说,它大概也有一些根据,也不会是空穴来风。所以当年罗贯中他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参考了很多稗官野史,所以或许他记载严颜,在成为张飞宾客之后的这些事迹,可能也都是参考这些民间的故事、民间的口耳传闻,所以也不能全盘否认说,严颜的后半段的事迹是不可信的。
所以我们在面对小说,在面对很多的古籍,其实我们应该要采比较开放的态度,从宽来阅读。但是我们在做考证,来做判断的时候,还是要谨慎小心。所以我们不要拒绝史料,因为史料很难得,但是我们在甄别的时候,可以再多用心去找证据,来证成这个史料是不是有真实的成分。好,这是严颜的部分。
再来我们看到第二位严嵩。严嵩跟严颜刚好就是一个对比,因为严颜是很有气节的将军,宁死而不降,可是严嵩他是明朝非常著名的大奸臣,所以有人说他是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甚至于有人说他是六大奸臣之首,所以非常的坏。他出身也是书香门第,他也是考科考,然后循一般的管道进入到官场的。可是他进入到官场之后,或许他自己的利欲熏心,或许也是受到别人的影响,然后逐步的走向了比较负面的表现。他虽然身为明朝当政的执政之一,但是他却没有把真正的用心摆在国政的发展,反而是结党营私,反而去营造他自己的财富,所以影响明朝非常的深远。
他自己其实文笔很好,我们看到倒数第三行这边,他书法造诣是很深厚的,而且他青词写得很好。什么是青词?我请各位稍微注解一下,青词就是在道教,在做法会的时候,会有文告向上天来禀报,向上天禀报的这个文告就叫做青词。古代的青词大多数都是写成骈体文的,骈体文的特色就是以两句为单位,这两句是要对仗,要对偶的。所以如果各位在读唐诗,我们在律诗的中间的两联,三四句跟五六句,必须要对仗,对偶,所以它必须要这样来严格规范,然后把它写成了文章,而且还有押韵的情况,这个我们就把它叫做骈文或叫骈体文。所以他青词是写得相当好的,所以他是蛮有文才的。但是在另外一个角度也有人说,这个严嵩青词写得很好,其实是有人代笔,未必是他自己亲自写的。这当然也是值得我们再去考证。
所以他自己本身文才很高,书法造诣又很深厚,所以也不是完全是脑满肠肥的人物。所以我经常在思考,为什么一个原本出身是书香门第,也是读圣贤书,可是到了官场之后,他却受到了极大的污染,从一个很正向的,有可能成为一代儒者、一代君子的人,为什么他会突然就走了下坡,然后走向天平的另外一端,光谱的另外一端,走向黑暗的那一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是他自己个人出了什么样的状况,还是整个大环境影响了他。当然这个也是无可解,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的去了解,那个人物他心里面的想法是什么。或许他的人生,在那个时候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或许他也受到了身旁的同僚长官威胁利诱,所以他不得不这么做,也有他的苦衷。所以我们在看这些所谓的奸臣,所谓的小人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像我们先前聊到秦桧,我们有聊到秦桧,岳飞,秦桧,所以如果从某个角度来看,秦桧他也有他不得不的苦衷,因为宋高宗压根就不想北伐,可是他面对了主战派,要收复半壁江山的要求。宋高宗也很为难,因为他不能够公开的说,我们就不要北伐了,我们现在就偏安江南,好好过我们的日子就好了,他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他身为国家的领导人,如果他这么说的话恐怕会引起众怒,所以他也有他的苦衷。好,那面对主战派的这种强力要北伐的声音,他怎么办?所以他只能够扶植主和派,主和派的代表是谁?秦桧。秦桧是不是真的心里面不想要北伐?我们不知道。可是我们从很多的事迹,还有他的一些回答,皇帝的一些问话里面,我个人是觉得,他可能也有一些苦衷跟无奈。所以换句话说,他今天会走上这条路,也是受到了宋高宗的要求,他也有他的为难之处。所以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忠臣或许没有像我们所想的这么的忠,反过来,奸臣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的坏。或许这个是我们去解读历史人物,另外一个思考的方向。
所以严嵩这个奸臣形象,透过很多的戏曲,很多的小说的敷衍,大概已经深植民心,但是我们值得再去为这些人物再重新审视,再重新思考。好,这个是严姓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再往下看,看下面另外一个姓氏,第二十八个姓氏,我们要把它读成ㄏㄨㄚˋ,念作姓氏的时候要读成四声。
好,我们看到历史的部分。华姓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一百大的姓氏,它的缘由源头其实也不是太早,在春秋时代,它跟以前我们所介绍的那些姓氏,源头都可以来自于皇帝、颛顼、尧、舜等等,很早的源头,它相对来讲,春秋时代已经算是接近现代了。春秋时代,宋戴公的儿子考父受封于华邑。这个当作地名的时候,我们可以读作ㄏㄨㄚˊ。后来考父的子孙就以受封的邑,这个地名做为姓氏,就慢慢的演变成了后来的华姓。所以宋因为本来是殷商的贵族后代所封的,华姓应该是起源于,本来商朝的王族的姓氏子姓,所以它的源头是从子姓再分封出来的。华姓在发展的过程里面就慢慢形成了武陵、平原、沛国三个郡望,在当地因为人口很众多,所以变成当地的大姓,也就变成了它的起源地之一。所以后来的华姓就有称武陵堂、平原堂,还有沛国堂,这三个堂号。
谈到华姓,我们想到在古代最有名的人物,大概想到的就是这一位了,就是古代的名医华佗。华佗,在上周我们谈到曹操的时候,也曾经讲到华佗,华佗精通医术,甚至于外科的手术他也都蛮擅长的。除了上一周我们提到,在民间有一个说法,说曹操头痛到没有办法再忍受了,华佗两手一摊,跟曹操说,我能用的办法都已经用尽了,唯一能够用的就是做外科手术。所以当时华佗要求曹操,是不是可以让他来开脑,来动手术。这个当然是民间的说法,大家参考一下。
可是有另外一个事情,大概真实性是比较高的,虽然说它也是记载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可是民间这个说法倒是流传得很广,就是华佗曾经帮关羽刮骨疗伤。大家有听过这个故事吧?关羽也是在战场上受了创伤,而且他受到弓箭刺伤手臂的地方,因为那个箭镞,箭的前面那个锋利的金属的部位,被染上了毒,所以它射中了手臂之后,整个手臂很快的就开始溃烂,发黑溃烂。所以华佗也是在因缘际会之下,接受了关羽将军的要求,华佗就跟他说这个很严重,这个肉已经发黑发烂了,已经流脓了,必须要把它整个刮掉,而且甚至于肉挖掉之外,他发现手臂的骨头表面,也已经开始发黑,所以他跟关将军说,还要把这个骨头表面的地方,再把它刮掉一层,所以就有刮骨疗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两个说法,说关将军面不改色,一个说法说,关羽关将军在刮骨疗伤的过程里面,他跟另外一个人对弈,下棋,谈笑风生,华佗在旁边刮骨,他还跟人家下棋,下围棋,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关将军在读书,两个时辰都没有眨过眼睛,所以他读的是什么书?关将军最喜欢读哪一本书?《春秋》,所以他读《春秋经》读了很长的时间,然后眼睛都没有眨一下,表示他对于这个疗程,他很能够平心静气的来接受这个治疗。学生就会说,老师,这么厉害,两个时辰,然后读书眼睛都没有眨一下,他该不会晕过去了吧?或许,这个不知道,反正有两个说法,大家参考一下。
所以华佗他也是精于外科手术的。曹操生性多疑,后来曹操怀疑华佗是不是要借机杀害他,所以把华佗关到监狱里面去拷打。华佗大概知道他自己这一次可能性命不保,所以他在临死之前交出了一卷,他自己毕生医疗的一些经验,然后把它写成了一本书,要交给狱里面的狱卒,可是那个狱卒不敢收,因为他怕被牵连进去,反而他把华佗交给他的医书,把它给烧了,所以最后只留下一部分。据说那一部分就是,阉割动物的一些外科手术的疗程,所以重要的部分都烧掉了,剩下的就是阉割动物的那个部分保留下来了,所以华佗的医术就因此没有传下来,相当的可惜!
上次我们谈到曹操,曹操生性相当的多疑,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我也在这边补充给大家参考一下。在曹操的帐下,有一个很有名的谋士叫做杨修,木易杨,然后修养的修,修养的修我们右下角是写成三撇,修养的修写成三撇对不对?我写一下好了,好,杨修,这个修。这个杨修才气很高,曹操他也自恃是风流才子,在《世说新语》里面,就有那么一段,这一段也是表现出了他们两个人的才情高低,他们有一回经过了一块碑石的下面,上面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有读过这段吗?没有,我把它写一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其实它是个谜语,这八个字,两个字为一组,它对应出来的是一个答案,一个字,所以总共有四个字。曹操看到这八个字之后,他就问了杨修,他说爱卿,你八个字的答案解出来了吗?杨修说我已经解出来了,马上就解出来了。然后曹操跟他说,你先不要讲,等我想一想,等一下我们再来对答案,所以曹操就骑着马,然后骑了三十里路,曹操终于想出了答案,然后跟杨修对答案,结果他们两个的答案是相同的。黄绢是什么意思?黄绢就是有颜色的丝巾,所以有颜色的丝巾就是绝,有颜色的丝巾,糸部就是丝巾。幼妇就是很年轻的妇人家,所以很年轻的妇人家就是少女,很年轻的女生,少女。外孙是什么?外孙就是你女儿的孩子,你女儿的儿子,女儿的儿子就是女儿的儿子,好这个字。绝,妙,好。那齑臼呢?这个齑事实上就是一种香料,它有一点辛辣的味道。臼是什么?臼就是我们在捣碎东西,像钵那样子的东西,有的比较小,可以摆在厨房里面,妈妈有的时候要捣什么蒜头,捣那个花生,要把它捣成花生粉,所以她会有臼,然后有一个杵,这样子来捣它,所以这个字事实上是受辛,辞。因为这个辛就是讲这个齑,就是那个辛香料。因为臼要接受齑来捣。这个字事实上就是哪个字?就是我们现在写的这个辞,辞=辞。所以这八个字,它所对应出来的答案就是“绝妙好辞”。曹操想了三十里路的路程,他才想出答案来,可是杨修他在看到这八个字的时候,答案马上就出来了,所以曹操就很感叹的说,虽然说我们两个人都很有才情,可是我的才情输你三十里路,了解了,输他三十里路,因为他想了三十里的路程,才想出答案来。所以他们两个人虽然都很有才情,可是一个是主,一个是臣,所以难免还是会有一较高下的情节。
曹操这个人又生性多疑,先前我们也曾经讲过,他生性多疑有可能是因为生理影响了心理,可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古往今来,所谓的一国之主,他们大概都有这种心态,就是我心里在想什么,我不可以轻易的让我身旁的人,或我的大臣给摸透了,给猜着了,因为如果他心里想的是可以被预测的,那他觉得自己的很多的做法,如果都能够被大臣们了解,很容易就会受到影响,会受到掌控。可是杨修三番两次都能够猜出他心里在想什么,所以曹操对杨修就愈来愈忌讳。
我再举几个例子。曹操那个时候还在北方,他还没有统一北方,有一回去包围一座城池,围这个城池围了好久的时间,在那边屯兵,每一天都要花费很多的米粮,对于当时家底不够丰富的曹操来说,这多屯多围一天,对他的实力的伤害就加深一成,可是如果不围,这个城依然屹立在他的咽喉之处,他没有办法打通这个关节的话,对于他统一北方的大业有很大的影响,可是这围跟不围之间他就很难做决策。有一天他终于心里面想好了,可是曹操还没有对外发布,他就是有一天用晚餐的时候,看着晚餐的菜肴里面有一盘是鸡肋,就是鸡的肋骨,排骨,鸡肋这个地方实际上是没什么肉的,骨头很多,所以曹操就夹了鸡肋骨,就夹在筷子上面,然后就讲了两句,“鸡肋,鸡肋”,然后就把它吃下去了。杨修在旁边一听,主公讲了两次鸡肋,鸡肋,他马上就知道了,然后就赶快吩咐下去,跟下面的办事的人说赶快通令三军,赶快准备收拾营帐,收拾一些兵器,咱们主公过两天就要宣布,我们要撤兵了。过两天之后正式的命令下来,真的要撤兵。可是曹操去巡视的时候他发现,我才刚刚下令要撤兵,为什么你们东西都准备好了?他就问了,你们怎么知道我要撤兵?结果下头的人就跟曹操说,报告主公,前两天杨主簿杨修,已经跟我们讲主公马上要撤兵了,要我们提早先收拾。他就想不透,到底杨修是从哪里推断他准备要撤兵,后来一直想,曹操也是聪明人,他就想了一下这两天,他跟杨修相处的场合在什么地方,他就想到了,那一天我夹了一块鸡肋,讲了两句鸡肋,鸡肋,就被杨修猜中他要想什么了。所以后来我们不是有句话吗?这鸡肋什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你看杨修他的心思多么细腻,等于是把曹操的想法摸得彻彻底底的。
还有两个很有趣的故事,曹操后来统一北方之后,他扩大自己的官邸,然后他就交办杨修,你去发落,你去帮我处理这个事情。杨修因为跟曹操的时间也久了,他知道他喜欢什么,他不喜欢什么,所以帮他张罗这个宅邸的规划,然后差不多了,已经整理得八九成了,准备曹操最后看过,如果没问题,就要落成了。曹操也巡过了一遍,真的无可挑剔,因为什么地方该有什么样的设施,杨修都帮他张罗得很好,最后他只有对一个地方不满意,就是大门。可是他也没有明说,他在巡视完之后出了官邸,就跟旁边的人要了笔墨,就在这个大门的上面写了一个活,生活的活,然后他就搁了笔,就走了。杨修一看,马上叫人把这个门做小一点。然后隔两天曹操去看,真的就是他心里面的那个答案,所以后来很快的就落成,就启用了,他就住进去了。大家就想说,主公只是在门板上面写一个生活的活,你杨修怎么会知道主公要把门做窄一点、做小一点?因为门里面加一个活是哪个字?宽阔的阔,他说这个门太大了。所以杨修你看连这样子的小细节,他都能够猜得出来。
然后有一回,也是西域的少数民族送了东西来,类似像糕饼一类的东西,然后就摆在曹操的案上,他的桌子上面,曹操他看了一看,他大概不合口味,所以也就拿了笔沾了墨,就在那个饼,可能糕饼的盒子上面,他就写了一个“合”,合作社的合,合作无间的合,就写了,然后他就搁笔就走了。然后杨修进来一看,盒子上面写了一个合作的合,于是他就把那个饼打开来,然后叫当场,来来来来来,一人分一口,我们就把它给吃了吧。大家都说不好吧,主公没有下令,咱们怎么能够吃了他的饼,万一主公生气了怎么办?放心,放心,主公已经交代了,你没看到合这个字,合这个字怎么写?人一口,一人一口分了它,主公已经下命令了。所以隔天曹操来看,案上的这个饼只剩下盒子了,饼都已经没了,所以他就知道是杨修做了主张,帮他把饼给分了。所以再再的杨修都能够猜到曹操在想什么,所以曹操对他愈来愈感冒,如果这样的话,以后是不是他做什么施政,杨修都能够提早一步,如果他今天对我忠心耿耿,他是我的得力助手,万一哪一天他跟我理念不和了呢?他都知道我在想什么,我这个位子我怎么坐得住,所以到最后还是用了一些罪名,还是把他给杀了。所以自古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叫做“伴君如伴虎”,所以你看身为一个忠心耿耿,对老板,对主公非常了解的杨修,可是也因为太过于了解了,反而让自己小命不保,所以为人臣者真是难上加难。所以又回到刚刚我前面所讲的,这些所谓的奸臣,这些所谓的小人,或许也有他的为难之处。这个是谈到华陀,我们稍微来补充一下曹操跟杨修的事迹。
我们再往下看,看到第二十九个姓氏,这个姓氏姓金。不仅在朝鲜半岛是个大姓氏,它在中国也排名第六十九。反而大家比较忽略的是,它在台湾也排名到九十二的大姓氏。所以金姓在整个东亚,其实影响还蛮深远的。
金姓的起源最早是有这么一个说法,是上古时期的五帝少昊,他的名字叫做挚,也有另外的称号叫做青阳氏、金天氏,所以少昊因为有金天氏这个称号,所以少昊的子孙有一支就以金为姓氏。后来到了西汉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后来有分了几个部落,其中有一个休屠王,他就跟随着昆邪王归顺了汉朝,因为后来他的儿子铸造金人来祭天,所以汉武帝就把休屠王的儿子赐姓为金,然后休屠王的儿子,后来就改名叫做金日磾。在第三行的最后,那个字大家很陌生,一个石头的石,右边一个单,那个字念作ㄉㄧ。金日磾的后人就是以金做为姓氏,所以这个又是金姓的另外一个来源。
还有另外一个来源是,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他赐项伯为刘氏。这个项伯其实是项羽的亲戚,项伯在鸿门宴的时候,受到了张良的委托,因为项伯跟张良的关系很好,是老朋友,所以项伯在鸿门宴里面,也尽量的维护刘邦的安全,后来刘邦也是饮水思源,所以在建立汉朝之后,也对项伯非常的礼遇,不仅也给他封侯,而且还赐姓为刘氏。所以项伯的这一支,到了五代的时候,他们辗转到了南方来发展。当时吴越王名字叫做钱镠,这个我们在先前谈到赵姓的时候、钱姓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个人。钱镠的这个镠跟刘的发音一样,所以为了要避讳,所以项伯这一支,他们在南方发展的刘姓,就把刘字的卯还有旁边的刀,就把它给去掉了,所以就剩下了金。所以现在的金姓的人士,有一支是这么改姓改过来的。当然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所以他们也因为要汉化的关系,所以也改成了汉姓金姓。在少数民族里面后来发展得最大的,也就是清朝的爱新觉罗氏,后来建立了清朝政府,爱新觉罗的满清它灭亡之后,有很多爱新觉罗的王室的宗族,他们就以他原来的国族名金做为姓氏。
所以在台湾有很多的金这个姓氏的人士,事实上他不是汉人,是满人,他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代。我们再往下看,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有改姓的,有赐姓的,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参看。然后第二个部分迁徙分布的地方,也是一个资料性的汇整,也请各位同学参看一下。
我们看到第三个堂号的部分,堂号有一个叫做丽泽堂。丽泽堂这个金姓堂号的缘由,是来自于宋朝的一位理学家,叫做金履祥。金履祥擅长濂洛之学。在宋朝的理学有分为四个学派,就是濂、洛、关、闽,濂洛关闽,这个濂洛我就不写了,还有关跟闽。濂是周敦颐,先前我们也曾经讲到莲花,周敦颐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我们在国文课本里面有收录的,《爱莲说》。那洛,濂洛,洛是二程,就是程颢跟程颐他们两兄弟。这个字念作ㄏㄠˋ,程颢跟程颐。关是张载张夫子。闽就是朱熹。濂洛关闽。金履祥在濂跟洛这两个学派,都比较擅长,所以当时也算是很著名的理学家。皇帝要请他担任国史馆编修,金履祥也答应了,可是没有到任就往生了,所以就很可惜。因为他曾经在丽泽书院讲学,所以后来金履祥的后人,就以丽泽书院的丽泽,做为他们这一支金姓的堂号。这个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堂号。
好,历史名人的部分,我们看到第一位,就是刚刚我们所提到的金日磾。金日磾本来是休屠王的太子,因为他的父亲归顺了汉朝,所以他也到了汉朝任官。后来改名金日磾之后,汉武帝对他非常的信任,甚至于到最后汉武帝要往生之前,他还托了霍光跟金日磾两个人辅佐他的太子刘弗陵。最后以这两位大臣为领衔,成立了一个接班的团队,辅佐新上任的皇帝能够熟悉政事。甚至于在新皇帝,还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政事的情况之下,由这两位首辅大臣来帮忙治理国家。可见金日磾在汉武帝的心中非常有分量。刘弗陵继位之后,就是我们在史上称的汉昭帝。金日磾算鞠躬尽瘁了,努力的辅佐这一位皇帝去治理天下。最后也受封,后来也陪葬茂陵,这个茂陵就是汉武帝的陵寝,陪葬的身份就是,他在武帝的旁边,就埋葬了他的尸首,金日磾就陪在汉武帝的身旁,在地下也跟他一起长眠了。所以对金日磾来讲的话,是一个非常隆重的礼遇,因为可以生前辅佐武帝,死后常伴武帝。所以金日磾在西汉的历史上面,也算是写下很重要的一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也因为金日磾的庇荫,所以七世不衰,历一百三十余年。所以我们经常都说祖德流芳祖德流芳,所以一代的祖先,如果在生前有很好的功业,那他不仅可以庇荫子孙,最重要的是他在世期间,所累积下来的这一些福报,这些阴德,可以让子孙得到很多的正面的一些影响,不管是看得到的还是看不到的,都影响很深远。
那第二位金姓的名人叫做金圣叹。这个叹还有另外一个写法,我在黑板上也写一下,在古书上面,这个叹也可以写成欠字边这个叹,所以大家如果读到了叹的另外一个写法,大家不要觉得很意外,他是同一个人,都是讲这个金圣叹。金圣叹原本是明朝末年人士,可是他主要的活动时间已经到了清朝的初期。他不仅是文学家,更重要的是他是文学批评家,他对于《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等的典籍,包括杜甫的唐诗,还有其他的文学家,都有点评,都有一些评论。而且他自己也觉得,不仅我们传统的经学、史学、子学很重要,可是一般我们看到的这些俗文学,其实也有它的价值,所以他提高了俗文学在当时的地位。所以他提出所谓的“六才子书”,六才子书除了前面的《庄子》、《史记》,这两部是比较传统大家所看重的典籍之外,其他的像《离骚》,屈原的《离骚》。它一般都是属于文学作品,可是并不是经国治业的重要典籍,只能够算是文人平时消遣的一个文学作品,这是传统的思惟。不过这个金圣叹认为,虽然说它是一篇文学的作品,可是里面所透露出来屈原对于家国的这种看重,也是值得我们后人来效仿。所以像《离骚》他也把它提高地位。除此之外,像杜工部的诗,像《水浒传》,像《西厢记》,他也认为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所以他把这六部合在一起,称之为六才子书。尤其像《水浒传》,像《西厢记》,这个都是一般通俗的民间流传的文学,在金圣叹的呼吁之下,也广受大家的喜爱,也提升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他后来因为犯了禁忌,其实是被冤狱,金圣叹是被冤枉的,所以也因此而被问斩。当时朝廷要去抄他的家,他知道他自己大概性命不保,所以他最后被官吏逮捕之前,他就讲了两句诗,这两句诗后来也成为他的诀别之语,就是“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然后就被带走了。这两句其实字面上看起来,好像跟他自己当时的心境没有关系,“莲子心中苦”,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关系,其实他是用了双关,“梨儿腹内酸”,字面上讲的是莲子,讲的是梨子,跟他当时的心境有什么关系呢?“莲子心中苦”,那个“莲”他把它用了谐声的双关,把那个莲读成了可怜的“怜”,可怜我的儿子,因为爸爸即将告别人世,因为他知道这被逮捕之后,就不可能再回来了,当时孩子还小,所以他觉得他内心的苦痛,在当时他用了这两句话来做表达,所以莲子心中苦。心中苦他用了谐义的双关,那个义就是道德仁义的那个义,谐义,就是从字义上面做双关。心中苦从字面上来讲,是什么东西的心很苦?就是那个莲子。各位都有吃过莲子,莲子汤,我们吃那个莲子,粉粉的,还带着一点点的甜味,没有苦味,原来我们现在所吃的这个莲子,都是经过加工的,其实这个莲子中间有一个黑色的心,它是很苦的,所以如果你没有处理,就这样吃的话,非常的有苦味,难以下咽。所以莲子为什么价格很高?因为它都要有人工,人工一颗一颗拿那个针,把中间那个心给刺出来,所以它价格不会低,它要一颗一颗处理。所以字面上讲是莲子中间那个心很苦,事实上它背后的意思,谐义的双关是说谁的心中很苦?我金圣叹心中很苦,因为可怜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了。
“梨儿腹内酸”也是一样的意思,梨儿的“梨”它也是谐声的双关,把它读成了离开的“离”,我现在要离开我的儿子了,所以我的腹内酸。字面上是讲那个水梨、梨子果肉的部分外围很甜,可是愈往核心来吃的时候,你会发现愈往中间吃就愈酸,所以那个腹内酸字面上讲的是,梨子的核心的部分比较酸,其实它谐义的双关,它讲的是我现在要离开儿子了,我的内心也是很凄楚,很心酸。因为当时清廷为了要去整治这些士大夫,所以发动了文字狱,然后也用了很多的手段,要来肃清这些不效忠朝廷的士大夫,所以金圣叹就是在那样子的时空背景之下,然后被冤枉了。那满腹的心酸讲不得,说不出来,因为你再辩驳也没有用,反而只是会造成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宗族的连累而已,所以他有苦难言,所以他就留下了这两句话,也不能够太直白的说,只能够用很隐晦的方式,来告诉他的家人,这是他当时的心境。所以一代很有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就这么陨落了。
很有趣的是,后来他往生之后,在民间居然还流传了金圣叹的一些作品,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他不是已经往生了吗?怎么还有文学作品流传?因为民间说,他藉着一位才女叫做叶小鸾,各位看到第四行,借她的身来降乩,来扶鸾。这当然大家听起来会觉得有点光怪陆离,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这种降乩扶鸾的活动,其实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大家信不信都没关系,但是这的确是有这么一说,说金圣叹藉着这位小女生的双手,去写出了一些他的作品,或者是诗,或者是词,当然不可能太长了,因为降乩扶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也留下了一些作品。这个也是满有趣的一个现象。所以在古代文学家的生平事迹里面,金圣叹的后面这一段,的确是绝无仅有了,往生之后还继续创作,也算是对于这个创作的一个热情。这个是金姓的部分。
再来我们就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三十个姓氏魏姓。魏这个姓氏大家对它也不陌生了,因为先前我们在前头的时候,曾经讲过战国七雄,战国七雄里面就有韩、赵、魏的这个魏,所以魏这个姓氏跟韩、赵、魏的魏这个国家关联就很深。魏姓在现在的中国大陆排名第四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四十八,也都算不少了。它是出自于姬姓,是黄帝的后代。怎么说?西周初年的时候,周武王姬发封他父亲的庶子毕公高,在毕这个地方。也就是说这个毕公高,跟周武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这个毕公高后来他的子孙,就以毕做为姓氏。到了春秋的时候,毕国逐渐的衰弱,最后就灭亡了。所以后来毕公高的后代,有一位叫做毕万的,他就到了晋国去当大夫。毕万随着晋献公建立了功业,所以晋献公也就册封他魏这个地方,给他做为他的地盘,让毕万子孙可以在那边繁衍。所以毕万的后代叫魏武子的这一位,后来就跟韩,跟赵,他们三家就分了晋国,就成为了战国七雄。战国末年,魏国又被秦国给灭亡了,所以后来秦朝统一天下,魏国灭亡之后,魏国的子民为了要纪念故国,所以也有一部分改姓魏。除了这一支由魏国演变而来的来源之外,还有其他的来源。我们看到下面。魏姓还有一支是出自于芈姓,这个芈先前我们曾经介绍过,它是楚国楚王的姓氏。秦国的大臣魏冉的后代,其实就是芈姓改姓的,所以魏冉的子孙他也改姓魏,不过他的祖先的来源是从芈姓而来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迁徙的分布,还有一些姓氏的流传,就请各位参看第二,文字的部分就请各位自行来参看。
我们看到第三,魏姓的堂号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堂号,像编号第一的九合堂。九合堂也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夫魏绛,这位魏绛就是刚刚我们所提到毕万的后代,因为他受封在魏这个地方,所以魏绛也就以魏为姓氏。这位魏绛其实非常的深谋远虑,因为当时晋国,在它的四周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有赤狄,有白狄,也有其他的戎这些部落存在,这些少数民族其实他们都居无定所,所以当时有一支他们认为要主战,在晋国内部有人认为要跟这些戎狄,要以武力来镇压,来降伏他们,可是魏绛认为,他们这些戎狄民族居无定所,因为当时他们还是游牧民族的状态,所以你根本没有办法去找到他们的主力在哪里,你如果出兵没有办法找到主力,然后一举成擒,他如果跟你居无定所来跟你打游击战,你根本就是消耗自己的国力而已,所以魏绛主张与其主战不如主和。当时晋国的国君叫做晋悼公,这个悼是悼念的悼,晋悼公。晋悼公他也听从了魏绛的建议。魏绛很客观的很理性的跟他分析,如果我们跟戎狄主和,我们跟他和平共处,我们有五个利益,对我晋国来讲的话是百利无一害的。所以晋悼公也很谦虚的接受了魏绛的建议。所以就跟附近的戎狄民族,也就签订了和平的盟约。所以八年之中,晋国因为没有了内忧的问题,所以他可以全力的向外去扩展。所以晋悼公在位的期间,九合诸侯,召集诸侯,然后成为北方的盟主,让晋国再度的在北方称霸。所以晋悼公觉得能够有这样子的治绩,都是魏绛之功,所以他也给魏绛很丰厚的赏赐。魏绛的后人也因为这一位祖先的功业,所以就把自己的堂号取名叫做九合堂,来做为纪念。
好,我们看到历史人物的部分,谈到历史人物,姓魏的,除了刚刚提到的魏绛之外,还有另外一位战国时代的魏姓的历史人物,我们一定要介绍,这一位魏无忌,先前我们曾经也讲过,他就是战国养士四公子里面的一位,这个魏无忌,信陵君,他是魏安厘王的弟弟,那个字不念作ㄌㄧˊ,要念作ㄒㄧ,魏安厘王。这一位魏无忌他养的食客有三千人,数量也非常多,当时魏无忌他原本也没有这样的想法,靠着养士能够来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他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后来他发现,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他们也都大量的养士,因为透过养士可以聚拢人才,虽然说这些人才是我自己个人的人才,但是因为这些公子,他们在朝堂之上都有很重要的位置,说话是很有分量的,所以他藉由自己的人才,能够替国家来规划蓝图,甚至于可以提拔他自己的门客,到朝廷里面来任官,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让人才能够向我国家来靠拢,透过我来为国举才,所以魏无忌才效法了齐国,效法了赵国,他自己也才开始养士。
养士之后,的确有几次的事件,也都发挥了这些食客的作用。当时有一次非常的危急,魏无忌有个姐姐嫁到了赵国去,后来赵国受到了秦国的威胁,赵国的国都被包围了好几个月了,很紧急,所以赵国国内赵王,就好不容易派个人出来,向邻近的几个国家来求援。来求援的时候,当时魏国的国君就很担心,如果我现在派兵去救赵国,会不会触怒了秦国,会不会他又转头来攻击我,所以这一位魏安厘王他就举棋不定,然后就一直拖延。可是赵王不断的派人来跟魏无忌,来跟魏安厘王说,战况很紧急,请赶快发兵来救援,可是国君就还是没有办法下决断,魏无忌面对自己的姐姐嫁到了赵国,被包围在邯郸,被包围在国都里面,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当时魏安厘王,其实他不是完全没有动作,他有派军,他派了一位将军率领魏国的部队,在边境在等待,等待什么?等待如果是赵国被灭亡了,他要准备进去分一杯羹,如果有别的国家来救赵国,他要盘算一下,到底这个胜算高不高,如果高的话,他就可以跟别的国家联合去救赵国,所以他不是没有作为,只是在那边等待机会。魏无忌眼看着时局对赵国愈来愈不利,他就听从了他门客的建议。当时安厘王有一位宠妃,这位宠妃很喜欢物质的东西,魏无忌他自己有一件很漂亮的雪白的貂皮大衣,他知道安厘王的宠妃喜欢这些物质的东西,所以他就说,我拿这个去送给这个宠妃,然后趁机在魏安厘王的宫殿里面偷了虎符。这个虎符就是在当时调兵遣将的符令,一个令牌。所以他就偷了这个虎符之后,安厘王他完全不知道,当时完全不知道。然后魏无忌就拿了这个虎符,就率领他自己的家兵,他自己的部队,赶到了边境,去跟当时魏国的将领说,来,现在我们大王,已经把兵权从你的手上转移给我了,你看,虎符在这边,你赶快点交,我要取代你,我要统治这一支部队,我准备要进去救赵国了。结果那个将领一看那个虎符,对,没有错,的确是这个令牌,可是他觉得还是有一些怀疑。当时魏无忌身旁还带了一位大力士,也是他的门下食客,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将领给杀了。杀了之后,魏无忌就带著令牌,率领部队就长驱直入去救赵国之危。后来也很顺利的,楚国,还有另外一个国家,三个国家一起去救赵国,所以也就让赵国的这次的危机平安渡过了。
好,纸包不住火,安厘王他总是知道,原来我弟弟偷了我的虎符,去调用我的部队,虽然说化解了赵国之危,赵王也很感激,可是赵王感激的是谁?他是感激魏无忌,不是感激安厘王,魏无忌不敢回国,所以他就有十年的时间留在赵国,他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到最后他虽然说也回到了魏国去,可是他哥哥安厘王对他还是非常的不信任,甚至于有好几次扬言要罢黜他,如何如何。所以最后魏无忌为了要让他的哥哥,对他不要有那么大的戒心,不要老是对他虎视眈眈,所以魏无忌就用个方法,来化解他哥哥对他的疑虑,就是什么?纵情于酒色。所以他最后怎么死的?死于酒色。所以你看魏无忌,他很单纯的只是要帮助别的国家,因为他认为东方六国,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够去共同抵抗西方的秦国,可是安厘王不这么想,所以理念的不合导致他们兄弟的龃龉,为了不要让哥哥对他很有戒心,不要威胁他的家族,所以他只能够纵情于酒色。这个跟上个礼拜我们讲到竹林七贤,当时魏晋这些读书人,为了不要让官府监控,所以他们也是装疯卖傻的装疯卖傻,纵情酒色的纵情酒色,就是要让统治者说,我对国政没有任何非分之想,请你不必一天到晚针对我,派人来监督我,我只是喜欢喝酒,我只是喜欢写诗,就这样而已。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历史人物纵情酒色,其实他背后也有他的苦衷。所以我们在读历史读那些人物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稍微的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想看,他今天会有这样的作为,他有没有别的可能,有没有别的苦衷,我们在文字上面没有被记录下来的。魏无忌他最后的这个苦衷,其实《史记》里面,司马迁是有把它写下来的,所以我们知道,原来并不是他天生喜欢喝酒、喜欢美色,而是因为他有不得不的为难。
在魏无忌往生之后,魏国很快的就被秦国给灭了。这个也是历史的一个必然。为什么我说是必然?因为秦国上上下下励精图治,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脱胎换骨。其他的国家都过于安逸,他们总是认为,我们可以团结一致去共同对抗秦国,可是表面上共同一致,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跟共同的利益,可是私底下却又各自打各自的算盘,所以导致后来大家分崩离析,秦国刚好各个击破,所以统一一定是秦国,这是必然。所以我们后来读史书,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早就已经知道,秦国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来,我们看到后面有两位,魏征大家对他也很熟悉,我就不特别再讲了。我再花一点时间讲魏源,魏源大家对他就比较陌生一点,其实他的时代,也已经算是比较接近现代了,他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人物。当时从道光开始,因为整个清朝政府受到西方强权的侵略,所以国势日渐的走下坡,魏源刚好就是生长在这个时代。当时他读书他来讲学,其实都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所谓的经世致用就是,古圣先贤所流传下来这一些文化思想,其实是要用在当世的,而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所以一定要变,要让现在的我们能够去领略,古人我们老祖宗所传下来的这些智慧,那才是有用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说,祖宗的思想很好,文化非常的渊博,可是没有与时俱进,总会被扬弃,总会被淘汰。这是魏源当时的想法。
当时西方强权它侵略中国,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船坚炮利,它靠的就是这些物质的文明。在中国,在古代,有没有很昌明的物质文明?有没有很好的科学发展?有,先前我们不是讲到沈括吗?对不对?他的《梦溪笔谈》里面,有多先进领导领先当代,宋朝的时候全世界的科学文明,在当时宋朝的中国是Number one,西方那个时候还是蒙昧的时代,可是为什么从宋朝以后,元朝就不用讲了,明朝,清朝,一路到了清朝末年,居然反过来被列强给侵略,就是因为大家都僵化于科举考试。因为认为只有科举这一条路,才是我读书的唯一目标,所以大家还去研究那些古人所流传下来的天文历法、数学科学吗?没有,因为那些没有办法让我有官做,我没有办法当官。所以以后的读书人心心念念,就是我要读四书五经,而我把它当作是我赚钱的工具,因为只有考上科考,我才能够当官,我才能够赚钱,我才能够养家活口。至于说那些科学的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就后来没有人太多去投入,反而后来逐步的让西方给超越了。
所以魏源认为面对当时的变局,只有怎么样?只有改革,这个改革是思想的改革,是心态的改革。所以他说,他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学习这些西方的强国他们的技术,然后来跟西方的强国制衡。所以这边的夷讲的是西方的强国,当然夷这个字以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是比较不尊重的用法,不过在清朝他们还是认为,西方这些都还是夷狄戎蛮,不是我们汉族的,他统统把它称之为夷。讲的就是我们要学习西方的长处,我们自己来提升,然后才能够跟西方来制衡。不过很可惜,当时魏源提出这个主张的时候,已经太晚太慢了,因为整个清朝腐败的程度,大家难以想像,所以即使有志之士大声疾呼,即使有一些在朝中很有力的人士,也开始觉得应该要来做转变,可是已经为时太晚,所以到最后我们都知道,不出几年清朝就灭亡了。后来民国建立之后,大家也就延续着对于魏源这个思想的认同,所以在民国建立之后,就开始大量的派留学生到欧洲去学习,有些到日本,更多的是到欧洲,把欧洲的、日本的这种科学的这一些技术观念带回到中国,所以也就有不一样的表现。所以魏源是开启近世,我们对于西方文化西方科学学习的新潮流。所以这个人物,其实我们应该要对他有更多的了解。这个是我们魏姓的人物。
再来我们看到第三十一个姓氏陶。陶这个姓氏大家对它应该不陌生,因为谈到陶这个姓氏,大家在脑海里面闪出的人物,应该就是陶渊明了,大概不作第二人想了。陶这个姓氏其实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一百大的姓氏。据说陶姓最早是源于陶唐氏,所谓的陶唐就是唐尧,唐尧氏。尧为什么会加上一个唐?是因为尧是他的谥号,他原本建立的国家就是唐国,所以我们把唐跟尧合在一起,是有这个原因。为什么又叫陶唐?因为这个唐国,是在现在的山东定陶这一带,古时这个地方的地名就叫做陶,所以就把它称之为陶唐,是这么来的。所以山东定陶这一带自古就叫做陶,所以尧的后代子孙,因为当时他们定居在陶,而且有一个说法,说最早这个尧,他们就是在这个地方制陶的,所以地名或者是他的职业都跟陶有关,所以尧有一支的子孙就以陶为姓氏了。
另外一支陶的子孙是源起于子姓,也就是商朝的后裔,这个先前我们曾经有提到过。在《左传》有记载,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封为卫侯,当时他要把殷商的遗民,把他分成几个部分,分别由几个姬姓的诸侯国来严加看管。所以当时卫国就分到了一部分的殷商遗民,其中有一个姓氏就是以陶做为姓氏。所以学者们都认为,既然他们这个氏族名号里面有陶,那应该就是跟制陶有关。所以有一个说法是说,子姓的这个陶,就是从这一支陶的氏族衍生而来的,所以我们往上推源,因为他是殷商遗民,本来就是姓子,所以有一部分的陶姓是从子姓分出来的。当然也有是从周朝的陶正,一样也是跟制作陶器有关的官职,那当然就是从姬姓分封出来的。逐步后来陶姓在北方发展为了,丹阳、济阳、洵阳三个郡望,所以也就有三个堂号。其他的少数民族转变汉姓为陶的也有,就请各位参看一下。
历史人物我们先来提到第一位陶侃,陶侃对他大家都比较陌生,不过他跟陶渊明还是有很深的关联,因为他是陶渊明的曾祖父。这样就可以,把他们两个人的关系给联系起来了。陶侃其实最著名的事情,不是我们在字面上所写的这些内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陶侃搬砖”这个事情,后来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个佳评。大家都觉得陶侃当时官当的很大,可是陶侃每一天他都要做一个事情,早上的时候,要把庭院里面的砖一担一担的挑到门口,然后到了傍晚的时候,再把这个砖从门口,一担一担的又挑回到庭院里面来,而且每天都这么做,陶侃搬砖。然后有一天他的朋友就觉得很纳闷,就问了他,陶先生,陶先生,为什么你官那么大了,干嘛还做这个搬砖的工作?这挑砖的工作就叫下人去做就好了,结果陶侃就跟朋友说,不是,我搬砖的目的是要警惕自己,每天都要劳动,每天都要做身体的一些运动,告诉自己,富贵不能常有,那富贵不能常有,如果哪一天,我们回到了很清俭的生活的时候,如果我们都四体不动,然后过着安逸的生活,如果回到了清俭的生活的时候,大家不就很难去从俭而生活吗?所以他的意思是这样,所以他每天警惕自己要劳动,就是要让自己每天要保持很清俭的心境,很清俭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所以有一句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不对?所以陶侃的用意就在于这个地方。
好,时间也到了,我们再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来。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看此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