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脉·园林篇》40 苏州可园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江南文脉·园林篇》40 苏州可园
可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与沧浪亭隔溪相望,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典园林。
可园占地约5亩,西部以住宅厅堂为主,建筑密集,质朴秀美。东部以水池为中心,布局疏朗,槛曲廊回。
可园在北宋时为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一度成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家宅。到了清雍正年间,私宅变为公共园林。时任江苏巡抚的尹继善在此兴修园林“近山林”,后来取孔子所言“无可无不可”之意,改名为“可园”,透露出几分随遇而安的意味。
可园的建筑,处处紧扣一个“水”字,颇有妙趣。推开园门、步入门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泓碧水,是为挹清池,别名“小西湖”。湖中倒映出一座气度不凡的建筑,即挹清堂。西侧有一小型厅堂,这就是“濯缨处”,与沧浪亭同样得名于《楚辞》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非清水不能濯缨,惟读书可以明性。清嘉庆年间,两江总督铁保等人在园内创办正谊书院,开启了可园作为书院的不凡历程。被林则徐誉为“百年来仅见”人才的冯桂芬就出自正谊书院。冯桂芬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是中体西用思想的首倡者。后来冯桂芬回到正谊书院任讲席,书院遂以倡导西学、注重革新名声大噪。道光皇帝御赐“正谊明道”匾额,荣耀一时。
可惜的是,太平天国时期,可园毁于战火。光绪年间,江苏巡抚黄彭年在旧基上重建了书院——学古堂,接续了可园读书育人的传统。他还在园内增筑藏书楼,储书多达八万余卷。学古堂前遍植“铁骨红”古梅,冬雪未融之际,师生们围炉讲学,抬头一睹这“江南第一枝”花枝烂漫,定然会欣喜于天地间的生生之德。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可园成为招募和选派公费留学生之所。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会员张默君女士曾在此办《大汉报》,一时影响极大。
可园之名,虽暗含随遇而安之意,但它历经沉浮兴废,始终延续着书墨之香,从正谊书院、学古堂到民国时期的报馆、图书馆,清晰的文脉传承,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回响着江南文化的木铎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