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的艺术家杨在葆

好好学习 秋和随笔 2023-10-11

  五四青年节刚刚过去,我萌生了再写著名演员杨在葆的想法。他虽然去世一年多了,但永远是一位值得我敬佩的演员,他无论是在银幕上还是在生活中,始终都是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都是一尊硬汉的形象。我曾经多次采访过他,他待人谦虚热情,毫无大明星的架子。相逢时总是将手握得紧紧的,照相也是很亲密无间。虽然我曾经写过杨在葆多次,今天我想写他与电影《年青的一代》的故事,因为杨在葆拍这部电影时,正是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年纪。这部电影是描写一批青年大学生立志到艰苦的地方去建设祖国,给观众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至今仍然是一部观众喜欢的经典电影。

“是那山谷的风,

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

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

这是电影《年青的一代》中的插曲《勘探队员之歌》。这段歌曲的一部分在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出现过,剧中江亚菲曾经在汽车上唱了几句,虽然有点跑调,还因没有伴奏显得有些单调,却是塑造这个角色的一个典型细节。这首歌曾经在半个多世纪前风靡全国。其激昂欢快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2004年,这首歌曲被选为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

言归正传,咱们还是说说杨在葆与电影《年青的一代》的故事。杨在葆1935年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他在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含辛茹苦,供他上学。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却知道没有文化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道理,因此再穷再苦,也要供杨在葆读书。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杨在葆20岁时,他决定走出安徽到上海参加考试,为了能让他到上海读书,他的大姐把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可是依然没办法保证杨在葆学习所需的费用。一个敢想敢闯的大男孩杨在葆义无反顾地坐着火车到上海戏剧学院考试。

从小特别有志气的杨在葆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进入校门的时候杨在葆摸了摸衣兜,那里面没有钱,只有一张贫困证明,心中忐忑的他不知道自己将要怎么度过大学时光。他考虑再三,还是鼓足了勇气,将证明交给了老师,让他意外的是,学校很快就批准给了他助学金,老师还告诉他不仅不用交学费,还能“免费在学校吃饭。”因此,杨在葆一直对学校老师保持着绝对的尊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敢在艺术上马虎。因为他知道,他之所以能够完成学业,靠的是助学金和老师认真的教导和培养。他1959年从上戏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青年话剧团担任演员。次年上影厂拍摄电影《红日》,导演安排他扮演性格鲜明、脾气火爆的石东根,大受好评。从那时起在银幕上陆续扮演了许多“硬汉”形象,《年青的一代》中的大学生肖继业就是性格鲜明很有社会影响一个角色。

话剧《年青的一代》曾于1963年被搬上舞台,引起了强烈反响。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这个话剧改编为同名电影《年青的一代》。选择年轻阳光、充满朝气、有着硬汉形象的杨在葆饰演电影中男主角肖继业。肖继业是地质学院的大学生,他一毕业就主动报名到青海某地质队工作。在自己的腿病被诊断出是骨瘤并有可能截肢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着自己对事业的追求。杨在葆因为有多年农村生活经验,硬汉形象中有一种纯朴的气质,所以饰演这样的角色应该是一种本色表扬,他演得得心应手,生动扎实,好评如潮。

这部电影除了有曲折感人和令人激情澎湃的歌曲外,还因为有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其中包括达式常(饰林育生)、朱曼芳(饰夏倩如)等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演员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让整部电影充满了青春与活力。再加上温锡莹、沙莉、赵抒音等一众老一辈演员倾情加盟,扮演的角色质朴而真实,因而这部影片成为黑白电影时代的一部艺术精品。电影引起轰动后,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也想追随肖继业、林育生等人的脚步,投入地质事业,用自己的一腔青春热血实现理想,“为祖国寻找宝藏”。

时隔多年之后,杨在葆对当年拍摄这部电影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他对记者说,我觉得在肖继业身上,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一个始终把国家建设事业放在第一位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那时候的众多知识分子,其实都和肖继业一样,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点燃了新中国进步与发展的希望。那时偏远的边疆,因为自然条件艰苦,人迹罕至,更加需要优秀的、有文化的人才。当时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贝,上学时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有各种补贴。也就是说,国家是集中了各方面资源来培养一个大学生。而大学生们在学成之后,也心甘情愿地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年青的一代》中的肖继业,塑造的是一个风华正茂的艺术形象,也是当代青年的学习榜样。作为地质学院的大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依然坚守着自己对事业的不断追求。他这种精神不仅使同学林育生受到触动,而且也赢得了美丽姑娘林岚的好感。在肖继业身上,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杨在葆因《年青的一代》中成功地饰演了肖继业而成为那时的全民偶像型青年演员。

《年青的一代》在1965年上映的时候,对当时年青的一代人起到了鼓舞斗志和激励人心的作用。它令无数青年激动万分,夜不能寐,发誓要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也许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于这种“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价值观,无法做到完全理解。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建设最需要人才的时候,那些年轻人却义无反顾地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边疆去,做志在四方的好青年。

这部电影号召青年大学生去往祖国最艰苦的地方,用火红的青春和奋斗去改变边疆的面貌,用一生的追求使荒滩变成良田。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青春,在60年代,为了尽快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全国各大城市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边疆,支援建设。据统计,当年单是上海这个城市支援边疆的知识青年,就超过了6万人。他们为边疆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部电影在大学生毕业分配上怎么选择,要把祖国需要作为第一志愿,并且提高到革命后代如何接好革命事业班的大问题。

《年青的一代》这部电影,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被搬上银幕。电影给青年支边的热潮又添了一把火。影片中的几位主演,也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们的偶像。尤其是杨在葆和达式常。他俩一个刚毅俊朗,一个帅气儒雅,简直就像两位男神。这两个角色用青春和热血,点燃了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在不知不觉间,这两位年青一代的榜样就走进了众多妙龄少女的心中。很多年青的姑娘们,看完电影还没走出电影院就有一半想嫁杨在葆,而另一半则喜欢达式常,这在当时可是真事。因为直到多年之后杨在葆和达式常接受采访时,他们都还记得这种情景。

杨在葆在《年青的一代》中塑造的银幕形象肖继业,有棱有角,实在太帅了。肖继业身上最有魅力的地方,不是传统意义上眉清目秀的英俊小生,而是目光坚定,粗犷豪放的男子汉,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他一出现在银幕上,便让许多姑娘顿生一种安全感。这应该是许多姑娘都想嫁给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一个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才是愿意将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的人。正是这些放眼未来、胸怀世界,具有宏大理想的有志有为青年才是年青一代的榜样。

很多人可能有所不知的一件事颇能说明这部电影的深远意义。杨在葆拍摄完这部电影不久后,文革就爆发了,他在运动中就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吃尽了苦头。杨在葆说起他这段坎坷经历时,讲的最多、最感人的是夫妻情。他的结发妻子夏启英曾与他是中学校友,又是他这位学生会文体部长手下的得力干将,在草台班子里跌打滚爬,先后考取“上戏”,并进入红极一时的“青年话剧团”,同台演出过不少戏。多年后他们喜结连理,同甘共苦了十多年。但天有不测风云,杨在葆在文革中因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而入狱。妻子深知杨在葆的为人,相信冤屈终有雪洗的一天。她精心缝制了一件老家人们常穿的过冬棉坎肩,借探监的机会送到丈夫手中。一针一线寄深意,暖暖和和夫妻情,棉坎穿在肩上暖在心,再硬的汉子也会落下感激的泪水。更想不到的是,杨在葆穿过一年后才发现坎肩里有块妻子写的布条:“想想肖继业和肖奶奶的台词,望像他们一样坚强乐观,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可见杨在葆在电影《年青的一代》中饰演的肖继业多么深入人心,令人敬佩,连妻子都希望他成为肖继业式的硬汉。妻子用这番话鼓励杨在葆,对一个在挫折面前从不低头的硬汉子是多么巨大的鼓舞,这种理解、宽慰和支持使他度过了劫难。

杨在葆在被关在监狱里整整4年3个月14天,开始时,他为了不连累妻子,曾主动提出过离婚。但相濡以沫的妻子不仅拒绝离婚,还一个人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老人,抚育孩子。经历过磨难的杨在葆终于迎来了无罪释放的结果。但艰苦生活的磨难和精神上担惊受怕却损害了妻子的身体健康,1983年,杨在葆在《血,总是热的》的拍摄现场。接到妻子生病住院的电话,他自己形容说,“那一刻头都大了。”当时已经住院的妻子情况很不好,但是电影的拍摄不能停下,杨在葆拍完一天戏就马上飞回上海,通宵不睡陪着妻子,天亮再飞回剧组。他是打定主意,即使倾家荡产也要给妻子治病。他细心的在医院护理妻子,给妻子梳洗打扮,妻子因为生病头发掉了很多,他都一根一根的收集起来。妻子最后不幸去世,杨在葆将妻子的头发和自己获得的金鸡百花奖的奖牌一起放到了妻子的骨灰盒里。对他来说,和妻子的感情似乎是无以替代的。

杨在葆出狱后,陆续出演了《江水滔滔》《大刀记》《从奴隶到将军》《血,总是热的》《双雄会》《代理市长》《原野》等多部电影,而成为影迷心中永远的银幕硬汉。而除了他过硬的演技之外,我觉得他身上的那种宁折不弯的性格和精神,更加令人敬佩。尤其是《年青的一代》带给杨在葆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也因为这部电影,让很多青年人都充满了激情,进而愿意投身到艰苦的、建设祖国的事业中,这也使他明白了自己作为演员的使命。

自从出演《年青的一代》肖继业之后,杨在葆接剧本都首先要考虑一个问题,这部戏对社会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给什么都不拍。他都始终坚守着一个电影艺术家的职业操作,哪怕在“一切向钱看”的日子,他也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宁愿只拿固定工资,也不愿意接拍广告。更不会为了得到高片酬,而降低自己的艺术水准。我记得有一年电影界举办颁奖典礼,但因为这场典礼掺杂了抽奖的成分,使得评奖不再纯粹,所以杨在葆即使获得了影帝称号,他也拒绝去领奖。

      什么是真正的男人汉呢?《年青的一代》中的肖继业身上就有具体体现。而杨在葆的一生,也是刚直不阿的。他因出演《年青的一代》中的肖继业而成为全民偶像。生活中或艺术上的杨在葆都是一条硬汉,他一直在用那略显沙哑、却很有特色的普通话,去塑造一系列硬汉形象。他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一个硬汉是如何练成的。杨在葆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宗旨”,要对角色、对观众负责。他曾多次说过:“我是演员,演戏是我的职业,我时时刻刻都想演好戏,对人民尽职。但我有一个宗旨——绝不能对不起养育我的工人、农民和保卫我们的士兵,绝不能在银幕上得罪广大观众。”由于杨在葆对电影艺术的贡献,2019年获得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下图为他在颁奖典礼上接受记者采访)。

      如果你了解杨在葆的为人,或者看过他出演的电影,就会认为杨在葆是一位永远值得赞扬的艺术家,我们的时代永远需要这样的电影艺术家,而且越多越好。(下图为:在2018年上影演员剧团成立六十五周年之时,杨在葆为剧团写下了融通天下四字。

下图为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剧组合影(前排右一为杨在葆)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读者如想看本公号之前发表的部分艺术随笔类文章,请点击下面标题看看:

《一腔热血的杨在葆》

喜欢《父母爱情》10个理由

《梁思成与林徽因》

建筑师谢秉漫首创数通画

《书法家魏天顺》

《战旗飘飘》乡村振兴电影佳作

看《觉醒年代》进蔡元培故居

杨在葆与电影《代理市长》

西海情歌背后真实爱情故事

著名女书法家韩宁宁

《画家雷建》

《走进兰亭》

由《廊桥遗梦》谈中国廊桥

在墨西哥看行为艺术

《好看的中国警察故事》

《谢秉漫水彩画》

《让建筑与诗词完美结合》

瑕不掩瑜的《中国机长》

《观北大荒版画》

《新凤霞与吴祖光合作书画》

《摄影家钟观永》

《贺彭书民中外师生书画展》

赞扈志恒《鸳鸯系列》组照

《同学聚会更无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