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复发热1年多,家长都绝望了……看医生如何揪出真凶!

儿科蜡笔小新 医学界儿科频道 2021-05-01



通过这2篇文章的学习,希望你对发热待查、抗生素的使用、染色体基因检查也有新的认识。



编者按


在昨天《患儿反复发热1年多,病因竟然是……》一文中,我们分析了一例反复发热1年多的病例。其诊治一波三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 我们的病例考虑中枢性发热有依据吗?

  • 应如何治疗?

  • 发热查因应如何鉴别诊断?

  • 抗生素的使用是否规范?

  • 这个患儿先后做过染色体、微阵列等检查都没找到病因,那么,染色体基因检查如何选择?


一、发热查因如何鉴别诊断?


儿童发热的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个方面:

  • 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体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结核、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等;

  • 非感染性疾病,主要涵盖肿瘤性疾病、遗传代谢缺陷病、风湿免疫病、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等。


图一:发热病因复杂多样

从感染部位角度考虑,应注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与发热相关的儿童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累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疾病,包括颅脑损伤、大脑发育不全、中毒性脑病、脑炎后遗症等等。

目前中国儿童发热性疾病中,感染仍为最常见病因,其中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神经系统感染更常见。

通过体格检查、胸片、痰培养及抽血等可除外呼吸系统感染;

大小便常规及培养可除外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

如怀疑神经系统感染,应行脑脊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

而外周血象、血培养、骨髓培养等有助于鉴别败血症等全身感染情况。


二、本病例为何考虑为中枢性发热?

如何治疗?


病例中,患儿呼吸系统疾病好转后仍反复发热,发热时间长达一年余,应考虑非感染性发热可能性更大。

那么我们这个病例中发热有什么特点呢?

  • 患儿反复发热,体温升得快,降得也快;

  • 在反复发热过程中,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有出汗、发抖、寒战等表现;

  • 相反出现发热时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 发热时,脉搏和呼吸增快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染证据;

  • 且这种发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 高热时使用退热药效果欠佳,抗菌治疗无效;


这些都提示患儿为中枢性发热可能性大,结合小胖威利的核心致病机制——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可以考虑患儿系有基础疾病的中枢性发热。

儿科临床实践中,公认的、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主要有两个——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在前列腺素合成酶(COX)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各种PG,PG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如炎症、发热、疼痛、凝血和胃酸分泌,以及血管、支气管和子宫平滑肌的舒缩。

图二:“退烧药”(NSAIDs)的作用机制:NSAIDs通过抑制COX来抑制PGs的合成,从而起到退热、抗炎、镇痛等作用

中枢性发热,是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显然NSAIDs是无法退热的,不产生降温的临床效果。

而由于中枢性发热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可出现波动,因此可以通过冷敷或调节环境及温度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如空调、冰帽、冰毯等。效果不佳者,可以试用静脉滴注冷生理盐水或甘露醇,据报道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此外,氯丙嗪对部分中枢性发热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注意感染表象背后的真凶!


患儿在反复呛奶后造成肺炎,此后反复发热,让医生误以为只是吸入性肺炎合并感染,只努力查找病原体信息,而忽略了对其他因素的考量。

儿童呼吸系统感染,当然要积极寻找病原体,但是反复感染应该要重视全身性、系统性或遗传性疾病的可能。

图三:感染

一方面,呼吸系统感染在儿科临床占有很大比例,但许多全身性疾病往往是容易感染、反复感染背后真正的凶手。另一方面,许多遗传代谢缺陷病往往在感染后才诱发出临床表现,而不是一出生就发病。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各种酶缺陷的病人,一出生的时候不发病,而是到一定年龄才发病,甚至到成年后才发病。这是因为,许多酶缺陷的患儿,并非是全或无的情况,更多时候是一种折中的状态。

如果把正常酶活性设定为1,患者的酶活性往往在低于0.6以下才发病;就算患儿的酶活性只有0.4,但在非应激的情况下,也足够满足生理需求。而当患者感染、应激、手术或外伤时,对酶活性的需要更高,这时候0.4的酶活性就无法满足需求,从而诱发病理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遗传代谢缺陷病往往在感染后才诱发出来,而这时候医生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抗感染等方面,而忽略背后的原因,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有些异常物质沉积的疾病,只有当代谢产物等堆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病。

比如,肝豆状核变性,这个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铜转运障碍,但并非生后就发病,而是到一定年龄才发病。只有当铜在人体内堆积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出症状,这类患儿多数在5岁后因肝病而就诊,很少在5岁前发现异常。

据统计,10岁前,80%的病例因肝病而就诊;10-18岁,50%以肝病就诊,50%以神经精神疾病就诊;成人期,约75%的病例因神经精神疾病而就诊;10岁以后,也有少数病例因肾脏、内分泌和血液表现就诊。而且在有感染诱因的条件下,可能更容易导致患儿发病。

四、抗生素的规范使用


本病例在没有足够多的细菌感染证据的时候,就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容易使得诊治陷入误区。抗生素不断更换和升级,并没有带来疾病的转归,这时候应该积极寻找其他病因。

图四:抗生素耐药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一个全球性的共同事实,美国门诊普通感冒处方中有抗生素占60%,我国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门诊处方使用抗生素占80%-85%,其中普通感冒抗生素使用率占92%-98%,肺炎抗生素的使用更是高达100%(文献:中华儿科杂志2002,40(8)458-460)

小儿是抗生素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抗生素用量最多、最不规范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儿科感染致病菌的耐药不断增多,这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是平行的。

抗生素的滥用在我国非常普遍,规范使用任重而道远。

五、医学是规范而又有逻辑的科学体系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按病史采集、查体、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整体分析。儿科还应该注意评估生长发育情况、孕产史、家族史等,经常会有意外发现。有时候,我会把这种按部就班的做法比喻为写“八股文”。

特别是刚从事临床,重要的在于按部就班地做好每个环节,长期形成诊疗习惯、有体系、有逻辑的诊治思维,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各种临床问题。笔者总结了如下各个环节的重要性,每个环节很重要,都缺一不可:

图五:重视诊疗的每个环节,才能做到最优解

如果本文的病例,能从采集病史的时候,认真询问孕产史、评估精神运动发育水平,或许能更早地找到患儿反复呼吸系统感染及反复发热的病因。

六、遗传代谢缺陷病,并非都无药可治


许多人,包括许多医生都认为,遗传代谢缺陷病一旦确诊,就不能治疗。但事实并非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遗传代谢缺陷病都无药可治。

生长激素是小胖威利内分泌紊乱治疗的核心药物,不仅在于改善身高,更重要的是改善体脂肪重新分布,增进肌肉,甚至改善智能等。小胖威利在综合干预下可以生活自理、不肥胖、改善智能,甚至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国外有许多小胖威利,经过综合治疗,寿命可以接近常人,而我国多数在30岁前死于肥胖所致的并发症。

对于罕见病,不只是疾病罕见,治疗罕见病的药物也罕见(又称孤儿药),懂得诊治罕见病的医生也同样罕见,罕见病的路任重而道远。

七、染色体基因检查应如何选择?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经常在考虑遗传代谢缺陷病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哪种检查。

什么叫染色体检查?

做个形象的比喻,一条染色体相当于一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有46本书;书里面有很多章节,每个章节相当于染色体的一小片段;书本的每一页都写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每个字相当于一个碱基。

如此一来,我自己把染色体基因检查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是否每本书都有,有没有缺掉一本书或多了一本书,比如特纳综合征的染色体为45X就属于少掉一本书,21三体综合征,就相当于多一本书,这种情况叫染色体病;

第二个层次是,每本书都有,但书本里章节重复或者缺失,比如猫叫综合征患者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故又名5p-综合征,为最常见的缺失综合征,因婴儿时有猫叫样啼哭而得名,这种情况较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

第三个层次是,每本书都有,章节不多不少,但是有字写错了,可能写错几个字也可能只写错一个字,可能是插入一个字,也可能是字的顺序搞反了,这种情况叫基因突变;

第四个层次是,每本书都有,章节不多不少,字也没写错,但是字体太淡或太模糊,印刷质量不行,这种叫表观遗传,即DNA序列正常,而表达异常。

图六:生命是精细的调节

我们常说的染色体检查是“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看是不是46本书都在,所以所说的染色体正常是很粗糙的说法,这种是解决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常见的有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47XXY、特纳综合征等。

微阵列是什么玩意儿

就是看是否每本书的每个章节或大的段落都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FISH可以判断染色体是否存在缺失、重复或异位,这种解决的是第二层次的问题。如果一个患儿存在多系统问题,有多发畸形,则通常可以选用这一层次的检查。

那啥是测序?

测序就是看,某个特定区域的所有文字是否正确。包括一代测序、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等,主要用于检测是否存在基因突变,解决的第三层次的问题。二代三代测序同时也可以检出染色体重复及微缺失等问题,目前正广泛应用于临床。测序主要用于单基因疾病的检测,通常需要有目标基因作为测序对象。但二代测序则可以选panel(比如癫痫相关基因)、全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测序等。

而表观遗传,往往需要特别的方法检测才行,比如甲基化分析等。

所以遗传相关基因染色体检查绝不是说一句,染色体没问题就能解决的,起码有四个层面的。常见的遗传相关检查还包括MLPA、FISH、各种Sanger测序(PCR),Panel测序、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测序……

▼▼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对发热待查、抗生素的使用、染色体基因检查有没有新的认识呢?欢迎留言区谈谈你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儿科蜡笔小新
责任编辑:李小荣

推荐阅读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