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谢 涛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目前,我国文学艺术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切实贯彻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建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总结“梅花奖”创办和组织的成功经验。希望在约请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  涛

中国剧协副主席

山西省文联副主席

山西省剧协主席



我是戏曲大院儿长大的孩子,打小就对梨园行有着别样的情愫。从懵懂时迷恋于戏服的华丽与油彩的斑斓,到11岁倔强地撕掉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决然从艺,再到15岁弃旦从生的颠覆,40余载的艺海沉浮,让我有幸两次与梅花奖结缘。我想,梅花奖之于我,亦犹如戏曲之于我,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种追梦的执着吧!

 青年谢涛 

1983年,蒲剧名家任跟心大姐和郭泽民大哥获首届梅花奖载誉而归,刚刚从戏校毕业不久的我非常幸运地作为啦啦队的一员参与欢迎会。小小的贵宾厅里,鲜花、掌声环绕,他们在屋里激动地分享着获奖心得,我们一群娃娃也趴在门边听得心绪怦然。当主持人突然问道“门口的孩子们有没有想发言的”时,不知哪儿来的勇气,毫无准备的我竟举起了手,当我说完“不久的将来,我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捧回梅花奖”后,场内哄笑一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丫头居然觊觎梅花奖,这无疑是在做梦。然而谁都不曾想到,那天的盛景已然在那个莽撞的17岁少年心中扎下了一粒种子,从此,开启了她的梅花逐梦之路。

 晋剧《于成龙》

其后的每一天,我都朝着我的梅花梦努力着,排戏、练功,不敢有一丝怠慢,《戏剧报》(现为《中国戏剧》)中的每一篇文章我都细细研读,历年梅花奖获得者的名字我也都烂熟于心。然而这样的等待,还是流走了近10年的光阴。1996年,我终于凭借新编现代晋剧《丁果仙》和两出折子戏《卖画劈门》《舍饭》摘得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桂冠。我清楚地记得,第二年的颁奖盛典当晚是个不眠之夜,我们每人乘坐一辆跑车在偌大的体育馆环绕一周,那一刻,如梦似幻。我的内心除了喜悦,也五味杂陈,为了这一天,我选择过不得已的割舍,亲人们无条件的支持,更让我觉得,这一切的苦辣辛酸都是值得的。

 晋剧《烂柯山下》

仔细想来,我的首次夺梅之路不算坎坷,但前前后后也历时3年。除了《丁果仙》这出戏三易其稿,无论是立意创作还是角色创造都颇费心思外,一出折子戏《卖画劈门》,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戏无门派艺无边”。当时,出于唱腔、身段、难度等方面的考虑,中国戏曲学院的金桐教授建议我选择一出丁派的代表作《卖画劈门》作为申梅的折子戏。众所周知,戏曲的派别之分非常严格,我去学丁派的戏,无异于天方夜谭。

 晋剧《丁果仙》

然而,当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这个想法告诉师傅李月仙时,她竟欣然同意:“只要武老师肯教,你就去学吧!”而丁派的武忠老师也没有二话:“既然你师傅同意了,那没问题,我教你。”于是,我这个马派的大弟子学起了丁派的拿手戏,师父和老师心胸的宽广与豁达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多年后,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的秦腔演员李小青移植了我的《烂柯山下》作为申梅剧目,我悉心指点毫无保留,其他派别的青年演员如有需要,我也会尽我所能倾囊相助。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梅花精神,俏不争春、傲放亦不独香。

 晋剧《傅山进京》

之后的日子,我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因梅花奖有过多的改变,而恰恰因为这朵“梅花”,我的演出频率更高了。剧场、礼堂、乡下,一年几十个台口、近300场的演出,让我对我热爱的这份职业有了更多的依恋。这期间,我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然而我根本无暇细尝初为人母的喜悦,仅仅休息了4个月,就又站上了舞台。2008年,我凭借新编晋剧《傅山进京》再摘第24届梅花奖,这一次,更像是一种艺无止境的鞭策。对演员来说,二次争梅更多的是自我突破和挑战,一次次的打磨,让我渐觉常年积累的弥足珍贵。在我看来,梅花奖仅仅代表一个演员阶段性的艺能,一成不变的复制终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扎根在舞台、浸润于乡土的常演常新才能让古老的戏曲勃然生辉。这恰恰也是一种梅花精神,迎难而上,永放华光。

 谢涛从艺40周年原创剧目展演《烂柯山下》演出后,

 谢涛率领4位徒弟向老师李月仙谢恩 

梅花奖不光为演员们提供了一个提高自己、带动周围的平台,观众对获奖演员的新要求与新期待也间接地推动了剧种的不断发展。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带着晋剧下基层、进剧场,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感受到老戏迷们质朴的热忱,也体会过新观众满腔的厚爱,这无疑皆仰梅花所眷。每一次的演出,我都能在与他们的心灵碰撞中有所收获,也让我更加坚定要演有趣的戏、演有意义的戏、演群众想看的戏。

梅花奖是一座灯塔,引领着我们戏曲人在固本萌新、海纳萃精的守正创新坎途上奋勇向前,它也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守一方热土、耕一份热忱的戏曲精神。如今,梅花奖已然和金鸡百花之于电影、飞天金鹰之于电视一样成为戏曲的代名词,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位梅花人筚路蓝缕、脚步不停。近年来,我参与了几届梅花奖的评审工作,从台上到台下,我更能体会闪光背后的那份艰辛。作为一名专业演员,我对观众的所思所爱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因此我也想通过评审工作,传达观众们的心声——梅花奖推出的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时代精品。一台台新意辈出的剧目,一个个和我一样逐梦的青年,他们的汗水在聚光灯下如钻石般闪耀,我仿佛也看到了戏曲璀璨的未来。

梅花开了40年,我的戏曲梦也逐了40载,心中的那粒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渐渐长大,绽放出一抹殷红,照亮了我的人生。为梦、为友、为至交,我与梅花的情缘丝丝不断。细琢出美玉,苦寒育梅香,愿我们每一位戏曲人在逐梦的路上,纵荆棘万壑,终蓄满芬芳。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