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优秀论文怎么写?获奖论文来示范
教学论文怎么写?请往这边看过来~
不仅有论文写作示范,而且提供全国性的优秀论文宣讲及优秀课例展示的舞台
更有大咖分享“数字化教学”那些事,助力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
这里是“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
第三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
8月 · 合肥
与您不见不散
(识别二维码,查看活动)
第三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
论文、课例征集通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系统梳理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典型经验和研究成果,探索数字化教学应用的实践路径和方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定于2018年8月下旬在安徽合肥召开“第三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
会议聚焦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直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中的真问题和难题,邀请教育领域知名学者、校长、教师,全方位探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路径。
为充分挖掘数字化教学的优秀成果和优秀教师,现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校长以及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征集论文和教学课例。会议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在大会上予以表彰,并安排优秀论文宣讲及优秀课例展示活动。
(点击图片,查看征稿详情)那么,优秀论文怎么写?
“第二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获奖论文
来示范!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
——以“圆的认识”翻转教学为例
李金臣 | 河北省保定市厚福盈小学教师
教学模式构建,关键是考虑“人”的问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师生、生生和谐对话: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圆融和谐,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翻转课堂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呈现顺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掌控权:在线学习期间,学生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思考、探究;而且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整合,教师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共同构成课程,借助学习任务单分解学习内容任务,指导学生在线学习,并收集学生学习困惑和出现的问题,便于开展课堂教学。直指学习问题核心,教才最有意义,学也更加有效。
图1 翻转课堂教学现场
在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翻转课堂上(如图1),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想到的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哪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学,哪些知识需要借助微视频讲解,哪些体验或总结可以辅之学习任务单进行逐层引导。
其次,要思考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在学生思维的困惑之处,教在知识方法的内化提升之时,教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线得以贯穿,教让学一下子豁然开朗,教与学的融合促使学生自信于胸。
最后,反思“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发展变化的个体,宛若田园里的一粒粒种子。他们的成长源自于内心的努力和外界环境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就是创造最适合的条件,让他们能够自由茁壮地生长,让每一节课都会有美妙绽放的瞬间。
下面,笔者以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谈谈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教材中,“圆的认知”分成四部分: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感知圆”;利用多种工具“画圆”;由圆规画圆的过程“认识圆”;从多角度去“探究圆”。课前将“感知圆”“画圆”“认识圆的概念”三部分借助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学习。
学习任务1: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见过圆呢?请写出来或把发现的圆以照片形式发到班级群中,与大家分享。学习任务2:只要细心观察,到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想不想自己画一个圆呢?自己找找身边画圆的工具,画几个圆,并将它们剪下来。学习任务3:会用圆规画圆吗?先自己尝试画一画。遇到问题不要紧,请打开微课“圆规画圆的技巧”看一看,再试一试。学习任务4:结合课本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并在画的圆中标一标,将它们以图片形式发到班级群中。
学生对圆并不陌生,能很快找出生活中的圆。他们会怎样画出一个圆呢?学生的方法很多:用胶带、硬币、碗底、茶杯盖等方式拓圆,固定细线的一端,旋转另一端转圆……大部分学生会想到使用圆规画圆,但他们第一次使用圆规,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笔者将微视频“圆规画圆的技巧”传到班级群中,让学生们下载观看,在不断尝试中学会使用圆规。让学生结合画圆的过程学习圆的相关概念,也不会出现太多困难。
教师应利用好班级群的交流平台,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及时答疑。通过课前先学,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鉴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翻转课堂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在预习时真正理解每个知识,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补充教学。
对于圆的认识来说,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初步学会了用圆规画圆,并不等于理解了圆的本质。事实上,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基于圆心、半径的概念,通过画圆的操作,体会“定点”与“定长”是画成圆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能够意识到这就是圆的两个本质特征,就是“凤毛麟角”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01
在游戏中丰富对圆的感知摸圆小游戏:将藏在纸盒子中的圆形物摸出来,为什么不摸多边形、椭圆、圆柱和球呢?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呢?拿出自己剪好的圆片,闭上眼睛摸一摸,感受一下圆是怎样的图形。在对比中完善圆的表象,获取对圆的直观感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
画一画:圆是画出来的,认识圆就必须要画圆。在课前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借助圆形物品“拓圆”,利用圆规画圆。“拓圆”不能改变圆的大小,圆规却能画出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圆。在此环节,笔者准备了带细线的笔、两端有小孔的直尺(如图2)和圆规三种学具,让学生在画一画中体验圆规作为画圆工具的优越性,思考不同的工具画圆时有什么共性。
图2 画圆
数学抽象是建立在表象的操作感知中的。笔者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学具画一画,在用线转笔、转直尺画圆或用圆规画圆时,都会出现“不圆”的情况,失败的原因是难以固定圆心或半径发生了变化。在画的过程中可让学生感知圆的两个要素:定点和定长。画圆是对圆的本质特征的直观感知。
02
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特征学生使用圆规尝试画几个不同的圆,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大小和位置出现了变化,思考导致这些变化的的原因。
再次把视线聚焦到圆规画圆:针尖定的点是圆心,针尖定的点不同,圆的中心位置也就不同;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变化,半径长度发生了变化,所画出圆的大小也随之变化。
课堂上让学生使用“几何画板”中画圆的功能,尝试画出不同位置的圆(当拖动圆的半径大小发生变化时,圆的大小随着变化),让学生在数与量的对应变化中明晰圆的位置和大小变化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数学经验的获取需要“做”的过程,更需要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并积淀。
探究圆的特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借助关键问题导向,如“在一张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上,你能找到它的圆心吗?”“动手画一画或折一折,看小组内谁得到的半径数量最多?”“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你同意吗?”让学生探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与关系时,将折、画、量、比等方式获取的结论与圆规画圆时的感知结合。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相应的圆上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教师借助操作验证,并与学生一同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整理出圆的本质特征。
使用“几何画板”的一般功能,可探究圆的特征,但对应的半径、直径的数量是有限的,很难突破“所有”的半径或直径。笔者借助“几何画板”做动态演示,让圆中的一条半径或直径动起来,令它绕圆心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圆的每一条半径、直径做比较。对圆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进行测量,也能得出结论——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对比数据,结合测量结果发现:在同一圆中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也可以拖动圆中任意选两条半径拼成一条线段,比较它和直径的长度,对理解半径的“半”和直径的“直”有很好的效果。最后让学生理解——“圆,一中同长”,对圆进行本质的刻画。
03
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圆形物品是让学生认识圆的很好素材。
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圆形物品,以物画圆。学会圆规画圆后,再次将视角回归生活——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应用了圆的特性呢?像自行车的车轮就是“圆,一中同长”的应用,它能保障车的重心平稳。生活中的大圆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如修建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在正方形纸片中作出最大的圆形,这些任务都具有挑战性。笔者从画圆的工具引向画圆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圆的本质特性的应用价值,做到学以致用。
01
“先学”如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先学”是建立在学生高度自觉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准自主发现、准自主创造”的过程。学生“先学”是在学习任务单或微视频的引领下进行的,怎样确保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是学生独自在家学习,能够按质保量学习吗?“先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或者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交流学习。小组中认知水平相当的成员能进行畅通交流。教师采用团队学习的模式保障每个学生都在学习。
教师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班级群)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微视频的录制中适当增加交互式的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真正的学。针对在班级学习平台中的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收集并解答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几何画板”画圆
02
课堂教学中探究手段多是否增加学生负担本节课的重心是探究圆的特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直观感受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与联系,而依据圆的定义进行逻辑推理得到结论“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能这样思考的学生是少数。动手操作“几何画板”画圆,不仅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带来的便捷与准确,而且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分组探究圆的特征时,应让每个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多样化的相互补充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03
课堂翻转之后,课堂教学释放的时空做什么翻转课堂不仅是改变了教学的流程,更重要的是“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与观点相互碰撞,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一般来讲,知识传递在课前,知识升华在课中,课堂教学时间除了完成相应练习之外,更要拓展知识的延伸,引导学生探究。
认识了圆的特征,能否指出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车轮。它为什么是圆形而不是其他图形?结合“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给出合理解释。“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怎样画出来?画圆是对圆本质的再现,画较大的圆或作出正方形纸片中最大的圆,尤其在正方形纸片中作出最大的圆形其实是外方内圆的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确定正方形和圆的中心,最大半径与正方形边长的联系等,这些都对应着圆的本质特征。教师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翻转课堂是一种对传统课堂有革新意义的模式,越来越受教育同仁关注,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践,灵活地采用适合的方式,推动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注:本文系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获奖论文)
— THE END —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原标题为《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圆的认识”翻转教学为例》
责任编辑:祝元志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王伟教授: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你的教学可以这么设计 | 理论探讨
王精国:推荐一款超好用的实验教学软件——NOBOOK虚拟仿真实验 | 新实践新应用
倪冬彬:应用Office365平台,快速构建校本化数字教学系统 | 新实践新应用
张悦:我们将微信平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 数字课堂
杨永俊:使用智能手机,学生受害还是受益?事实胜于雄辩 | 名师引领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